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擦擦的制作、价值、收藏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许丽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擦擦的制作、价值、收藏

  □ 文/许丽丽

  擦擦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指的是一种模制的小型佛像、佛塔等。它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装藏风俗演变而来,以凹型模具填入湿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成。这种制作手法决定了擦擦的体积一般都不大,从目前所见来看,大不过盈尺,小的仅和拇指甲差不多,微巧精妙,让人爱不释手。藏传佛教具有强烈的实践主义倾向,全民信教的藏族人民把他们与生俱来的无比虔诚和聪明才智都倾注到佛教艺术品的制作中去,态度严肃认真,视同神圣,绝无敷衍应付之作。因此,擦擦虽小,但大都制作精美、造型严谨、刻画微妙,称得上是微型的雕刻艺术珍品。

  擦擦的制作

  制作擦擦首先要制作模具,即藏族人所说的“擦什贡”,模具材质一般为铜、铁、陶、木等。第一步是制作“雕母”,也就是与将要制作的擦擦图像完全一样的原型镌刻品,再用此雕母翻砂制作出与其凹凸完全相反的一件或若干件模具。

  模具做成后就可以用来压制擦擦了。在制作时,将软泥填入模具中压成泥胚,晾干后取出即可。造型大致有两种: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单模具制作的擦擦呈浮雕形制,双模具制作的则为圆雕。此外,还有用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擦擦。这些泥制的擦擦其实并不结实,不易保存,因此一般在泥胚制成后还要进行焙烧,使其变成陶质,这样制成的擦擦就会既坚固又美观。制作擦擦的泥质也有很多讲究,最常见的是普通的泥土,稍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考究的则在泥土里掺进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等的粉末,以示贵重,这些都统称为“泥擦”。另一种是用藏药和泥土混和或用多种纯名贵的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此外,还有用圆寂的高僧、活佛或自己父母亲友的骨灰掺入泥土制成的“骨擦”,以及将以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出的圆寂大师的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布擦”(“布”在藏语中意为法体)。

  制作擦擦的泥土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因各地土质不同而使擦擦颜色各异。擦擦制成后,有的还在外表施以彩绘,或重彩渲染,或单色轻敷,显得丰富多彩。再有一种就是在表面罩以金粉,成为泥金擦擦,或彩绘、泥金兼而用之,给人以富丽华贵的感觉。

  制成后的擦擦,还要经过开光方能成为崇拜对象,否则只能算是普通的艺术品。开光仪式的过程必须按照严格的宗教仪式进行,须由经过灌顶、闭关的僧人,在执事的主持下共同完成开光请神安住的法事活动。开光后的擦擦有的直接供奉在神殿、寺庙里,置入佛像体内、佛塔中央,堆放在马尼堆、佛龛、佛坛上或大路中央、交叉路口,享受朝圣者的香火和顶礼膜拜。还有的擦擦被人们随身携带,充当护身符。

  擦擦的价值

  擦擦自吐蕃时代传入西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在10世纪以后成为一种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藏区大规模制作,并开始摆脱早期印度式风格。约在13世纪时,擦擦开始走向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藏文化的审美风格特征,在各大寺院和民间普遍流传,并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传入北京、杭州等地。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擦擦已经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为西藏这块遥远神秘的土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收藏家的眼球。

  擦擦在藏传佛造像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其题材大多为上师、神灵、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等,无论何种题材制作的擦擦均符合基本的藏传佛教造像仪轨,是传播藏传佛教艺术规范和风格的重要载体。由于擦擦体积小、重量轻,制作简单方便、材料易寻、价格低廉,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和广泛性,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图像粉本和推动作用,与金铜佛像、唐卡等一样都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之一,具有历史、文化、民族、宗教、艺术、文物、民俗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藏族僧俗制作擦擦是作为祈福禳灾的圣物,来积攒善业功德,求得福荫。擦擦虽体积较小,但它在佛教教义中的功能不可低估。佛像开光、圣塔装藏、护身还愿、驱邪祛病等都要用到擦擦。它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与壁画、唐卡等其他表现形式是一样的。藏传佛教信徒们通过这种艺术造型形式,来表达对佛的崇拜和敬仰,阐释、宣传佛教教义,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寄托在这小小的擦擦上。千百年来,它对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心态产生过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价值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种佛教圣物,擦擦纯朴自然、庄重典雅,既有绚丽的色彩,也有精湛的佛像雕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此外,由于藏地素来缺少完备之历史,文字资料较少,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雕塑种类,擦擦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这种小型模制雕塑品,由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形制多样、历史悠久,加上其不同的地域风格和诱人的艺术魅力,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些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对象,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擦擦体现了历史上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的巨大虔诚和无比才智,是雪域高原的艺术奇珍、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文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它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文物价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擦擦的收藏

  擦擦在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但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一直以来它的收藏范围都只局限在很小的圈子内。过去一些藏家认为擦擦是近代制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的藏家受收藏传统的影响,对其存在偏见,不予收藏,仅有少数独具慧眼的收藏家意识到它的珍藏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所有具有历史、艺术、研究价值的宗教艺术品,都逐渐引起世人重视并被人们纳入收藏范围,擦擦也不例外。尤其是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在国内掀起了西藏旅游热,随之带动了藏传佛教艺术品市场的升温,而学术界的研究活动和文博机构的展览宣传也对这个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上收藏、研究藏传佛教艺术品形成一股潮流,许多过去不为大众所知的艺术形式都被发掘出来,成为艺术市场中新的增长点。擦擦即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逐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可。其实早在10多年前擦擦就已经出现在市场中,日喀则的自由市场和拉萨冲赛康都有擦擦出售,北京的文物市场中也有。那时擦擦价位比较低,即使是精品也不过数百元一枚,而现在的价格已经上涨了数十倍,品相一般的古董擦擦也要卖到数百元,而精品的价格则多达数万元。随着人们对擦擦认知度的提高,它的收藏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古玩市场,在拍卖市场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2006年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几件擦擦艺术品,其中“唐比丘法律造多宝塔擦擦”以3.3万元人民币易主,而另外二件一组,高仅7.6cm的“清乾隆御制清净光游戏神通佛擦擦、因揭陀尊者擦擦”则拍到了7.15万元人民币。

  国人对于藏传佛教艺术品的重视总是落后于欧美国家,不仅是金铜造像、唐卡,擦擦也是如此。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人就注意到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并被其所蕴含的宗教魅力、艺术魅力所吸引,从而注意收集,不吝厚资而求之。许多外国人更是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在中国青藏高原上千方百计地寻觅擦擦,为了能够带走更多的擦擦,甚至不惜抛弃随身携带的昂贵的旅游用具,这不仅使雪域高原上的擦擦总量大幅减少,更致使一些精品严重流失。现在,收藏古董擦擦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而许多珍稀品种更是可遇不可求。加上现在制作擦擦的人越来越少,它的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尽管擦擦在国内的知名度已有很大提高,但尚未引起普遍的关注,仍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民族珍宝的价值,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间。与价位居高不下的书画、瓷器及炙手可热的金铜造像、唐卡等相比,擦擦目前的价位普遍要低得多,更适应收藏大众的购买力。对于藏家来说,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擦擦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每一件古董擦擦都有其自身的宗教、艺术、历史、文物和收藏价值,但不同的品种之间也存在着古今之分、精粗之别,价值的大小、价位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年代的远近、制作者身份的尊卑、材质的区别、出土和传世数量的多寡、艺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对擦擦的价格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收藏者慧眼识珍。

  一般而言,品相相当的擦擦,年代越久收藏价值要越高。了解不同时期擦擦的制作手法、风格可以帮助判断擦擦的年代。不同身份的人制作的擦擦,其价值的差别也较大。出自达赖、班禅等大活佛或名家之手的擦擦比较难得,收藏价值也较高。这种“名擦”背面几乎都钤盖有大师本人的印鉴痕蜕、指纹或标记,在购买时要注意识别。材质不同对擦擦价格的影响也较大。在古董擦擦中,普通“泥擦”存世量相对较多,除一些罕见的品种或“名泥擦”以外,绝大多数“泥擦”价值相对较低。“骨擦”和“布擦”数量较“泥擦”要少得多,收藏价值也较一般的“泥擦”要高。“药擦”在传世擦擦中所占的数量极其微少,而“名药擦”更是难以寻觅,其价值的珍贵程度自是不言而喻。

  此外,擦擦为模制雕塑品,一件模具可以做出无数件擦擦作品,故而品相和精美程度对擦擦价格的影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即便不了解擦擦的品种、年代、材质、风格,仅从品相是否完好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就可对其价值做出大概的判断。

  收藏本身即是一件功德之事,因为它可以保护那些濒临损毁的艺术品,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扩展对传统艺术门类、特点及历史的认识和研究。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发现”。对于收藏来说,同样如此。了解擦擦艺术的内涵、懂得擦擦艺术的特点,发现擦擦艺术的价值所在,以大浪淘沙的精神淘出藏海中的珍品,把握时机、看准市场,不仅会给收藏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更能促使这朵藏传佛教艺术中美丽的小花更加绚丽地绽放,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发扬!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