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艺术概览
西藏文化艺术概览
西藏文化艺术
古籍与文献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藏的古籍、文献非常丰富,西藏民主改革后,对藏文与汉文的古籍和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1985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成立院属的藏文古籍出版社和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组织收集、整理、编辑、出版藏汉两种文版的古籍文献,已整理出版200多种,100多万字,其中不少属于珍本、孤本、善本。已出版的重要的藏文古籍有《西藏王统记》和《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等。
文物保护
西藏发现旧石器地点5处,中石器地点28处,新石器地点和遗址20多处;并发现吐蕃时期墓葬群20多处,墓葬2000多座;并且征集到数万件文物,其中有世所罕见的贝叶经,有现存昌珠寺的珍珠唐卡,有元明以来历代中央政府敕封西藏地方官员的封诰、诏敕、印鉴、金册、匾额及赐给的各类珠宝、器具,有元朝的纸币,还有历代西藏地方政权及各地区首领上呈中央政权的奏折、文件、信函和大量的金石录、印章、壁画、牌位。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中央政府分别于1961年、1982年和1988年公布了在西藏自治区辖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西藏自治区政府也公布了区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经过维修整理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已全部对外开放,供国内外游客参观。属于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对朝佛的信教群众常年开放。文物保护部门还应邀赴欧、亚、美洲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不同规模的西藏文物展览。
文学艺术 近十年来,国家拨款抢救和整理民间文化,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直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流传民间,现在这部史诗的抢救、整理和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机构。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的故事主要流传于中国境内的藏族地区,其次是蒙古族地区,再次是土和裕固等民族地区,主要以艺人说唱的方式流传。西藏自治区设有《格萨尔王传》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1979以来,共收集不同目录的说唱版本180多个,木刻本、油印本55种;录制艺人说唱录音70部,磁带5000多盘,可整理出书80部,約100万诗行,计1500万字。目前,已出版《英雄诞生》、《赛马称王》、《门岭之战》等30余部。
中国政府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国际‘格萨尔’年”。为迎接2001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现已拍成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话说格萨尔》。全片30集共900分钟,反映《格萨尔》史诗的产生、承传、艺术魅力及其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其中包括藏民族的说唱艺人、图腾崇拜、占卜、祭祀、修行、藏医藏药及藏汉团结等。
藏学研究
中国藏学研究机构共有50多所,主要分布在北京市、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藏族聚居区。这些研究机构,大体可分为社会科学院系统、高等院校系统、政府系统。其中包括国家斥资6000余万元、于1986年5月成立的国家级藏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世纪之交正式批准四川大学和西藏大学联合创办中国藏学研究所,这是中国在高校系统内设立的唯一一个藏学科研基地。专业性的藏学出版机构有 中国藏学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刊物有:《中国藏学》、《西藏教育》、《西藏科技》、《西藏地质》等。
从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全国共出版藏学图书3200余种,其中仅1992年至1995年4年间出版的藏学图书就达700余种, 1996年至1999年出版的藏学图书已超过1000种。
自然科学研究
50年代至80年代,国家先后几次组织科学家对西藏高原进行大规模分学科综合考察和单项考察。1980—1986中国科学院对青藏高原尤其是西藏高原的地质构造特征、形成演化以及主要矿产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专题研究,基本上搞清了青藏高原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特征,了解了高原矿产全貌。经过多年的考察与研究,揭开了包括西藏高原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的奥秘,建立了关于高原形成、发展的基础理论,展示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与前景。这一理论体系,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水平。
在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侧重于与公路交通、农牧业、森林、气象、水力发电、建筑工程、能源相关的课题及领域,还包括传统的纺织品制作工艺、建筑技术、银器及其他手工制品的制作技术等。
同尼泊尔、日本、瑞典、德国、丹麦、冰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在太阳能、风能、地热、盐湖矿产资源开发、农牧业、天文、地理、气象研究、冰川、泥石流、滑坡考察、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开展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1994年8月,一个国际宇宙线物理学术研讨会在拉萨举行。由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科委立项,西藏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共同创建的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自1990运行来,日积累了近20亿个数据。
对外文化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通过人员互访、图书资料交换、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了与国外文化界、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相继组织歌舞团、藏剧团,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土、荷兰、尼泊尔、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组织文物、电影、摄影、美术等项目到南非、日本、意大利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展演。
西藏自治区宗教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多次应邀前住奥地利、法国、泰国、挪威、斯里兰卡等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西藏自治区还就藏学研究事宜同匈牙利、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学术团体签定了科研合作、文化学术交流协议书,并接待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名学者来西藏参观访问,进行学术考察和洽谈科研合作项目。1987年在匈牙利举行乔玛国际藏学讨论会,西藏自治区曾派6名学者前往参加。1999年7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藏学研讨会,西藏派2名学者参加。
距今约两亿年前,西藏还是一片波涛翻滚的汪洋大海;距今不过四千万年前,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区那时还是风光明媚的海湾;大约距今三千万年,这里爆发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壳慢慢隆起,从此结束了海洋的历史,完成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
约一万年前,在这块隆起的地球之巅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四千多年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位于喜马拉雅北麓我国西藏的拉萨,定日、聂拉木,那曲、阿里、墨脱、林芝,米林等地有大量新石器的发现,都证明西藏高原古远的文化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
两千多年前,西藏南部强大的雅砻部落突起。到了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他在制定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措施的同时,还完成了藏族历史上一系列的文化创举。他任命大臣桑布扎等携带重金和奴隶,经克什米尔赴印度,依照流行于印度西北部的笈多文字,创制了沿用至今的藏文。他在大相噶尔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定了藏族历法,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特别是他积极推行佛教文化,这对藏族历史的发展,乃至对藏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自松赞干布后,虽有苯教与佛教长达数百年的浴血斗争,但佛教终究不可改变地取得了对藏族社会占主导的思想地位,从此开辟了藏传佛教文化传统的源头。
象雄(今阿里地区南部)是苯教的发祥地,这里靠近古代波斯(今伊朗)。古波斯有一种宗教叫袄教,属拜火教,早期苯教与袄教可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苯教后来从象雄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传播,遍布整个藏族地区。如今,这片地区也对旅行者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从中原和印度南北两路大规模地卷入西藏高原,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此间,佛教经历了同藏族原有的苯教的斗争和融合,也经历了佛教内部教派的分化和消长,逐渐与藏族社会的历史情况密切结合,产生了藏化了的佛教,这就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藏传佛教”。
七世纪时,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先后进藏,把大量的佛经和佛像带入西藏,不久出现了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藏区最早的寺院。大约过了一个世纪,印度高僧寂护和莲花生等进藏宏扬佛法,在山南的雅鲁藏布江畔修建了桑耶寺,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出家僧人。
公元十世纪,藏族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藏传佛教产生的土壤。从十一世纪后,在藏区先后出现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主要教派。公元十五世纪初叶,以“宗教改革”为旗帜的格鲁派,奇峰突出,很快成为藏族社会中一个占绝对优势的藏传佛教教派,达赖和班禅就是这个教派的两个最大的活佛世系。格鲁教派寺院仅在十五世纪初创时的不足四十年间,就在西藏的拉萨和日喀则修建了威震东方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四大著名寺院,成为了藏地旅行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见证。
西藏的地理位置正是东亚和南亚的连接和枢纽,早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就与中原、西北和华南各族有着密切的文化往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藏文化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但也都是经过选择和取舍而融于本土文化结构中,西藏文化始终未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文化,因此而吸引着无数旅行者的脚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