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弘一大师解《心经》(三)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李叔同原稿   作者:李叔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五蕴皆空┌┼(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之义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分为三段: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了情感便会执著和牵挂,害怕失去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从而千方百计地要保护自己所用的,为此,耗尽心机,终日生活在担心和恐怖中。而有觉悟的人看破世间的荣辱得失、是非曲折,放弃执著,无所牵挂,自然也有没有了恐惧和担忧,即使面对死亡,亦能如视“未来”一般自在。

“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想法,佛家称为“妄想”。世人都生于妄想中。欲望为妄想的动力,执着为妄想的助缘。欲望推到了妄想的产生,又因执著而不断增强,执著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执著于权利的人,有对于权利的妄想;执著于科学的人,有对于科学的妄想;执著于宗教信仰的人,有对于宗教信仰的妄想;执著于政治的人,有对于政治的妄想。总之,世人的世界也是“妄想的世界”。“妄想的世界”是为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因之,世人无法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以妄想之心去认识世界,所看到的自然是忘境,一如“隔纱观月”,自然无法透彻真实。正因“妄想”让人疲于奔命、劳苦忧患,滋生种种的烦恼,我们才要“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梵文名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灭度,也译为“圆寂”。灭是灭除对拥有的执著,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梦想,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演音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