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弘一大师解《心经》(二)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李叔同原稿   作者:李叔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自利之妙用 ┐
观自在 │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即众生)…以悲下化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 ──┴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之感受。┐
五 │       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词(即是随官│
  │       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 若作了别解│
  │        之“感觉”释之则非,因了别乃属识蕴  ├内心
蕴 │       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如恒河水┼天众认为琉璃 ├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
      ├人间认为波流 │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断灭空───────┐
           ├偏 空       │
           ├离有之空      ├非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离空有二边之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出生─┬体
           ├消灭─┘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垢染─┬相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增加─┬用
           └减少─┘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五蕴不空→执着我见→起分别心→生灭等相。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