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与迷信
宗教信仰,本来是一种极具神秘性、感情性、理想性、艺术性的事情。学者们说它与浪漫的抒情诗甚为相近,又说艺术进升而为哲学,哲学进升而为宗教。宗教所崇拜的神和所解决的生死奥秘等问题终非人智所能知,宗教信仰关系人存在的根本,具有万古不移的永恒性、超时域性,最能牵动人心灵的中枢,使人以全身心、全部生命投入。宗教信仰可以使人抛弃世俗的一切,忍受种种苦行,可以使人为信仰而割舍财产、家庭、亲人、肢体乃至生命,为信仰无条件地奉献牺牲;可以使人投入全部的感情,激发起最强烈坚毅的意志,寄予最深的希望,获得最大的满足。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神圣、虔诚、热切、深刻,集心所法中的受、欲、信等于一体,是人心灵深处一种纯真的、深刻的感情,马克思称宗教为被压迫心灵的叹息,实则宗教更是人心灵深处的热切渴望、终极关怀、最高理想。
佛教宗教信仰心理观:正信与迷信
人有宗教需求、宗教情结固属自然,但因宗教信仰本身的神秘性和情感性,由人所创造,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机构化的宗教,未必都建立于真理的基石之上,其信仰很可能具有虚拟性,而且往往具有专制性,禁止对它有批评性的思考。如果将全部的虔诚投入一种具虚拟性、专制性的信仰,则不免迷信之嫌。弗洛伊德指责劝人信奉虚妄并禁止批评性思考的宗教遏制理性,导致智慧的衰竭。基督教便曾以反对科学、迫害科学家著称。弗洛姆分宗教为威权主义和人道主义两种,威权主义宗教以对超人力量的屈服为要素,以顺从为主要德行,其基调为悲哀和负罪感,常否定个人的价值,要人无条件服从某个权威,为非常遥远和抽象的终极目标而牺牲各自的生命和幸福。这种宗教在近世以来遭到诸多先进人士的批判。善良的宗教需求和人为的宗教形式,也容易被一些骗子恶魔利用为欺世害人的工具,引诱人误入邪教的魔网。由畏惧、依怙、向上三种心理所生起的宗教信仰和其它信仰,及在此等信仰基础上建立的宗教,在佛教看来都可正可邪,可有益也可有害,或虽非不正、无益而难免产生弊端。邪正之分,唯在所信仰的对象和所持见地(即主导思想)。
人不可没有信仰。树立正信,获得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确实是人生首要的大事,不可草率马虎,不可盲目轻信。而树立正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有清醒的正见正智,善于明辨是非、抉择邪正。只有宗教需求、宗教感情而没有选择正信的正见正智,犹如骑手不看路,很可能使信仰带来无益于自己心理健康和损害自他正常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弊端,堕于迷信邪见,乃至误上邪教的贼船,成为骗子恶魔的牺牲品。作为一种社会教化体系的宗教,如果不能以正见指导信仰,难免误导信众,产生不良影响。佛教列为善心所之首的“信”,梵语舍啰驮(sradsha),即指正信(正确的确信和信仰),《显扬圣教论》卷一说信的作用是“能得菩提资粮圆满”、“利益自他”、“能趣善道”。《成唯识论》解释说,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个条件,才是具“心澄净性”的(正)信。实、德、能三条件,既是衡量信仰心理邪正的标准,也是衡量所信仰的宗教等邪正的标准。
信有实或有体,指所信对象必须真实、实有,非出想象虚构,非错谬偏邪。《成难识论》卷六:“信有实,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一个宗教崇拜的对象无论就事和理而言,应该真实不虚,经得起理性和实践的检验,对实事真理的深信不疑才叫做信。依此而言,上帝、神明等难以经验和理性证实,起码不是人所能了解,未必是可靠的依怙者;逻各斯、大梵、道等在理论上不无漏洞,可由逻辑推理发现其非实在性和不究竟性,也非完全可托付宗教关怀的终极真实。在佛教看来,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有据可考,真实不虚,是可信赖、可依怙者。佛陀所示的法(佛法),是建立信仰更为重要的基点,为佛教徒所归依之“三宝”的中心。《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法是佛之母。”法,指缘起无我等理,是万有本具的真实,并非佛所创造,而是佛通过修证所证实的真理,任何人都可通过如法修行去验证此真理,犹如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的法则,具有可重复性。佛陀强调对他的教法须用理性和修习的实践去验证,不要仅仅因为尊敬佛而接受,对任何宗教和学说的怀疑和迷茫是正当的。南传《增支部.伽罗摩经》载,佛陀教导伽罗摩人说:
不要追随传统;不要听信传说;不要轻信与经典相符合的事;不要凭空揣测;不要依据逻辑推理;不要跟随成见;不要相信一个人的表面能力;不要因为他是老师而接受其思想。但是,伽罗摩,当你们通过观察、正确的判断和实践,确知某事是善良、无害、智者赞美的,某事做了以后,将导致善和益,然后你们就应该信受奉行。
南传《中部》卷一佛告弟子优婆离:“对真理要认真地检验。”按此,佛教所谓信有实的正信,唯以正确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证明其有益、属实为根本原则。信有实的实质,是佛陀所一再强调的“如实知见”,是信经得起验证的真理--法。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佛教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信有德,谓所信仰的对象须实有信仰者所认为的能力、性质、德行,佛教认为佛、法、僧三宝为有德而堪信赖者。《成唯识论》卷六:“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佛陀为真实觉悟的大觉者,其德行、品格、思想载诸经籍,真实可靠。佛教不以佛陀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救世主,只以佛陀为可信可敬的导师。由佛所宣示的佛法,常被看作一种哲学,实际上它主要是修行方法,主要是教人如何自净其心超出生死之道,是佛及其无数弟子实践验证的真理。僧,指依佛法修行实证真理的贤圣僧,具有正知正见及清净不染的德行,为修行的师友和助伴,堪称人中之宝。《随念僧经》云:“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皈依圣僧,主要是皈依其佛法的正见,其要义亦在皈依法。密乘虽然以上师为皈依之首要,但强调皈依必须建立在对上师的了解上,必须互相观察三至十二年,才能决定师徒关系。而且归依上师的本质,仍在皈依上师所传承和证得的佛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