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威尔逊之路:发现四川一百年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王代林 王向华 邱一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岷江河谷一处悬崖上,岷江百合正鲜艳盛开,老外们几乎同时惊呼:“Stop!”(停车!帝王百合!威尔逊!)车门一打开,全然不顾穿梭的车流,他们竞相穿过公路,走向路边悬崖上的岷江百合,趴在悬崖边上拍照。事后,老外们解释,在他们的花园里,几乎都栽有岷江百合,他们把这种源于四川地区的百合称作“帝王百合”。

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府参事、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印开蒲记忆中,近10年来都会遇上这样让他感慨的场景:每年都有西方知名植物学家或探险家或记者来到四川,穿行于高原盆地间。见到百合、见到绿绒蒿等花花草草时,都情不自禁地狂喜,万分虔诚地摁动相机快门,大叫“威尔逊”。

威尔逊之路

———100年前,一个叫“威尔逊”的英国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先后3次到四川,将1500多种植物引种到西方的皇家园林和私人花园,轰动一时,并引发西方对四川秘境的探寻狂潮,竞相入川重走“威尔逊之路”,探访“中国西部花园”。三次入川,威尔逊拍下大量图片,记录下当时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

———穷10年心血,印开蒲收集到233张威尔逊当年拍摄的照片。拿着一张张旧时照片,花甲之年的他开始重走“威尔逊之路”,拍摄新照片,研究百年今昔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变迁。

人生易老天难老 雅加埂雪山依旧

隐藏在尘埃中的历史事实,总是让人激动。1997年5月,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逝世近70年后,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组织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专程到四川考察野生花卉。

经过和他们交谈,印开蒲得到一个惊人事实,在他们的私人花园里,几乎都栽有“帝王百合”等植物,到中国看看这些植物的原生地,是他们一生极大的心愿。

由此溯源,西方对中国植物的“君子好逑”之心,早在18世纪就开始了,至19世纪更甚,来华的西方人千方百计从我国引种石竹、蔷薇、月季、牡丹等多种名贵植物和各种竹子。一些植物被西方人冠以美妙动听的名称,如荷包牡丹叫做“闪耀红心”,翠菊叫做“中国紫菀”,就连在中国最普通的臭椿,也被赋予“天堂树”的美名。

威尔逊是其中最为狂热的一个。1899年,园艺学者威尔逊接受英国维奇花木公司派遣,开始他的中国西部之行。从1899年至1911年,威尔逊先后多次到中国收集植物,足迹遍及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尤以在四川境内搜集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前后12年里,他收集了4700种植物,65000多份植物标本,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带到了西方。

在他收集的植物中,最著名的要数被称为“中国鸽子树”或“手帕树”的珙桐、“高傲的玛格里特”黄花杓兰、“帝王百合”岷江百合、“花中皇后”月季、“华丽美人”绿绒蒿,以及后来成为新西兰重要栽培水果的“中国鹅莓”猕猴桃等。他一次次回国,一次次带回神秘的中国西部地区植物,被西方人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雅加埂,扼踞茶马古道,地势险峻,是军事要地,也是野生植物的家园。1903年6月下旬,威尔逊从乐山出发,到康定去寻找一种开黄花的植物全缘绿绒蒿。他沿着茶马古道,经峨边、汉源,翻过飞越岭,首先到达泸定县,随后经过3天行程到达康定。

在威尔逊的日记中,当时的康定人比较少,是一个藏族和汉族混居的城镇。这里还是重要的贸易中心,从西藏地区过来的藏族人,带着羊毛、兽皮、黄金和药材,到这里换取砖茶、烟草、饰物和珠宝等。威尔逊认为,康定是通向西藏真正的门户。

1903年7月16日,威尔逊一行离开康定,向西南的雅加埂出发,经过2天艰难的行走终于到达。海拔3500米的雅加埂半山腰地带,高山上盛开的银莲花、报春花、马先蒿、飞燕草、鸢尾花和龙胆花,交织成黄、蓝、白、红、紫多种颜色。五彩缤纷,成千上万的花朵,像一支庞大的“罗马军团”,十分壮观,让威尔逊陶醉其中。

2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开着花的全缘绿绒蒿,这让威尔逊惊喜不已。他快步走到跟前,用双手捧起花朵,紧紧地贴在胸前。随后,他们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发现大片全缘绿绒蒿。

遗憾的是,威尔逊当年没有带上照相机,未能拍摄到鲜花盛开的照片。1908年7月,他又专程到这里补拍了照片。

“这些都是宝贝啊!”2006年6月20日,印开蒲陪同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们来到雅加埂。草地上,山坡上,浅黄色的全缘绿绒蒿灿烂地开着,尽管没有了昔日“罗马军团”的宏大气势,老外们仍激动得相互拥抱,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闻着,想去抚摸花瓣,又缩了回来,端起相机一阵狂拍。

通过对100年前老照片的对比发现,近处草地上的石块多了,估计因为修公路堆放而成。左下角多了一处小湖泊,何时形成尚需考证;远处的雪山丝毫未变,依旧那样迷人,就连两座雪峰凹陷部位的冰舌中间,依然保留着一处圆形的小黑点,因为那里没有冰雪覆盖。

“真应了那句话,人生易老天难老啊!”印开蒲感慨地说。在附近,印开蒲还发现了威尔逊另一张照片的拍摄点。对比照片,图中的大青石依然存在,草坡上,沙砾坑明显向下“走”了几米,草坡下,茶马古道变成了平坦公路……

时光交错的松潘古城

2006年7月,印开蒲陪同颇负盛名的美国波士顿公共电视台NOVA科学电视节目记者来到松潘。拿着威尔逊拍摄的松潘古城老照片,他们在城里寻找当年拍摄的位置。城里的居民团团围了上来,对老照片表现出极大兴趣。有的在照片上寻找自己家族祖辈居住的位置;有的在赞叹松潘古城的宏伟和庄重。

威尔逊曾三次到过松潘。第一次是1903年7月,为了寻找一种叫红花绿绒蒿的花卉。他从成都出发,沿岷江河谷到了松潘。1904年9月,他从另外一条路,经绵阳、安县、北川、茂县,再次到了松潘。1910年8月,经广汉、什邡、北川、平武,沿涪江上游,翻越雪山梁子,第三次来到松潘。

三进松潘,威尔逊对这里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海拔虽然较高,但气候适宜,一年四季温和,一般情况下都有着明亮的湛蓝色天空。这里的牛肉、羊肉、牛奶和奶酪,价格便宜,蔬菜和水果十分丰富。”当他最后一次离开这里时,心里竟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以至于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命运决定我生活在中国西部,我将选择留在松潘。”

威尔逊在松潘期间拍摄了很多照片,古城、大树、花卉、雪山、古桥、藏族人物等。在印开蒲收集到的一张松潘古城照片中,厚厚的土城墙,远处的山、树清晰可见,城中,鱼鳞般的瓦房错落有致。

近百年过去,在波士顿记者的镜头里,一片片瓦房依然存在,但是城市面貌已发生很大变化:漂亮的楼房、绿绿的行道树,青色的城墙围绕着古城;城内房屋低错,小巷众多,东西南北四条主街道宽大、分明地散布于城内;年代久远的古桥,桥下流水潺潺的小河,河边的茶楼、藤椅,远处高大的城门,城门外的苍山……目光所及,给人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

纪录片镜头里的远处,还有一大片漂亮的现代建筑高高耸立。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改善。但印开蒲在想:如果当初的规划能像云南丽江那样,另建新城,把旧城完好地保存下来,该是多么完美的事啊。

感慨的还有美国《国家地理》的记者。2004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资深记者维吉尼亚女士到四川西部考察。她起程来中国前夕,美国《探索》杂志找到她,希望她此次中国之行,有目的地撰写关于威尔逊100年前到中国搜集植物的史料。考察途中,她找到当年威尔逊曾经活动的地点时,十分激动。她希望在这些地方竖一块牌子,让人记住百年旧事。印开蒲认为,这个建议可以在松潘古城实践,作为一种商机,吸引更多的西方游客和国内游客来这里。

老霄顶上的时空对接

2006年6月15日,两位植物专家从伦敦专程来到乐山。此行目的,是寻找100年前威尔逊在乐山拍摄过老照片的地点。托尼先生来自世界文化遗产地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马克先生是英国温莎植物园花园管理部主任。

“乐山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大约有35000人居住。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从下游来的物资运到这里后再用木筏运到上游去。”威尔逊在他的《中国,园林之母》这本著作里这样评价乐山。

托尼和马克一行顺利地找到其中1幅照片所在的地方,是老霄顶。百年前的乐山,城墙环绕,绿树成阴。绿阴下点缀着一排排青瓦民居,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大花园。

现在,照片上清晰可见的古城墙已不见踪影,手机信号发射塔在这里抢占了制高点。历经100年春生夏长,树影依然婆娑,树叶在雨后闪着光芒,左边高处的庙宇被浓密的树木完全遮蔽。

拍完照片,托尼和马克一直不愿离开,长久地望着对面沉思。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托尼一边点头,一边将双手合成喇叭状,放到嘴角边,几乎是同时,两人向着对面的老霄顶声嘶力竭地喊到:“Wilson!(威—尔—逊)Wilson!(威—尔—逊)”紧接着,是一阵足有5分钟的沉默。

还有1张照片反映出一个杨姓家族的兴衰。1908年10月3日,威尔逊给当时乐山商会的成立留下了合影照。长袍马褂,正襟端坐,第一排是杨氏叔侄和其他股东。站立两旁的管家,身后深深的厅堂,高高的廊檐,无不隐喻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初期厚重的封建背景。凭着老照片中一位手捻着山羊胡子老人的面孔,印开蒲还找到了杨家在乐山的第三代传人。

早就不是“子承父业”了,家族在抗战时期遭受重创,当家人一气之下严教后人“不许再做生意”。见到孙子辈75岁的杨宗迦老先生时,其身份已是一位传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师。

新旧照片一比,相貌惊人相似。只是命运又不同了。“两张照片,诉说一个家族的变迁。”印开蒲说。

[采访手记]

“中国西部花园”养在深闺人未识

4月去湖北,5月下重庆,7月、8月去阿坝、甘孜,64岁老人印开蒲“重走威尔逊之路”的行程,排得满满的。

一部《消失的地平线》,让人们熟悉了洛克———一个曾经在四川、云南行走的西方探险家,认识了西部秘境香格里拉。

但事实上,还在洛克之前,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西方中上阶层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已数次造访四川,并收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活体到西方。

1929年,特拉特福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出版发行了《CHINA,MOTHER OF GARDENS》(《中国,园林之母》)一书。这本20世纪国际园艺学和植物学界具深远影响的著作,是威尔逊根据他长期在中国西部从事植物搜集活动的经历写成的。这本著作中,首次把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在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任何地方,没有哪个园林不栽培数种源于中国的植物”;威尔逊甚至还说:“如果没有早先从中国来的舶来品,我们的园林和相关的花卉资源今天将会何等可怜。”

近年来,中国西部被国际上众多环境保护组织列为世界上25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在西方人看来,中国西部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初春时节,报春、迎春和木兰花冒着凛冽寒风,在雪地中怒放;夏日的杜鹃、蔷薇、赤芍、百合、毛茛和绿绒蒿花,把河谷、原野装扮成一片花的海洋;秋天的菊花迎着金风盛开,而高山草甸上的龙胆花,将高原湿地变成一片片薄雾般的淡蓝色池塘;隆冬季节,腊梅傲霜绽放,艳丽的山茶花盛开在溪畔、路旁。

据统计,中国西部地区保存有大约1.2万种高等植物,其中有数以千计的花卉和园艺树种。著名的观赏花卉杜鹃花科植物,全世界有800种,中国有600种,这里就有400种。具有极高园艺价值的松柏科植物,全世界有230种,中国有94种25变种,这里有40种15变种。这里不仅是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珍稀植物水杉、银杉、珙桐等的原产地,也是被称为青藏高原“四大名花”的杜鹃、报春、龙胆和百合产生和进化的摇篮。

在中国西部这座大花园内,还栖息着1000多种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动物。举世闻名的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等也分布在这一地区。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和这里的植物、动物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共同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大花园内。四川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西部,是全世界生物学家毕生向往的地方,也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变和生物进化的重要科学基地。

印开蒲设想: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近年来西方重新兴起的“威尔逊热”,推出“沿着威尔逊之路,重返世界园林故乡”生态旅游品牌和线路,借以向世界展示四川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人物简介: 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1876—1930):英国人,20世纪初期著名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作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西方中上阶层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被誉为“一位最成功的植物涉猎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