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圆瑛法师诠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佛教文库   作者:圆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乙)二偈颂合显分二(此颂什师不译后来诸师皆谓梵本中有故依隋本补入),(丙)一重问得名所以,二合显得名游化。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初二句经家叙置,世尊具足诸相,即非具足诸相,是名诸相具足,空有不滞,所以称妙。由因中愿行庄严之所成就,菩萨叹相,即所以赞德也。此颂非孤起颂,乃重颂,重颂前长行之文,故曰重问。彼,与佛子,俱指观世音,既闻其名,欲知其得名所以,由此故问。

(丙)二合显得名游化分二(丁)一显得名所以,二显游化方便,初中三(戊)一总标,二别显,三总结。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初二句,亦经家叙置,中四句,举观音化他行愿,应而曰善者,必具自在之力,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而无违,不定方所,即无刹不现身,其行可谓广也。弘誓,即度生大誓愿,举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经历尘劫,而不休息,不可思议,其愿可谓深也。末二句,举观音自修行愿,菩萨常随佛学,辅宣佛化,侍佛既多,积行必胜,所求惟有佛道,清净无杂,故曰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上双举自他行愿,下但说化他之行,故曰略说。观音有感必应,由众生三业为能感,闻名必称,口业也。见身必礼,身业也。心念必求,意业也。菩萨皆随感而应,故不空过。诸有苦,即三界内苦因苦果,三界九地,谓之九有,以因果不亡,故名曰有。六欲天以下欲界,为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能灭者,即能灭除九有之苦因苦果,了脱生死也。一总标竟。

(戊)二别显分二(己)一能免三灾,二能脱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初一颂,能免火灾,假使是假设此事,被推火坑,仗称名之力,得免火灾。后一颂能免风水二灾。海为水国,随风漂流,难免遭龙鱼鬼难,亦仗念力,波浪不没,大者为浪,小者为波,不没方可脱离灾难。

(己)二能脱八难(长行唯四今加四成八以补长行之不足)分四(庚)一怨贼刑戮难,二枷锁毒药难,三罗刹恶兽难,四毒虫暴雨难,今初。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须弥,译妙高,此峰在海中,推堕必死,推者非怨即贼,被推者,由圣力不堕,如日住空,怨贼既去,则当如日还升。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恶人亦怨贼,金刚山,石堕皆要成粉,而人堕不损一毛,非大士救护之力,曷克臻此。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上三颂,皆怨贼难,执刀绕害,无可躲避,称名感化,化暴为仁,故恶念息,而慈心起矣。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一颂刑戮难,临终不终,圣力加被,寻字,即也。

(庚)二枷锁毒药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或被幽囚禁闭,荷之以枷,加之以锁,在手曰扭,在足曰械,种种紧缚,不得自在。释然者,解散义。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此能脱毒药难,咒诅者,要求鬼神之力,欲顺其心,毒药已足害人,更加咒诅,必中其害。得蒙圣力救护,而咒力药力,皆失其效。还著本人者,实非大士之不慈,乃由本人之自取,即大士使然,亦属慈威并济,先令悔恶,可引迁善也。

(庚)三罗刹恶兽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此明言罗刹,故科罗刹难。毒龙诸鬼,但带言耳。慈力所获,俱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恶兽如虎豹豺狼之类,围绕者,见其多心。通理法师云:圣号才称,威神即至。故恶兽解围,疾走他方。

(庚)四毒虫暴雨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虺蛇也,亦蝮之类,蝮头扁,如人大姆指,身赤,广三寸,不甚长,口尖,毒甚,螫手当斩手,螫脚当斩足,不然,毒气入心即死。嗔心过重,堕为毒类,毒气炽盛,如然烟火,人或遇之,称念观音名号,得承慈力,毒性自驯,寻声回去也。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云腾雷震,电掣雹降,澍注大雨,如罹天灾。如遭劫运,由圣力所感,应时消散。二别显竟。

(戊)三总结。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被者,受也,或受穷困之境,或受危厄之病,即有无量苦楚,逼迫其身,若能至心称观音名,观音即以妙观察智之力,观察受苦众生,寻声救苦,由此所以名观世音,显得名所以竟。

(丁)二显游化方便分(戊)一广显应化诸国,二正显游于娑婆,今初。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菩萨从闻思修,证圆通体,发殊胜用,具足神通力者,圆通体中,具足无作,自在之妙力。广修智方便者,殊胜用中,繁兴万行,权智诸方便,十方国土,随机应现,无处不周,种种诸恶趣,总说现身之处,三途又复别指,生老病死,为苦之通相,三途众生,业障深重,纵不能顿令消灭,以既见菩萨之身,敬礼称念,可以渐令消灭也。此二颂,是身业普应。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依五观为应化之本,承上众生之苦恼,何能令灭,由菩萨起真观,照见众生,妄业本空,起清净观;照见众生,自性离染,起大智观;照破众生,无明痴暗,起大悲观,能拔众生无量苦恼,起大慈观,能与众生一切安乐。所以众生,常愿得见菩萨,常时瞻仰菩萨。无垢清净光,指菩萨大智慧光明,犹如日轮,故曰慧日,能破一切烦恼痴暗,并言伏灾者,灾兼众厄,风火为灾之大者,风火尚且能伏,余不待言。又复当知,诸灾皆由烦恼感召,烦恼之暗既破,则因亡果丧,是以能伏,普明遍照世间矣。此二颂,是意业普观。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此一颂,是口业普益。口业,依于身意,悲体,是大悲身,若要说法,则必现身,所现之身,三聚无亏,戒雷震吼,足以惊醒迷流。慈意,是大慈心,遍缘法界众生,如妙大云,普荫一切。澍甘露法雨,是口业说法,云雷既兴,法雨普注。甘露,为不死之神药,所说之法,悟之克证无生,故名甘露。又众生,我法二执,烦恼炽然,如大火焰,无由得灭,菩萨甘露法雨,能灭除故。一广显应化诸国竟。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娑婆众生,心多弊恶,无谦让之风,好诤涉讼,经历官衙,无慈忍之力,兴师对敌,从事军阵。怖畏二字,双贯上下,诤讼则财产声名所系,军阵则官职身命攸关,胜败不能预知,皆有怖畏。怨字平声,若念观音圣号,仗慈力而消怨业,免讼罢战,怨解而结释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妙音者,说法不偏空有,真俗圆通,所以称妙。观世音者,据本经,以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称名之音,寻声救苦。梵音者,说世间出世间法,清净无染。海潮音者,说法及时,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如海潮之不失其时。胜彼世间音者,大士对十界之机,能说十界之法,岂世间之音,所能及耶。上叹德,下劝持,因具是德,故一切众生,应当常念,不可错过。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首句承上起下,上云须常念,此嘱于念念之中,切勿生疑,以为念之无益,当知观世音,已断一切烦恼染故,是为净圣,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常在苦恼死厄怖畏之中,如父如母,可作依怙。具一切功德者,观音证真实圆通体,具恒沙称性功德,自在成就,一双慈眼,等视众生,观音久修诸度,福聚无量,喻如大海,上叹具德集福,下劝敬礼,此一颂与长行,文异义同,长行显感供,此迷具德,正以具德,故能感供也。长行劝愍受,此表慈视,正以慈视,乃愍受也。长行彰供佛,此明福聚,正以供佛,故福聚也。以是之故,常应礼拜,礼拜虽是身业,亦必意业恭敬。二偈颂合显竟。

(乙)三闻品获益分二(丙)一持地称扬,二时众发心。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萨,由持平地之行,蒙平心之教,楞严自叙圆通,我念往昔,平填道路,至毗舍浮佛,现在世时,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因平地,而证圆通,故名持地。今闻观音妙行,起座赞扬,谓若有众生,闻此品所述,观音自在不思议之业,普门示视,神妙圆通之力用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方能得闻,是为功德不少。

又普门示现,普者,体备众德,门者,用所由现,神通力,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自在业用,众生得闻,或欢喜赞叹,或称名忆念,是人功德不少,当为菩萨之所护念。

(丙)二时众发心。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说是品,会众得益,发无上心,学观音行。无等等者,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也。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最胜之佛心,八万四千众生,发是心,则继起有人,普门之风,当不坠地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