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史前文明源头
有“中华远古文明曙光”之称的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于2007年5月18日动工,凌家滩遗址面积共计160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发掘的面积不到千分之一。
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的凌家滩遗址,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凌家滩遗址因其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被列为上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凌家滩遗址发掘组织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研究员近日介绍,凌家滩遗址有多个方面为全国考古发掘中所罕见,包括玉人、玉龙、玉鹰、红陶土块建筑遗迹、东陵玉、玉钺及斧、玉管微雕、石钻、玉戈及玉虎首璜、人工巨石堆等。判读出土遗存所携带的史前文明信息,专家们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既有大型宫殿、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齐的房屋、墓地,又有护城濠沟、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礼器。
在凌家滩遗址发现的1000多件玉器中,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个玉人,方脸、阔嘴、细长目,呈站立姿势,背面扁平,有对钻的小孔。
研究发现,5300年前凌家滩的先民,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钻出直径0.15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凌家滩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玉龟和玉版。
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相合。专家推测,玉龟和玉版,有可能就是远古洛书和八卦。
专家们发现,凌家滩的玉器,体现了“玉器文明”时代人们把玉器饰品功能转向具有社会功能,突出表现出玉礼器的作用和地位,表明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体现了“玉器文明”时代权力、财富、审美、宗教的宇宙观。
另外,从凌家滩的墓葬分布、随葬品差异和出土的各种不同用途的文物,可以得出这个时期的凌家滩已经出现军事装备、权力人物以及贫富分化,私有制也因此诞生的结论,具备了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同时出土的大量石器中,有一个被誉为“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石钻。石钻呈梯形,上细下粗,两端都制作有钻头。钻头一端粗一端细呈现螺纹形,这充分表明,凌家滩先民已经认识到旋转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已达到较高的水准。
据介绍,此次问世《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和《凌家滩文化研究》主要涵盖了前三次考古发掘的主要资料和研究成果,第4次发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着手进行第5次发掘的报批和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将对红陶土块遗迹和墓地进行发掘、研究。
考古工作者此前试掘钻探发现,长90米、宽30米、堆积厚度1.6米的红陶土块遗迹,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大型建筑遗迹,并极有可能是古代早期宫殿或神庙建筑的遗迹。如经发掘证实,此处遗迹比埃及金字塔早1000年。鉴于已发掘面积仅有2200平方米,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对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系统研究仅仅是开始,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