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磅薄。紫禁城建筑的对称布局、院落组合、空间安排、单体建筑、建筑装修、室内外陈设、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色彩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是中国古建的经典之作,从中可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紫禁城由来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央,之所以称为故宫是因为它曾经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所在地。它的城垣高10米,四隅有角楼,城有四门。城中建筑多覆以黄色琉璃瓦,城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体,发现以北极星为中枢的紫微星垣的位置恒居不变,是星辰的中心,故而把“天上君王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微宫”。封建皇帝“拥有天地”,住所是戒备森严的“禁地”,因此人们把围以高墙的皇帝居住地称为紫禁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明朝仿效都城南京宫制在元大都遗址以东建造宫殿,永乐十八年底正式建成,就是北京的紫禁城。次年,明迁都北京。此后五百年间,皇宫紫禁城成为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清代对明宫进行了修缮和重建,并更改了一部分宫殿的名称。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规模,共有建筑980座,8700余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建筑格局
紫禁城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中轴两端的建筑阴阳对称,中轴即是中央子午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干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在线。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在线,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划进行布局,分布在中轴线两端。
这些宫殿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紫禁城的正门叫“午门”,在10米高的城墙墩台上,有1组建筑。正中是9间面宽的大殿,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门以内,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各有朝房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登上太和门,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1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现在眼前。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故宫里最吸引人的三座大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无论是平面布局,三维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故宫里的三座大殿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底座加上屋顶上的鸱吻,总高度达到37.44公尺,底座三层,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高8.13公尺,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排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精美的石雕装饰。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公尺,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大殿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屋顶的角兽和斗栱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使用的都是代表皇权的龙、凤,站台上陈列着日晷、嘉量、铜龟、铜鹤。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定时器,嘉量是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也只有在太和殿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金銮宝座”,更是皇帝威仪的象征。太和殿平常很少使用,只有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才在太和殿举行,此外就是将帅受命出征,要在太和殿受印(明朝的殿试及元旦赐宴也在太和殿进行)。
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一座长、宽各三间的正方形、周围加廊建筑,面积580平方公尺。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最后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赐宴王公大臣,举行殿试,批改考卷,钦点状元的地方。
内廷的正门叫做干清门,在它的前面是座长方形广场,俗称横街。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干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南,它是一座宽五间,单檐歇山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干清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干清门是内廷的主要大殿,明朝和清朝初期,干清门一直是皇帝的寝宫。宽九间、重檐庑殿顶,左右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平时除了皇帝居住之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雍正时期开始皇帝的寝宫就改设在养心殿)。
坤宁宫在干清门北面,也是宽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改建,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沿着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东面部分则建成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宫灯,红底金色双喜影壁,靠北墙安放龙凤喜床,床前挂着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改建后的坤宁宫还把原来的菱花隔扇改为直条窗格的吊窗。
太和殿里的金銮宝座
在两宫之间夹立着一座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内廷的小礼堂。皇后每年过生日的庆典和所谓亲蚕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在中轴宫殿两旁,对称分布着许多宏伟华丽的殿宇。外朝宫殿群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内廷宫殿群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
清朝的经筵典礼在文华殿举行。届时皇帝用满语和汉语把四书五经的学习心得各讲一遍,大臣们跪地聆听。武英殿在明朝时曾经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明末,李自成起义进京后,曾经在此处登极;清入关后,多尔衮在此摄政理朝。内廷东侧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皇宫,花费一百一十万两银修建。慈宁宫在明朝时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住的地方,清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
上述这些宫殿建筑,都在紫禁城围绕之内。紫禁城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在紫禁城四隅还各有角楼一座,角楼高27.50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面对紫禁城北门,有高耸的景山,是用土、石筑成,满山松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紫禁城的“百尺为形”
中国古代的尺度系统,其标准取自人体并主要以十进制而推衍形成,在古籍中原有很多的记载,如《家语》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风俗通》则有云“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法天,地,人,再跃则步”;“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11尺故曰丈夫”等等。
就建筑而言,古人也非常注重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其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作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所谓“外部模数”,盖源自以人体为准的尺度系统,并以十进制为基础,由室内空间尺度外延形成,即由尺而丈(10尺),再而百尺(10×10尺)、千尺(10×10×10尺),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九鼎之尊,但这种艺术追求却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点,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薄的紫禁城建筑组群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实际上也是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从23米至35米为率来控制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成功。
以高度而论,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这一紫禁城的正门最重要的功能,是征伐凯旋献俘之际,皇帝亲御其门楼,有明确且强烈的镇压威慑作用。虽其如此,自城下地平直到脊高也只有37.95米。午门迤北的太和门全高则只有23.80米。至于九鼎之尊的太和殿,连同三层硕大的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余所有单体建筑均在35米以下。
以进深而论,太和殿为最大,通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位建筑皆在此限下。又以各单体建筑面阔而论,除中路轴在线的主体建筑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至神武门,还有横轴在线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外,悉以百尺度控制其通面阔。而这些“居中为尊”处在主轴在线,实际也是对称轴上的主体建筑。以其对称性而言,通面阔则都是按轴线两侧各控在百尺之内而确定的,如午门正楼通面阔为2×30米,太和殿为2×30米,体仁阁、弘义阁皆为2×30米等等。
以近观视距而论,如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就都在35米限内。而最为显赫的三大殿,自其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进深和面阔逐段划分,也均在此限,其中三台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层南边阶条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台明通深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间距31米;中和殿台明通进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台明南边共深33.8米;保和殿台明通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干清门台明34.8米等等,无不严格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在远观视距构成上,东华门、西华门距离过大,为仅有特例外,其余所有广场、街巷或相邻单体建筑间距,以及城台、城墙各段落之长,最大的也只在350米左右,以“千尺为势”而限定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正是由于紫禁城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度按百尺为形控制,近观视距亦以百尺为形限定,远观视距则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其间行程又遵循以百尺为形划分于千尺为势的空间构成原则,因此得以构成一系列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保证了近观、远观以及移行其间,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总之,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数字的应用非常的合理和科学,由此形成的艺术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在远观时尤为显赫。
紫禁城的色彩
紫禁城不仅在总体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建筑色彩运用方面也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
紫禁城的色彩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对比手法,造成了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人们经由天安门、午门进入宫城时,沿途呈现的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锡庆门
宫城中轴在线的主体建筑较为严格地遵循上述的总体效果,其它区域则根据建筑功能并结合周围环境酌情灵活处理。如外朝东路文渊阁的屋顶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门窗、柱子也是绿色,与院落中迭石、花木共同构成幽静的文人园建筑环境。内廷宫苑如御花园、乾隆花园,其中有大量亭台楼阁的色彩应用较为自由,变化丰富。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理既有大面积经营,更不乏细部推敲。以皇极殿为例,其檐下青绿彩画、斗栱和朱红檐柱、门窗形成了冷暖、明暗对比的总体效果;而每攒斗栱间的垫栱板与上下额枋间的垫板却是红色,檐柱上悬挂的楹联又以蓝色为主,如此形成对比色调互向对方渗透的局面。对比色调在主体色调中所占比重小,并不破坏整体色彩效果,而是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大量使用的金色装饰也使两种对比色调的过渡不显生硬。如额枋上青绿彩画中多用金龙图案;朱红门窗多用金箔装饰裙板和 心,并以金线勾划边框。此外,黑色与白色的巧妙使用以及“间色”的手法,都在紫禁城建筑色彩细部的处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慈禧垂帘听政的养心殿东暖阁
建筑的室内色彩多根据其功能加以处理。中轴在线主体建筑地位重要,殿堂内天花和梁枋多施青绿彩画,朱红门窗,大量使用金色装饰,以浓墨重彩烘托庄重华贵的气氛。但在帝后休憩娱乐的寝宫里,色彩处理则完全不同。门窗、 扇、天花通常保持木材本色,内墙为白色粉壁或糊以白纸,装饰物的风格与色彩偏向素朴淡雅,加上室内的红木家具和陈设,整体色调趋向平和宁静。
故宫,作为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它蕴涵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光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像是一幅千门万户的绘画长卷。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