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琴曲《流水》展现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作家杂志》   作者:殷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这个典故, 来自于琴曲《流水》。《流水》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原则和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两方面完美结合典范,此乃传统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之源泉所在。

只要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稍有了解的话, 一定对“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这个典故不陌生。伯牙弹琴“巍巍乎若泰山, 汤汤乎若流水”, 而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能够准确地体会伯牙所想表现的内容。后来, 钟子期故去,伯牙痛失知音, 摔琴从此不再弹奏。由于这个典故在我国战国时期就早有流传, 故亦传《高山流水》为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随着明清以来, 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神奇秘谱》本不分段, 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 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的《天闻阁琴谱》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所编的《流水》尤有特色, 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以其形象鲜明, 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因琴曲《流水》早有史书记载, 又有传谱, 并至今仍广为流传, 所以它无疑在多方面具备了“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通过听它的实际演奏效果和参照谱例进行分析, 我们会对这首曲子所反映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

1、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原则的体现

《天闻阁琴谱》, 许健记谱, 管平湖打谱的《流水》, 共十段加尾声。按谱面分析, 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结构方式。

起, 包括一至三段。第一段高低两个音的交替出现, 拉开了整个《流水》画面的“序幕”。接着, 通过低沉、浑厚的低音旋律, 表现出层峦叠嶂的山的形象。进入第二段后, 流畅的旋律营造出一幅宁静的山中景象, 一切冷冷清清, 显得格外平静。第三段清澈泛音的出现, 给平静凝固的画面带来了几分生机, 幽涧滴泉, 画面渐渐“ 活”了起来。这部分速度较为自由, 给了演奏者发挥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听众想象的空间。

承, 包括四、五两段。第四段由于速度的加快和旋律的流畅, 仿佛画面中由点点清泉汇成了潺潺细流。其中还有少量滑音的使用。滑音的使用, 做出了暗示波涛汹涌到来前的准备。第五段是过渡段。

转, 第六段。此段亦被称为滚拂乐段。这是由于张孔山改编此乐段时, 加进了描写水势湍急的滚拂手法。速度在这一乐段明显加快。这段按照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 大幅度地使用滑音, 把各段的滚拂加以集中, 形成连绵不断的滚拂段落, 表现出瀑布悬落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气势。整个画面的高潮也在此段。

合, 七段至尾声。运用了承、转中的部分曲调, 如滑音的少量使用, 第八段中旋律的曲调与第二段相似等等,造成了统一呼应的效果。第七段泛音五声音阶的上行与下行的交替出现,并且速度的递增, 出现在激烈的滚拂乐段后, 更增添了“轻舟已过, 势旧徜徉”的意境。八、九、十乐段中引用前面各段的主要乐思, 造成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在人们耳边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 令人回味无穷。尾声的速度又回到了最初的“慢”。最终, 旋律结束于一个双音——纯四度的和谐音程, 为画卷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蕴化的音画

纵观全曲, 犹如观中国传统画, 因此称之为“音画”。从清冷空旷, 几滴泉水的山中景象, 慢慢汇成小溪, 进而出现瀑布直下, 汇成波涛汹涌的江海, 急流之后又回到原来的意境, 是一幅尽显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动态画面。

首先, 从速度布局上看, 散——慢——中——快——散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风格不谋而合。速度没有严格尺度的制约, 给演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 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原则。

其次,《流水》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和”的精神。“和”是贯穿中国民族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 体现在《流水》中, 即前后呼应的统一性。各段之间的关系均是在一个曲调的基础上展开的, 从水滴到潺潺小溪再到江海,是由一个曲调由简到繁变化得来的。

再次, 音腔在此曲中的体现尤为充分, 这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观一脉相承。

最后, 就整个旋律线条而论, 体现了中国“线条美”的艺术。中国特有的单音旋律线条变化丰富多彩, 有柔有刚, 表现出潺潺小溪到瀑布飞流的景色;行云流水, 用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最丰富的内涵。

显而易见,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艺术珍宝。

《流水》从战国流传至今有许多变化, 张孔山改编后的《流水》, 在古人注重“神似”的基础上改变了许多, 尤其表现在第六段加入滚拂的手法, 使人切身感受到一幅画面, 写实性非常强。所以, 至今《流水》仍被作为古琴曲代表作, 并深得人民喜爱, 就是因为它虚实结合, 既使人能听“ 懂”音乐描绘的内容, 又没有丢掉中国传统音乐“虚”的意境。

我们通过《流水》的例子可以看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是要继承发展的。《流水》的流变过程体现了继承发展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因此, 我们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对它的观念一定要从“过去”转移至“未来”, 传统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才会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音乐之长河更为波澜壮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