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孔子的人生写照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书,是中华文化不朽的瑰宝。读《论语》可知,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成功有失败的普通人,又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照亮了人生的道路,给予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孔子为“至圣”。他说:天下的君王太多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很荣耀,死后就无声无息、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已经留传了十几代,学者们都以他为师,他的影响还那么大,以至于天子、王侯讨论“六艺”的时候,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为标准,“可谓至圣矣!”
孔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自己说得非常清楚:“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10户人家之中,必有像他那样忠信的人,而未必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好学”、“有恒”、“学而不厌”,这正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
孔子一生坎坷。他幼年“贫且贱(地位很低)”,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很苦,喜爱读书,深受商周文化、特别是周公礼乐文化的影响,就连玩游戏,也是表演行礼。青年时代的孔子仍处于社会底层,看过仓库,喂过牲口。“十有五而志于学”,矢志不渝,终身持之以恒。“三十而立”,开始教书育人。50岁时担任过鲁国的官员,55岁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不为所用。68岁回国,73岁去逝。他晚年倾其所学,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把学习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是他切身的感受。许多人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而孔子却乐此不疲。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由于反复翻阅,编竹简用的绳子多次断开,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他曾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评价自己,这是恰如其分的。
孔子注重学思结合,求真,求新。他“信而好古”,却不曾食古不化。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温故而知新”。他善学多思,从古代典籍中思考、引申、发挥出许多新的思想。他学无常师,注重向他人和实际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他的经验之谈。孔子来到周公庙,事事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却说,不懂就问才是礼。
孔子强调学习要实实在在,言行一致。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认为,做学问与做人要相一致,君子的行为比言语更重要,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要知错必改,“过则勿惮改”,就是说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有错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纵观孔子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而不厌的求知欲望、学思结合的求真精神、学用一致的求实态度,使他登上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高峰。
勤于学习,加善于思考,再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塑造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