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我们如何知道宋人想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怎么知道宋人想些什么?当然是靠宋人留下来的记载。但是,我们真的能从这些记载中读出他们心中的想法吗?恐怕未必。过去的记载,能够留传下来,必有其理由,也就是有其意含;这些意含,我们可以从字面上读出来吗?恐怕也不一定。

这是因为,宋朝开国几十年之后,政治安定、社会平等、经济繁荣以及思想自由,加上正值佛教大盛之后,儒学复兴之时,文化底蕴已经十分丰厚。于是,读书人大为增加,人才辈出,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观念想法也就不可能单纯简要。再说,尽管宋代印刷术已经普及,能够印成文字的终属少数;就是文人学士援笔为文,写出来的,恐怕也不及胸臆的什一,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

我们还可以再想一下,有宋一代,杰出人物和精采事件,不知多少;见于记载,留传至今的,又有多少?我们当然无意探求已经失去的“过去的事件”,但我们可不可以从今天见到的文字中,遥想当时情景,体会人们心情?目的无非是对那一个时代有着多一点的、深一点的认识。因之,我们想要多知道一点宋人想些什么,应该不是无理的提问吧。

我暂且不谈宋人想法的形成背景、用词习惯等,这里谈的是我们如何进入宋人心中,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也就是如何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认知古人的观念、信仰与态度这些内心活动,在历史知识概念上称之为empathy,即神入。“神入”一词,在历史理解上,一方面指设身处地探索古人的观念、信仰与态度,避免使用现代人们的想法去理解古人;另一方面,也深知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古人的内心,无法与古人同其感受。

例如,我们可以知道纳粹统治下犹太人的悲惨情况,但无法与那时的犹太人有着同样的感受。不过,尽力探索,仍有价值,而证据尤其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念兹在兹,无时或忘的,应是我们是否具有探索古人内心世界的强烈意愿与认知能力。我认为,如果我们没有不断反省检讨是否有着理解宋人想法的意愿与能力,我们很可能运用今天的观念去阅读宋人留下的记载,那么,我们与宋人的想法,就会有不小的距离了。

我们如何培养探索古人想法的能力?我不认为只是读的时候多用点心,多想一想而已。或许,应该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把这个能力培养、提升出来。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开设一门课程,这是一种自我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有了明显进步的学习,也就是学习理论所说的“后设认知”(metacognitive)。

这种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阅读,但不是读史料,是为了提升读史料的能力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有着具体目标的阅读。读些什么?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应有成效,或可一试。

一、阅读传统史学的论述

不论是正史、通鉴、三通,我们都可以选取一点,仔细读读。阅读的用意不在于扩大知识领域,而是体会古人的思虑与心意,重点在于探究古代史家如何撰述或评论一段史事,其中有许多精细幽微的地方,可供我们学习。钱穆只读传统典籍,取得巨大成就,就是读书得法的一例。就以宋、明学者论述来说,我想举出三个阅读的具体建议,谨供参考。一是《资治通鉴》,特别留意胡三省的史注(长篇的地理、制度和文物等除外)和王夫之的史论,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二是吕祖谦和叶适等人的议论,我们只需一读《文献通考》中选录的,亦大有帮助。三是《朱子语类》,朱子学说是中国哲学史上论证最细密,条理最清晰的哲学体系。(张岱年语)《语类》中多载其思考过程,严谨细密,启发最多。

这样的意见,背后有一个信念,就是尊重古人,觉得古人的思想深刻精细,大可效法。如果认为古人所言,典籍所记,只是供我们驱策的数据,我们就没有办法学到什么了。就像我们把孔子尊为圣人,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把孔子视为“丧家狗”,学到的就十分有限了。

二、阅读近代史学大师的论述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是他写得多,而是识见高远,心思细密。我们读大师的论述,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想些什么。如果我们阅读的时候,不断地问,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我们就可以学到他的方法。余英时是钱穆的大弟子,但他说从两位陈先生(寅恪、援庵)学到很多;缪钺在北京大学读了两年,家贫休学,自我阅读,他说受惠于王国维、陈寅恪很多。这些都是阅读大师论述得到好处的例子。

大师的作品很多,我们是否都要读?当然不是,而是挑选最重要的,也就是把他们最得意的作品仔细研读。我想,读钱穆不妨读《先秦诸子系年》,只需读〈序〉,再挑几篇即可;读陈寅恪则不妨读《柳如是别传》,尤其第二册《钱柳姻缘》,读一部分也就够了。我自己很佩服陈垣(援庵),觉得他的作品真是精美,每读一次,都有收获。例如,〈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与〈吴渔山的生平〉,材料如此之少,如此之偏,但能勾勒出完整的图像,更重要的是呈现出深厚的感情,真是了不起。

三、阅读一点非常敏锐的文字

我们能否体会古人幽微的感情,在于是否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是可以培养的。多读好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戏剧等名家作品,必有好处。我想提供另外一个阅读的方向,读读现代人的某些作品,它们的特点是作者眼光极其敏锐,描述亲眼所见的真实世界,见微知著,发人深省。我们细心阅读,领会必多。我举两本书作为例子:一是赛巴斯提安?哈夫纳著《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哈夫纳回忆录》;另一是何伟(Peter Hessler)写的《甲骨文──流离时空里的新生中国》。两本书的作者观察入微、感受敏锐、表述准确,读这类的书,必有助于我们对于人世事物的深刻认知。

有人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我想除了可以用现在的关怀探究过去,而有新的解读,我更相信,我们对现代的事情,甚至今天的事情,有了深入的认知与感受,对于理解古代的事理,体会古人的心情,也会大有帮助。我们对于现代世界的深入认知,不应来自报纸、电视,以及朋友之间的谈话,应该来自公认深刻精美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格调问题,好作品呈现了高格调,我们应该学习。

宋人,在我看来,有其特色,他们没有魏晋人物的风流潇洒,不像唐人的豪迈干练,他们有着高远的理想,也多少带有点神经质,是不容易知道他们内心想法的。我们如果没有一点认知的能力,恐怕很难有所理解。我们认知宋人想法的能力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何兆武所说的“灵心善感”,而这是可以经由自我阅读培养出来的。

(摘编自台湾《历史月刊》250期作者:张元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