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中国文化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灿烂一时的所谓的大文化,但终归灰飞烟灭。而儒家文化却生生不息。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恰恰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是由平遥李家独资创办的日升昌票号,在平遥的西大街上,现在已开发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作为“儒者第一义”的义利之辩,就是商业文化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儒家伦理关注人际间的秩序、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感,强调人们在其所处的道德关系网点上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但并不排斥赚钱、发财。人们往往根据孟子“仁义而巳矣,何必曰利”、董仲舒的“正其谊(义)而不谋其利”以及宋代儒家的一些说法,便认定儒学重义轻利,排斥商业。

事实上,《论语》中许多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又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而已。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第一银行头任总裁 涩泽荣一以及天皇教席三鸟中洲都曾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阐述了儒家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

道德附丽于一定的经济生活中,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适宜、更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规范、手段;而经济生活又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并调整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两者彼此交融、互相促进。这和中国历史上“义以生利”、“既无功利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等,表达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

“义者,宜也”,这是优化、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度”。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即从人类之爱、人际关系中延伸、生发出来的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人文精神,是儒学以仁释义,以义释利,在利益观与道德观之间建立的平衡机制。

儒家伦理作为商业文化的源泉之一,可以整理、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作为儒学基本内涵的“礼”,原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长幼、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

一方面,它维护了封建家长式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它又融入现实生活的习惯、风俗之中,成为人民言行举止道德化的潜在制约力量。从后者引申开去,儒家伦理又将“礼”看作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外在符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记。

《孟子告子上》中有一段话说:“一箪食、一瓢饮,得之则生,弗之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人的各种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往往超越简单的生理要求而带有精神满足的意味。“呼”与“蹴”,是一种粗野、非礼的举止,因而得不到社会成员,即便是乞丐,的认同和接受。

“礼”是人们交往、沟通的共同语言。今天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倡导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所讲的“礼”的批判性继承。

再如,儒家主张 “信”与“和”的原则,即“朋友有信”、“国人之交止于信”。信,是人际交往的法则,也是五伦关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信用、公平、兑现的观点,就是“信”的体现。有信,则能相互尊重、礼让;有信,则能“同气相求”、众志成城,才能联结起社会交往关系中稳固的伦理网络,实现“闭门一家亲,开门天下亲。”由信而和,由和而亲,这种带有浓郁理想色彩的文化氛围在海外华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关文章:

“于丹现象”看儒学遭遇的当代挑战
  儒家认同的抉择
  新儒商:在中华传统文化上构筑新商业伦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