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心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理学家以为,教育能够帮助个人适应其生活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具;社会学家说,教育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功能;哲学家则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类潜能的过程;在政治家的心目中,教育是达到政治理想的手段;教育家坚信,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灌输、专才的培训;而佛教教育侧重于启迪人生的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提升生命的质素……由此观之,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的层面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特色的基础之上,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助发展,以期推动身、心全人教育的理念。

一、高等教育的特色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而且是上衔下接的,与那些无意义、无目的,只赖在偶然机会中寻求知识的社会教育绝对不同。因为学校教育,不只可以提高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个人意志与技能;因此一个国家是否进步与富强,要视乎其所实施的教育制度,是否进步与健全而定。

目前高等教育定位,是以完成中学预科或是内地高考程度以上,必须继续进修任何专上学院、教育学院或是任何一所大学,不论选读任何专业课程或学位课程,都属于高等教育之范畴。

由于现代人类生活日趋繁琐,社会益见复杂,而文化水平亦逐渐提高,不能单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设立高等院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必要。教育是前人生活的经验,加以选择,取其精华,作为教材。同时组织一个特殊环境──学院形式或大学形式,选择受过专门训练人员──老师、讲师、教授,指导从事某种事物的活动,而成为学校教育的开始。在特定的制度下,如高级佛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等教育架构组织,作为培育弘法之专业人材。

二、佛教教育的特色

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其所证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所说之学说──佛学,就是一门很好的教育。

佛教的教育思想,不单只是启示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同时也说明人类道德的现象,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德行关系,和确立人生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理想。故佛教教育,是以智能之开拓为程序,以觉性之显现为目的。其道德观念不仅是消极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贪、不瞋、不痴,彻底消除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不良习惯,还积极树立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纯正的思想与行为。

佛教之教育内容,不单只是宗教的信仰,同时极具逻辑性之科学、思想性之哲学和倡导人类道德的教育学。这种以智慧为体、以道德为用的教育学,目的在使人类由道德教育的刺激,引发其内在的智慧,去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再从宇宙的原理,推求一连串形而上学的人生价值与道德本义;进而导人生于至真、至善、至美。既含有社会教育潜移默化之功,复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熏陶的作用。当然,也具备学校教育的计划和组织、理想与抱负。不但适应于任何社会人生,而且适应于任何国家民族;若能实践佛教教育,必有助于现代教育之推行,互助发展而相得益彰。

三、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之互动

目前中国佛教教育体制,多方面都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形势。佛教当融入社会之中,共同为大众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承担社会进步的责任。所谓小区服务,或者说佛教应如何步入到社会之中,佛教慈悲喜舍之精神,不只是宗教弘法与福利救济而已,还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维持社会正义等等责任。不单只是停留于过去“传戒、传法、义务探访病人、社会服务”等传统作法,必须从福利性活动或公益性活动中超越出来,积极地投入社会事业之中,来挽救被迫害、饥饿、穷困的生命。这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性的佛教实践问题,牵涉到佛教本身宣教弘法、培育僧材等问题,因此僧伽教育质素之提升是多方面的。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佛教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偏于保守,佛教教育未能在高等学府占一席之位。因此与日本、韩国、东南亚佛教国家,仍存在相当差距,与台湾的佛教僧伽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距离。即使中国近代有派遣部分年青学僧出外留学,如前往日本、斯里兰卡、英美等国大学深造,但比例实在太少,与汉语系佛教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大相称的,因此需从改变佛教教育之管理体制自身处着手。兹提出五点仅供参考:

1.佛教教育订立管理体制方式

佛教教育制度,可参考高等院校之体制方式,高等教育从收生、学科、编制、师资上都有一定准则。现今中国各省各地所办之佛学院,水平不一,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等级考评认定等方面,能否与国际其它大学衔接?学生毕业后,是否能达致国际水平?是否能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都制约了佛教教育的发展。切实建立起初、中、高相互衔接的学术水平,有其必要性。应当制定一套严格的评审标准,如国内高考制度、国际英文托福试。除佛学各科专修学科外,必须加强计算机、行政管理及英文等学术水平,与高等教育之准则相辅。

2.与高等教育学院合作

如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办佛学学士、硕士、博士等课程,每年报读之人数远超过其它学系;澳门中西创新文化学院,亦邀请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委派教授为其开拓课程,在其院校亦增设佛教教育科目。在中国,应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和运作佛教院校教学和管理体制。应积极推动和鼓励护法商人支持国内大学与各地佛学院,以联合四众的力量办好佛教教育,委托有关大学的宗教系培养人才;开设佛学研究学科,创办若干综合性的和专科类的佛教大学课程,聘请大学教授到佛学院授课,开设高等教育学院中之课程,如行政管理、英语应用等。这样就可更多更快地为佛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增进中国佛教界与学术界和各国佛教的交流。

3.修改教学体制

在21世纪之今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使佛教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益更广大的人群,尤其是佛学研究,应与学界和国际接轨。高等教育应体现大乘佛教入世而出世之精神。中国各地佛学院是否要重新编订教学大网、体制等,作适当调整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了适应时代,将高等教育和佛教各种专门教育相结合,并在条件成熟时创办佛教自己的综合性大学,应与各国佛教界加强交流,多层次地互派留学生。

4.提升广学多闻

任何事业有所成就,必基于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何况佛教弘法事业,是那么广大无限,岂可缺乏学问的修养?很多人以为知识学问与学佛无关,特别是出家众,生死事大,用功修行才是本分,何必将宝贵时光,消耗于经书俗典?殊不知人不学,不知理;既然事理不分,真伪莫辨,将何以胜大任,办大事?是以基于慈、悲、喜,舍而愿意献身于佛教事业的菩萨,不但要精通佛经,发掘内在的智慧,还要研究世间一般学问,充实多方面的知识。故“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是什么?是指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与内明。

声明,指文字学、音韵学、音乐学等,包括世界各国语言与文字等学问。菩萨精通声明学,除了懂得各国语言文字,作为沟通思想,传递真理的桥梁外,还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增加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学问,可以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也可以利用语言文字来传播佛教真理的消息,使世界各国民族,都有机会接触佛法,都获得佛教真理的启示。

工巧明,指理论科学、实用科学及一切艺术建设、工业发明等方面。

医方明,是医学、药剂学、生理、卫生、解剖和营养等学问,对发展福利事业、营办护理安老院、佛教医院等很有帮助,如台湾佛教慈济医院。

因明,是论理学(西洋逻辑、东洋因明)、知识论,以及一切法律辩证法等。菩萨学习这些知识,使自己学识丰富,可以深入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士,或展开各种不同行业的工作,以争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机会。

至于内明,则包括宗教学、心理学以及一切人生哲学。特别是在佛学来说,内明,该是指佛教内部的典籍,不止是专门研究众生内在生命与心性的学问,亦是佛陀教化五乘众生的教学原理与方法,也是菩萨们要精通、要弘传、要实习的教、理、行、果。

一个实践大乘佛教,入世救世的菩萨,无论是在家或出家,能够学习五明,以内明为主课,亦以内明为教学原理,以声明为传播佛教教育为工具,以其它工巧明、医方明、因明为辅助,令自己以丰富的学问、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作为扩展佛教福利事业的基础。否则,不学无术未有本事参与佛教入世的工作。

5.佛教教育德智并重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主流之一,是道德教育的高层代表。佛教极力提倡道德观念,严正因果法则,以及慈悲博爱之精神,舍己益群之悲愿,足以起世道之衰微,促进人性的觉悟,挽救人心的堕落。佛教教育有机会传播于高等教育体制当中,则有助佛教教育之推行。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倡导者,是导源于人性平等的真理;然人性平等的真理之发现,却赖乎佛陀内在智慧的显现。知识是外来的,智慧是内发的;外来的知识实不可靠,内在的智慧,才是人类的真实知能。

佛教教育,旨在启发人内在的智慧,使人藉此唯一的智慧活动,认识客观的真理;循着真理所指示,向真善美之圣境进军,以期达到德、智、体、群、美,甚至知情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生长,以建立人的真理生命。

佛教教育就是要传授此最上的真理生命,使人认识和平共处的可贵,进而激发其无我大悲,自他共济的精神;必要时可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佛教教育所训练出来的人材,必然是和平正直、公而忘私、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自己之害而使天下受其害,甚至可“杀己之生,为天下以成仁,可舍己之生,为天下以全其义”,所谓“众生有病,是故我病”。同时,本乎人性自由平等之要求,尽可能去建立共有、共治、共享、共存、共荣、共同进步的和平政策;去建立自由平等、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使社会制度充分平等,使社会呈现充满自由,人与人之间充满慈悲与和谐。

四、总结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基于上述五点,若能各展所长,各补所需,佛教教育必有助于现代教育之推行,两者互助发展、相得益彰。目的有二:第一,对外而言,社会人士,今后对佛教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一改以往对佛教的误解,或对出家众的歧视,进而研究佛学,以促进个人的自觉,净化身心,利己利人。其次,四众弟子,提高警觉,反省自己,认识现代的需要,认清自己所负的责任与使命;鼓起求学的勇气,激发事业的雄心,以从事文化、教育、艺术、慈善等工作。身为佛子,在慈悲心、责任感的驱使下,一个实践佛陀教法的大乘菩萨,一定要把佛陀的悲和智,融化于自己的骨髓中,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不但要以为人群谋幸福为职责(大慈),以替社会除灾害为己任(大悲);还要心胸豁达,涵容一切,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平等爱护众生,视他人之乐为自己的快乐,视他人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对有益世道人心之善行美事,无不由衷赞叹随喜,竭力协助(大喜);同时更要当仁不让,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或协助他人的成功,但不自夸,不居功,不记宿怨,不恋亲属,如是冤亲平等,将小我溶入于大我中(大舍);能挑起弘法利生的担子,向着遥远而康庄的菩提觉道迈进,并达致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之目标。

(作者系澳门佛教总会副理事长、《澳门佛教》主编)

相关论文阅读:

正慈:现代僧伽教育之现状与展望

(香港)宽运: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台湾)常慧: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佛学研究所 )

(香港)觉真:言为人师 行为世范——僧伽教育中的律仪教育琐谈

(香港)净因、张淇: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香港)王联章:现代佛教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从“藏要”谈到“大藏经选要”

(台湾)释惠谦:从「佛教大学国际协会」的成立看佛教教育的未来展望

(台湾)慧宽:佛教信众教育探讨——以佛光山在台湾地区的信众教育为例

(台湾)释觉启、释妙曜、释妙悯、释有德:从佛教多元弘传回顾佛教教育的发展

黄夏年: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

(澳门)心慧: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

(台湾)圣玄: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互助发展之困境及其因应之道——以台湾地区为例

俞学明:佛教教育和当代佛教的发展——“在世间”和“为世间”

(韩国)金永斗:大学课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实际

(韩国)景迁:佛教教育的时机和挑战

(日本)木村宣彰: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菲律宾)传印: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近梵:向下扎根•往上结果——中小学在万佛圣城30年的经验

圣凯: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更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