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慈悲思想的义理与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觉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大家都会见到著名的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诸佛所教的就是莫作一切恶,奉行一切善,一切从心出发。这是什麼心?清净心、慈悲心。所以,止恶,行善,其本质就在慈悲。佛陀為什麼降生人间?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餘会,目的何在?一言以蔽之,度生。度生的前提,正是佛陀的悲心悲愿,正是源自佛陀的慈悲。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及时地举办〝佛教与慈善〞分论坛,体现了佛陀的慈悲本怀,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论题,请以我的探讨,和我的体会与诸位分享。
〝大慈大悲悯眾生,大喜大捨济含识〞。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来自佛陀的本怀。在佛陀《本生经》中,我们难忘“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在《金光明最胜王经.捨身品》以及《贤愚经.萨埵品》中我们也难忘另一则捨身饲虎的故事。

  这当然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而是佛陀在累世累劫中慈悲精神的伟大显现。三藏十二部经,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无一不是佛陀的慈悲教化,无一不是佛陀救拔眾生,济世度人的本怀。佛陀住世的一生,就是慈悲救人的一生,利他、觉他的一生。

  我们有很多人误解了佛教。以為佛教只是求神拜佛,只讲出世,出离,轻生重死,厌离人间,只求往生极乐,对人间是消极,悲观,冷漠,无情的。我想,这是不了解佛教的人说的,其实大谬不然。佛教最重视人间,最重视做人,而且,首先就讲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佛教认為,做人必须具备两个根本的品质,一个叫〝悲〞,一个叫〝智〞。悲,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悲智双运,悲与智,二者缺一不可。慈悲,指的是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与自然生态的止恶行善,关怀救度,悲悯眾生。这是最崇高的有情,是做人情感方面高尚的情操与德行。智慧,指的是对自身自心、自己内在素质的要求,即具备正知正见(哲学上叫认识论与方法论),破除邪知、邪见,走正道,破迷信,出迷误,离暗离痴,解脱自在。这是最睿智的觉者,是做人理智方面优秀的思想品质与悟性。这二者不可分离,所以才叫〝悲智双运〞。这不正是对做人的最完整的要求吗?

  慈悲不能没有智慧,智慧也离不开慈悲。以解释大般若经而著称的《智度论》中指出:〝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这裡讲透了两点:一是般若是成佛之母,而大悲是般若波罗蜜之母。二是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所以,大悲是诸佛之祖母,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之本。这两者,不可分离,亦不能分割。无大悲,不能得般若波罗蜜,无般若波罗蜜,不能成佛。大悲者,慈悲也。般若波罗蜜者,依智慧得度也。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他证得了什麼?他说:〝大地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為无明覆盖,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眾生平等,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最初来源。佛教从他诞生於世的那一天起,就坚持眾生平等的伟大理念。一开始就反对婆罗门坚守的四种姓制度,他主张〝四姓平等〞,宣扬种姓平等观。这是人类歷史上最為划时代的以人為本的伟大思想创造。这裡的平等观,不仅仅是社会出身的平等,作為人的一切权利的平等,而且是四种姓在出家修持和佛教僧伽内部也一律平等。由此,又进而指出业报平等,不论种姓高低,凡所作业,各依其业获得相应的果报。由人性平等,果报平等,再提出〝心佛眾生,三无差别〞,一切眾生,有情无情,悉有法性(有情眾生称佛性,无情眾生称法性),法法平等,无二无别。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冤、亲,一律平等,一视同仁。正源於这一伟大的眾生平等理念,才展现出诸佛菩萨对眾生的无限慈爱与悲愿,对一切眾生的幸福快乐,给予无限度无条件的关怀,对一切眾生的痛苦不幸,给予无限度无条件的悲悯、拯救、济拔。平等正是慈悲的思想基础,慈悲正是平等的道德体现。佛陀住世一生,转大法轮,鸣大法鼓,出广长舌,就是慈悲度人,化度群生。世尊的心,是慈悲心,世尊的行,是慈悲行。离开了慈悲,无菩萨道可修,亦无佛道可成。《法华经》中说:〝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经》中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悲為本。〞可见,佛陀的教导,慈悲是佛教之本,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义理的核心和灵魂。

  诸佛菩萨对一切眾生的悲悯、慈济、救度,是无条件、无限度、无量无边的。所以,大乘菩萨才特显其不捨眾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不為自己求安乐,但愿眾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有人问大乘菩萨為何不同二乘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大智度论》中明确指出,有四大原因:一、本愿牢故。二、大悲心深入故。三、了知诸法实相故。四、十方诸佛护念故。这四大因缘,直指菩萨道的深观广行,说得极為切要。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每天诵读《心经》,开端即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深观广行的妙理,於此一言点明。〝本愿牢故〞,〝大悲心深入故〞,都离不开〝深观〞──深般若波罗蜜多。深在何处?深在〝照见五蕴皆空〞。只有〝照见五蕴皆空〞,〝了了知诸法实相〞,这才能〝度一切苦厄〞。有了本愿大悲心,再加〝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与〝照见五蕴皆空〞的深观广行,这才是大乘菩萨不共二乘行者的根本之因。慈悲,正是悲智相应的深般若波罗蜜行。悲智不能相离,也正是悲空不能相悖。《大智度论》卷七十九云:

  有二道:一者,悲;二者,空。……二事兼用,虽观一切空而不捨眾生,虽怜悯眾生不捨一切空。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是故不妨怜悯眾生。观怜悯眾生,亦不著眾生,不取眾生相。但怜悯眾生,引导入空,是故怜悯眾生而不妨空,虽行空亦不取空相故,不妨怜悯心。……若菩萨能如是,真行般若波罗蜜。〞

  由此可知,只有悲心而无空观的智慧,易生染著。如果只修空观而无悲心,又易堕二乘涅槃。唯悲智双运,悲空等持,才是真行般若波罗蜜,才是行深般若波罗蜜。由是慈悲发展到三个层次:

  一、 眾生缘慈悲,视眾生如赤子,出自同情、怜悯、人的善良本性,这是小悲,是凡夫的慈悲。

  二、 法缘慈悲,修学般若,悟得〝诸法无我〞,由般若空智,证知实相而引发的慈悲,这是中悲,是阿罗汉和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

  三、 无缘慈悲,由无分别心而生起的平等无差别的佛心慈悲,这是佛所独有的,亦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大悲,亦即我们所常说的〝大慈大悲〞了。对於最高层次的〝无缘慈悲〞,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中,还有一段论述:

  〝心不住有為、无為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誑故,心无所缘。佛以眾生不知是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著诸法,分别取捨。以是诸法实法智慧,令眾生得之,是名无缘。〞

  由凡夫的小悲,到佛菩萨的大悲,这三种梯级形态,正是知见和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次第与结果。《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云:

         大慈与一切眾生乐,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大慈以喜乐因缘与眾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眾生……
         小慈但心念与眾生乐,实无乐事。
         小悲名观眾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
         大慈者令眾生得乐,亦与乐事。
         大悲者怜悯眾生苦,亦能令脱苦。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从这一席论述,我们可以证知:①这裡把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与小乘佛教的小慈小悲作了明显的区分:小乘佛教在观四无量心中,心念与眾生乐,而无乐事的践行;心观眾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同情,却不能帮助他解脱。而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与此不同。慈是大慈,令眾生得乐,有实际的与乐,有给予乐事的践行;悲是大悲,不仅怜愍眾生苦,而且令其脱苦。所以后来简化為〝慈為与乐,悲為拔苦〞,这是重在实行,重在实际体现,给眾生以真实的关怀,真实的利益。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就是大慈大悲的践行者,力行者,成就者。②慈悲是成佛的根本。菩萨之所以成為菩萨,就是上求无上菩提(即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化一切眾生。因為有慈悲之心,慈悲之愿,才有菩萨行,才行菩萨道。③菩萨不入涅槃不取证,就是以慈悲心、慈悲力,不忍眾生苦,為救眾生苦,假若不是坚持大慈大悲的根本原则,那就早入涅槃而取证了。所以,菩萨心,菩萨的情怀,正是捨己為人。慈悲的崇高道德原则与规范,正是菩萨道的生动见证。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的上述阐述,由于慈悲,為了〝救如是苦〞,然后才有了上求无上菩提的发心;由于慈悲,〝以大慈悲力故〞,然后才有了无量劫中,心不厌没,〝应得涅槃而不取证〞的救度精神。恰恰是慈悲,把〝上求下化〞统一起来,贯通起来,成為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整体了。

  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说来令人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人心惶惶,社会动盪。由於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气候变化无常,风灾、雪灾、海啸、地震无不在警示人类,你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会给你以报復。再加人与人之间的虚偽奸作,出尔反尔,商品假冒偽劣,害人自害,阿富汗伊拉克,战乱未已,以巴又相互残杀,美国的〝九一一〞,印度孟买的凶杀,各地不断的人肉炸弹,无不祸及妇孺老幼。人类只知追求物质享受,视道德伦理如草芥,欲望无限膨胀,心灵一片空白。社会危机,处处如火药桶,一燃即发。受害的永远是弱势群体和最贫穷的社会底层大眾。苦难中的人类呼唤慈悲,濒临生死一线的眾生亟待救援。无论过去或是现在,佛教徒始终是秉承佛陀慈悲、济世、度生精神,在人间佛教的引领推动下,毫不迟疑地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以我们香港佛教联合会為例:

  在救灾、賑灾方面: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疫情,2004年南亚海啸,近年的缅甸风灾,内地雪灾,尤其四川汶川大地震,香港佛教界最先派出代表,送去賑灾义捐款,并连连举行大型消灾祈福法会,安顿人心,稳定社会,关怀生者,救度亡灵,清除戾气,净化心灵。

  在兴学助教、援建内地希望工程方面:从九十年代以来,香港佛教界已累计在内地兴建200多所中小学希望工程。远至贵州、西藏、新疆、青海、山西、黑龙江,都有香港佛教四眾同人送来救助物资的足跡。他们不仅送去助学扶贫的热情,也送去大量文具、日常用品,甚至送医送药,大米茶叶,棉被棉衣,还帮贫困山区修建公路桥樑。除了捐建中小学希望工程之外,在南京大学成立〝旭日佛学研究中心〞在东北辽寧大学成立〝永惺佛学研究中心〞,在福建成立〝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香港佛教界都及时提供了起动、合作、研究的必要费用。而在香港本土,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的社会教育的中学、小学、幼稚园,共有48所,办学成绩,受到香港教育署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养老敬老方面:社会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工作忙,事业心重,对老人的照顾,越来越力不从心。而香港,即使身家殷实,有许多老年人,也希望住到护老院来,有比较周到的关怀和医疗保护。所以,由香港佛教界创办管理的安老、护老院有几十家之多。使许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得到了精神、身心各方面的妥善照顾,住院的长者,最大的也有100多岁了,他们都很安心、健康、愉悦。

  在佛教医疗慈善事业方面:香港佛教联合会从1970年创办了首家香港佛教医院,於今已有近40年歷史。设有门诊部、住院部,有完整的医疗设施。尤其最近又成立了〝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使香港佛教医院更具规模,中西医比翼齐飞,也更有利於佛教医疗事业的发展。这对佛教徒的医疗保健来说,当然也是一个福音。
 
  香港佛教联合会从1945年创办至今已有63年歷史,我本人担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也已43年。在秉承佛陀慈悲济世精神,弘化度生事业方面,尽力做了一个佛子份内的工作,也有多多少少的感受和经验,但与时代的要求,四眾弟子的期望相对照,仍然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但是,我们一直在践行,一直在做著,不断的做著慈善利济的事业。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二周年纪念,也是香港佛诞节日成為香港公眾假期颁布十周年。我以十分欢欣的心情,参与今天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并衷心祝愿:祖国昌盛、两岸四地,繁荣发展,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愿佛陀的慈光,照耀宇宙大地,佛教慈善事业永续光大,共缔人间净土。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 觉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