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谈仁爱
孔子的学术的核心范畴是什么呢?就是仁。仁也是儒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那么儒家的仁,包括哪些内容呢?三条:第一、亲亲之爱。第二、恻隐之心。第三、忠恕之道。第一和第三条是孔子的,恻隐之心是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把这三条讲给大家听。
孔子认为爱是有差别的
第一条亲亲之爱,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认为,这是人性的基础,或者说道德的基础。因为只要是一个人,都会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这是人的天性,不需要教育的。如果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爱自己的孩子,还要教育,那就不是人了。所以这是道德的人性基础。不需要论证的,不需要讨论的,可以作为一个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
亲亲之爱怎么样发展为道德呢?孔子又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孝,一个叫悌。孝是爱父母。用亲亲之爱,首先爱的是父母,爱父母是孝。父母要爱,父母的父母要不要爱?也要爱。祖父母的父母该不该爱,也该爱,这样就往上爱上去了。那么,子女爱父母,父母该不该爱子女?也该。因为儒家的思想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平等但是对等。儒家思想的特点是主张人与人不平等。
孔子认为子女要孝父母,父母要慈。不是说你做父母的可以粗暴,不可以粗暴,你要慈爱。子女爱父母,父母爱子女,是双向的,互动的。纵向的人际关系就全爱了。
横向的是什么呢?是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哥哥爱弟弟,叫做友。弟弟爱哥哥,叫做敬,兄友弟敬,也是双向的,对等的。堂兄弟、表兄弟、诸兄弟都要爱,相当于兄弟的同学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老乡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战友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同事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也要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是孔子的亲亲之爱。
而墨子认为爱就不应该有等级,他主张人人平等。墨家认为,必须给所有的人相同的爱,一模一样的爱叫“兼爱”。兼爱就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完全一样的爱。而且墨家认为儒家这种等级根本就没有道理。这就是儒墨两家争论的焦点所在,仁爱还是兼爱。
每个人都应该有“恻隐之心”
但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不忍心人家无缘无故受到伤害的那份心。
孟子的恻隐之心是在他和齐宣王谈话的时候提出来的。孟子要用孔子的仁爱说服各国的国王实行仁政,他跟齐宣王谈过,努力想做齐宣王的思想工作。
他说:大王,我听说有这么一件事,有一天有一个人牵了一头牛从你跟前走过,你让人把这头牛放了,是吗?齐宣王说是。孟子说,你为什么要把这头牛放了?齐宣王说,那天我在那边办公,有个人牵头牛从我这儿走过去。我看见那个牛浑身发抖,流着眼泪,我很难受。我说你们牵那牛干什么去?他说殉钟。要杀一头牛,用牛的血涂在钟上,这个钟才能使用。我说把这个牛放了,换只羊,就这样一件事。
孟子就问齐宣王,请问大王,你为什么要把这头牛放了呢?齐宣王说,我受不了,想想它没有什么错误,没有罪怎么能杀它呢?所以放了。孟子说,换成羊,难道羊就有罪吗?羊不也是没罪吗?齐宣王说,是啊,后来我才想起来羊也没罪啊。
孟子说,我告诉你为什么换成羊,因为你没有看到羊。如果再换一只羊过来,它又是哆哆嗦嗦,你会换成狗,如果狗又是这样,你会换成鸡了。你看见它就受不了,这就是恻隐之心,这就是仁爱,有了这份心就可以实行仁政。一头牛没有罪,无辜被杀害你都受不了,但一个人你会忍心无辜的杀害吗?会吗?不会,对不对?你用这种心对待你的群众,你不就是仁君吗?这样的话天下不就是你的吗,你不就可以实行王道吗?
齐宣王说,好像是啊。先生您讲得好。孟子说,那你就做吧。齐宣王说我做不了。孟子说,你怎么就做不了?齐宣王说,哎,寡人有疾。喜欢钱,不能实行仁政。孟子说没有关系,钱是个好东西,谁不喜欢钱啊?大家都喜欢钱,大王喜欢钱是正常的,问题是你喜欢钱,老百姓也喜欢钱,你让老百姓也有钱,你们一起有钱,不是很好吗?
孟子的东西当时不会有人听,但仍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个观念宝贵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我们爱心表现在普通的事情、小事情。比方说,我们出入弹簧门的时候能不能做到回头看一眼,看看后面有没有老人?有没有残疾人有?没有抱小孩的?因为弹簧门出去以后,一弹回去把老人打到了,上电梯的时候你看一下外面有没有人?遇到老人家、残疾人,过马路的时候能不能顺手搀一把。这个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很容易做。但是做与不做,差别很大。
这是让你受益终身的一句话。
第三就是忠恕之道。是孔子提出来的,什么叫做忠?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功让别人成功,自己想幸福让别人也幸福。这是积极的推行仁道。什么叫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行仁道和消极的行仁道,哪个更重要?消极的更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因为积极的行仁道就是忠,第一一定做得到。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实际上孔子自己更看重的也是恕。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话非常的有道理。真的我们每个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保你一辈子都很好,一辈子人际关系都很好。再笨的人都能做到。现在这句话已经镌刻在联合国大厦上,而且成为世界宗教领袖的一个共识,就是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文化和文化和平共处的两项原则,叫“黄金准则”。第一、把人当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孔子的仁爱不但是我们人类的宝贵遗产,而且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但是我在这里要补充一句,我对庄子的观点更加赞成。孔子的主张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的主张,是我总结出来的,他本人没有说,不是庄子自己亲口说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这一条咱们中国人尤其要做到。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太庙的猪圈里养了一头猪,这头猪是准备在祭祀的时候杀了敬神敬祖宗的,所以要求这头猪身体非常健康,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这头猪必须是非常愉悦地去做牺牲品。但是官员发现这头猪非常地郁闷。
按照庄子的思想,如果你真心为这个猪好,就让它在猪圈里面吃酒糟,不要杀它它更高兴。庄子的思想是己所甚欲,也勿施与人。这里强调的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个人是独立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选择,应该把这个选择权交给每个人,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和追求强加与别人,比方说你的子女。我觉得中国的家长,如果能做到己所甚欲,也勿施与人,对于中国儿童的教育一定是很有好处的。
(本文据4月16日,易中天在由姑苏晚报和苏州图书馆、苏州公安局联合主办的“名家大讲堂”上的讲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