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回访灾区是一种慈善意识的进步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吴龙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昨日,往返川渝高速路的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多,私家车车次达到约7万辆。其中有很多人是冲着参观汶川地震一周年后的灾区前往的。不少驾私家车的市民向记者讲述出行原因,强调“川渝一家亲,很想看看曾捐过款的地方发生了啥变化。”(5月3日《重庆晚报》)

在5·12大地震一周年来临前夕,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前往灾区参观,无非有两种目的,一是怀着纯粹旅游休闲的心态,去感受一份特定的情怀,其次还有“回访”和监督之意,“很想看看曾捐过款的地方发生了啥变化”,其实就是想实地考察一番,看看灾区重建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公众的慈善捐款是否都用在了实处。

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愿望。做了好事,我们固然不求什么回报,但有权利甚至有责任知道我们的善款用在何处,使用效率如何。而把这种朴素的愿望,落实于实践,则是一种慈善意识的进步。大地震激发了空前的民意慈善热情,各种渠道的慈善捐款都是数以十亿百亿计,如何管理和运作好这么大一笔慈善资金,使之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样离不开有力有效的监督,一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官方监督,二是来自媒体和以捐款人为主体的民众监督。

但从以往的经验看,或者说在习惯认识中,我们还更多地关注慈善的过程,譬如慈善数额的多少,而不看重慈善的结果,更多地依赖官方反馈给我们的慈善信息,而缺少一种主动参与的监督姿态。“很想看看曾捐过款的地方发生了啥变化”,则昭示了这样一种可喜的转变,追踪善款的流向,关注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其实应该是慈善之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是我们自己负责,更是对灾区人民负责。

私家车回访灾区,也折射出慈善透明度不高的现实。显然,能够直接到灾区看看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关心灾区重建工作的却是所有曾捐过款的人。如何满足他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只能依靠相关信息的及时、全面公布。但从现实情况看,无疑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憾。譬如对于地震捐助资金,尽管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数次表示要公示资金流向,加强监督,但总体上还失之宽泛,缺少细节关注,不利于民众监督。而由网络首先曝光的灾区政府“购买豪华越野车”事件,更让灾区重建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上,捐款人之所以要亲自“看看曾捐过款的地方发生了啥变化”,也是委婉地表达了一种不信任,毕竟,如果完全以这样的意图“回访”灾区,是一种高成本的慈善监督。

大地震不仅激发了一次慈善热情,还应成为一次提升慈善观念的契机。与庞大的灾区重建资金相比,民间捐助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以为,每一元的善款都应该是看得见的,每一份心意都应该经得过“看看”的。只有建立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之上,每一点每一滴的慈善之心才能逐渐累积起来,我们的慈善事业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