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邂逅小鲵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生态中国   作者:于振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一个早春的周日,我闲暇无事,信步来到大娘娘沟。就在这清冷的春天,这寂静的河谷,我邂逅了小鲵。

小鲵有着扁圆的头,圆鼓鼓的身子和尖尖的尾巴,四条腿上的趾纤细而分明。我轻轻捞起它,小鲵太小了,那么柔弱……

在当地,小鲵又被称为“水蛇子”,因为好奇,我捉了两条,将它们带回了家。

我把小鲵放在水盆里,妻女见了不敢近前。第二天拿到单位,把它们安顿在塑料桶里,然后请来分管野生动物保护的领导,一起研究这两个小生灵。

“小鲵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为古珍稀动物,堪称‘活化石’,但目前濒临灭绝。小鲵科共有9属35种,中国就有7属15种。据了解,1889年,我国在湖北宜昌发现了这种小动物,被定名为‘中国小鲵’。1986年,中国小鲵与‘国宝’大熊猫一起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领导对小鲵的初步分析令我十分惊喜,原来这长不足10厘米的小家伙竟大有来头!为审慎起见,我又打电话咨询了市林业局的野保人员,可对方的语气却很淡定,说小鲵在丹东地区广有分布,算不得稀罕。听得此话我心里顿觉失落,但转念之间更添欣喜:历尽沧桑劫难却能顽强繁衍至今,并在我的家乡种群繁盛,真是值得庆幸啊!

观赏小鲵成了我工作之暇的一件乐事。可是一天早晨,我突然发现小鲵不见了!我找遍了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桌椅、沙发、床底下……可就是不见它们的踪影。不在屋内,莫非从窗户跳到了屋外?可是从水桶至窗台有半米的高度,莫非真是一夜鱼龙舞,鲵化成龙,遁空而去?如此一想,不觉怅然。

又过了些时日,我再次前往大娘娘沟。这时已过清明,残冰都已化尽,温暖的清水里到处是鼓胀胀的蛤蟆籽和黑点般的小蛤蟆。就在我暗自思忖能不能再遇到小鲵时,却看到一个汉子的瓶子里有一条小鲵在游来游去。我于是上前搭讪着买下,却并没有带回家,而是就地放生了。因为我已明白:浅薄的善良只会为它们带来更深的灾难。

日子如流水一样逝去,转眼到了夏季。又是一个周末,我和妻女登峥嵘山,只见仙人桥下,山石排列有序,山溪绕石淙淙而流,在这清冽溪水之中,我又一次看到了小鲵。在下游的一处水湾里,七八条小鲵正静静地卧在水底。波光水影中,小鲵们惬意地舒展着身体,有的两头相对,弓着身子,摆出水底彩虹;有的你头对我尾,形成一个锐角;有的酣然小憩,姿态可爱……这些小鲵真像深居简出的山中隐者啊!

我们吃完野餐,收拾好丢弃的垃圾,给小鲵拍了几张照片后就准备启程。女儿问我:“不带几条回去吗?”我告诉女儿:“小鲵属于这里,就让我们和小鲵相牵于心中,相忘于江湖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