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教的财富观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法喜》   作者:刁梦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人说:金钱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通往贿赂犯罪之路的大门;有人说:金钱是一面魔镜,它能照射出人性的贪婪;也有人说:金钱是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世的不幸。

在《僧支部》中的《圆觉经》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一是盲人,这种人不知道如何使自己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他们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二是独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占有财富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双眼人者,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福报、尊严、贡献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

佛教主张“依正不二”,所谓“正报”指众生的身体,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为二报之一。“依报”心身者,正实之果报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诸物,谓之“依报”。如世界、国土、房屋、衣食等是。人生在世的正报是由身体和意识作为享受生命苦乐的裁体,而一生中所继承或创造的一切财富,则属依报。财富作为果报的构成部分,在三世因果体系中,具有光明显赫的正当性。因此,在佛法中具有肯定性的合理地位,佛教把追求健康与财富作为人生在世的愿望。《俱舍论》讲:“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

佛教不但不主张人们贫穷,恰恰相反,佛教特别重视庄严国土,这样才能利乐有情。因为贫穷的人饥寒交迫,整天与贫困作斗争,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费尔巴哈有句名言:“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才是人。”佛陀常常告诫我们:比丘们啊,在这个世界上,贫困对于人类来说是痛苦,是求的高尚的精神生活得一大障碍。佛陀进一步说,人类的这种痛苦只有通过社会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国家的职责是积极的创造财富,消除贫困,把人民的生活水准提到较高的水平,以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为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铺平道路,获取财富是光荣的,发财不是可耻而是光荣。佛教徒应当是华严富贵的象征,而不是贫穷落后的代表。佛经鼓励人们善用自己拥有的,但在一无所有时也能泰能自若。不应该太依赖自己的财富,也不应该把所有的快乐建立在财富上,而该学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满意足。不需要害怕拥有或累积财富,也不该沉溺于财富所个、带来的欢乐,应该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财富,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那么获得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福报,想要获得财富,就要培植福田。福田包括恩田、敬田、悲田。恩田,就是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恩于己的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敬田,就是恭敬供养献身于人类心灵净化的宗教师及有德有智的贤圣;悲田,就是救济帮助世间所有穷苦受难及贫病交加的人。人要获得财富就要行善。佛经中对善是这样定义:善的行为从自身来说,包含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关系来说,包含着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还能给自己带来长远利益,这长远的利益又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一个人行善时,便是在培养自己内心中善的种子,使人格趋向圆满和完善,它的力量一旦成熟,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安乐的结果。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只有种下善的业因,才能收获财富的善果。

佛教认为财富的来源应该是正当的,必须合法地追求财富,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获得财富。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佛教认为众生要学习一技之长,应当拥有生存的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说:“先当学技术,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若诸菩萨,求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

当我们拥有了财富之后,又该如何合理地使用它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合理支配财富是关系到人生幸福和社会安定的根本,评价一个人有多少钱,不是看他自己有多少钱,而是看他能够调动多少钱来为他用。

佛教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的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要懂得合理使用。

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在满足生活质量以后赚钱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己消费,太多的钱如果只用于自身消费,五非是过度纵欲,或者把子女培养成纨绔子弟,我们应该把财富用来回报社会。所以很多人前半生赚钱,后半生搞慈善事业。美国耐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上帝给我们财富人我们发财,并不是我们比别人高多少,而是我们运气好,我们应当把我们的财产看成是世界上穷苦兄弟给的基金,在生前要做好妥善安排,人它们造福社会。佛教人为,财富使用了不再为你所有,保存着不一定是你所有只有布施了才真正属于你所有。佛教鼓励人们布施,帮助他人,佛教明确主张,菩萨行圆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六度”、“四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布施度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中,财施又最为基础而直接。要争取实现“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总之,布施就功德而言,能广结善缘,否则“一家饱暖,千家怨”,对于行布施者,并不致因而缺乏,因此在拥有财富后要行布施,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并且帮助众生究竟离苦得乐。因此要正确使用财富,利用财富为众生的幸福服务,使众生能够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拥有财富才有意义,只有在正确使用财富的时候,人才成为钱的主人,这也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