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足少阳胆经走向、症候及主治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华夏中医药网   作者:华夏中医药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循行

胆经起于眼外角,其经脉主要分为两条路线。其中一条支脉在体外行走,并前后交错地循行于头部两侧,绕过耳后方,行至肩部上方,再沿着胸腹的侧部,一直循行至盆骨旁。另一支脉则进入面颊内,并在体内向下行,通过颈项及胸部,直达于胆,与胆联系。然后经脉继续向下走,出于小腹,与其他支脉联系。盆骨支脉则继续向下走,循着大腿及小腿侧部,再沿着脚面,直达足四趾尖,另一小支脉则离开本经,行至足大趾与肝经连系。

经脉走向:1.起于目锐;2.上抵头角;3. 下耳后;4.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5.入缺盆;6.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7.出走耳前

8.至目锐后;9.其支者,别目锐;10.下大迎;11.合于手少阳抵手崸;12.下加颊车;13.下颈合缺盆;14.以下胸中贯膈;15.络肝;16.属胆;17.循胁里;18.出气街;19.绕毛际;20.横入髀厌中;21.其直者,从缺盆;22.下腋;23.循胸

24.过季胁;25.下合髀厌中;26.以下循髀阳;27.出膝外廉;28.下外辅骨之前

29.直下抵绝骨之端;30.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31.从小指次指之间;

32.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主治

中医理论中肝与胆的关系非常密切,故胆经的失调可引致口苦、晕眩、头痛、外角痛,此外,循经部位的疼痛如腋下、胸胁、臀部、下肢外侧部疼痛等。

本经穴位主治颞位、眼、耳、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症状。

虚症:头昏、眼睛发黄、视力下降、皮肤灰暗、无光泽、体力差(休息不好压力大)等。

实症:偏头痛、胸口胀、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异常、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

养生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临床证明,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强观察,备好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利胆饮食:花生、芝麻、核桃仁、葡萄、香蕉、西红柿、莲藕、韭菜、木耳、鸡肉、牛肉、海带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