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善堂的巨擘
清咸丰五年(1855年),清军和租界的外国军队联合夺回了一度被小刀会占领的上海县城。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曾经中止活动的各种善堂也开始重启自己的业务。对于上海近代的慈善事业来说,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沪上两大善堂同仁堂与辅元堂的合并。
在小刀会举事之前,上海拥有十几所善堂,其中以育婴堂、同善堂、同仁堂、辅元堂和全节堂等最为著名,号称“五堂”。五堂中的同仁堂主要经营赡老、施棺、义冢和为寡妇提供抚恤等项目,此外还有一项重要业务当时名为“担水济急”。担水济急就是消防,这是同仁堂各项业务中与城市公共事业关系最深的部分。根据担水济急条约,上海市内按数字分成13个区域,同仁堂的司事在其中10处设置水桶和扁担,并预先备好标有各区域号码的灯笼和号衣,同时还负责雇用水夫。一旦发生火灾,水夫们便去司事那里领取灯笼和号衣,然后赶赴火灾现场。在火灾现场,水夫每挑水一次,就由司事发给他们一枚竹筹,用以事后折算酬金。可以说同仁堂在向寡妇和老人施行救济的同时,还承担了当时上海市内主要的公共消防业务。
辅元堂成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比同仁堂晚一些。为了避免与同仁堂所从事的业务相互重复,辅元堂主要开展医疗救助,为此专门在每年疾病流行较多的夏秋两季开设了施医局。根据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咸丰元年《辅元堂施医局征信录》中的有关记载,可以约略知道,当时施医局聘请有内科、外科、儿科以及眼科和针灸科的医师,每年从阴历的五月十八日到八月十八日之间逢三和逢八日开局,合计每年的开局天数为19天。每到开局这天,接诊时间从早上七点开始,到正午结束。患者按挂号顺序接受诊治,不收取挂号费和诊金,医师也没有薪金,只有交通费。但很多医师放弃了交通费,自愿为患者无偿诊疗。在咸丰元年(1850年)的五月十八日,也就是本年度施医局开局的头一天,施医局接诊男性患者137名,女性患者177名,“给药二十二帖”。而在当年度整个开局期内,施医局总共接诊患者16106名,开具处方3306张。
随着兵燹的结束和社会动乱的平定,同仁堂与辅元堂相继重新启动了各自的业务,并走上了合并的道路。合并后的同仁辅元堂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善堂,这一点,正如当时的报刊政论家王韬所说:“沪上善堂林立,而推同仁辅元为巨擘。”
小刀会起事前,同仁堂、辅元堂各自所承担的业务,都被合并后的同仁辅元堂继承了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丰富。譬如虽然早在道光年间,同仁堂就设立了救生局,负责救助水难者和打捞溺死者的尸体,但同仁堂与辅元堂合并后,这项业务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同治十年(1871年),他们与上海市政当局达成《同仁辅元堂分办救生章程》,使救生局正式拥有了官督民办的身份。当时上海的救生船被称为“红船”,船体上写有“官设黄浦江带挡救生”的字样。
随着业务的拓展,同仁辅元堂越来越多地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当时上海只有被称为北市的租界内有路灯,而南市及南郊没有路灯。于是,同仁辅元堂就利用民间的募捐和善堂的资金,在南市敷设路灯。
1883年6月29日,英国商人建造的杨树浦水厂开始向苏州河南岸的英租界供水。自来水在租界的修成,促使上海的士绅商贾决意仿效西洋之法,在城内自设铁管汲引江水。同仁辅元堂积极参与了铺设自来水管这一市政工程的全过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到1898年春天,黄浦江水终于第一次通过铁管被引进上海城内。
公共工程的参与,社会义务的承当,不但巩固了同仁辅元堂作为上海善堂巨擘的地位,也使它所从事的事业突破了传统慈善业的范畴,从而具有了近代化社会公益的某些色彩和特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