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复兴母语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史灿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语言是构成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

  母语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古代的诗文典籍,过去我们有重视母语诗文典籍阅读教育的良好传统。在国语、国文教育中,经典诵读背记法、习字书法教学法,文以载道教育观,等等,在古代沿用了千百年。这种传统的母语教育方法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文字书法、文学鉴赏和文章写作的修养十分有益,还对道德文明、礼仪举止的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外来文化、流俗文化的影响,母语教育的良好传统被淡化弱化。

母语文化式微现象种种

  母语文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重外语教育而轻母语教育,母语教育边缘化导致母语文化传承的危机。2006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一文,作者在对国内的托福、GRE、雅思等外语考试“热”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考试“冷”的现象进行分析后直言,母语已经边缘化,母语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作者认为:“(中国的)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身处母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怠慢了母语的学习,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有些大学生英语考过八级,能说流利的英语,而说汉语却结结巴巴,对西洋文化趋之若鹜,而对国粹文化不愿问津,这种现象很令人担忧。

  重应试教育而轻母语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母语修养的缺失。我国的基础教育大多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阅读文章不是为了积累词句,模仿技法,领悟文心,修身养性,提高说写能力,而只是为了应对没完没了的题海战。经典文献会背诵的太少,背诵过的词句会化用的不多;学生习字课形同虚设,字写得美观正确的越来越少;作文无病呻吟,语词贫乏;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如果中国人连母语文章都写不通顺,母语的话都说不清楚,表达母语的工具——汉字都写不准确,何以谈母语的文化传承呢?

  重通用语言和规范字推广而轻方言繁体字保护,导致弱势方言和繁体字文化传承的濒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通语推广工作,积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这对语言交际工具的规范和统一,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忽视了对至今仍有使用价值的方言和繁体字有意识的保护性传承,留出的使用空间太小,使方言和繁体字出现了急剧消退,濒临失传的危机。在母语文化中,方言和繁体字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表现功能,应该努力使其延续下去。我们虽然不能让现有方言和繁体字长盛不衰,但我们有责任采取措施努力延缓其衰退的进程。

  重简单的知识教育而轻母语文化的情感教育,导致母语文化主流地位的丧失。在母语文化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把母语文化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教育,以为了解或背诵一点传统文化的概念、名词、术语、数字就可以了,而在情感上没有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敬重、热爱之情,出现“高智商低情商”、“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富有传统特色的道德品行、为人处世、人文关怀、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养日渐缺失,勤劳、诚实、节俭、敬老、孝顺、和睦等等传统美德渐渐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母语文化的主流地位逐渐为流行文化所取代。“青花瓷”、“本草纲目”等母语文化符号需要借助于流行歌曲传承,这对我们的母语文化教育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复兴母语文化的对策

  对于母语文化的复兴,我们不能简单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理性分析,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比如,现在年轻人“提笔忘字”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电脑打字的影响而不让学生使用电脑,应有意识增加手写的机会,强化书写要求,多写多练;解决“书写差”问题,除了多写外,还要加强书法基本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意识,提高对笔画、结构、布局方面的控制能力。此外,写字教育也不能仅仅看成是书法老师或语文老师的任务,如果所有教师都齐抓共管,长期坚持,就更利于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

  针对方言危机问题,有人把原因简单归咎为推普工作则有失偏颇。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和国力的增强,汉语普通话日益成为国际化语言。相比之下,方言使用的人数在逐渐下降。面对出现的方言危机,积极的对策不是限制普通话,而是对方言实施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抢救,记录和保存方言的原生态。另一方面则为方言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鼓励方言区的年轻人在非正式场合多说地方话,口耳相传,使方言得以代代承继和延续。恢复繁体字的呼声近年来日见高涨,这表明国民对繁体字传承的关切,在保持简化汉字的基本方向下,对仍有使用价值的繁体字,应当积极保护,延缓其生命力,不至于因推行简化汉字而让繁体字过早成为历史文化。

  普通话作为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属于强势方言,但也有文化复兴的任务。普通话作为全民共同语,其书面语强调直白,通俗明白,有利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是其优势。但作为文明古国,通语语言还应该追求高雅,有文化内涵。在书面语言上积极追求文化的高品位,倡导严谨规范、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这是复兴汉语文化的重要任务。

  其次,传承母语,既要尊重法律规定又要尊重人文情感。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喜欢标新立异或跟风盲从。一提复兴方言,就有些电台电视台一窝蜂搞方言节目,连本该用普通话主持的节目都改为方言普通话了。一提复兴繁体字,就要与简体字并行使用,有人甚至提出要用十年时间以繁代简。这于情可容,于理可辩,可于法不通!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且方言分歧很大,为确保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国家在《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规、规章中,明确规定了普通话为共同语,为官方语言,简化字为规范字。在法律规定的正式场合和情形下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这种通过法律规定确保国家实行“书同文”“语同音”政策,完全是基于国情的科学举措。国家法律既然有明文规定,就必须要遵从,不得自行其是。

  国家法律并没有禁止或歧视方言,相反,在非正式场合,在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是允许使用方言的。繁体字在书法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有需要时也可以使用。如果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纯而又纯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但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母语文化,国家立法时同时考虑了对方言和繁体字的保护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方言区语言习惯和习俗的尊重,体现了对方言区人的方言情结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方言文化传承的人文关怀。

  再次,强化古典文本阅读,这是复兴母语文化的良善之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我们需要对母语文化进行积极的保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记载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文献之中,通过汉语的书面文字世代承继传播。弘扬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播,传播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对母语文化——汉语文化的保护,应该重视汉语典籍文本的阅读。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古代的经典散文、诗词,古典哲学思想,古代文化精华,都要借助于原著阅读才能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永恒的记忆,通过阅读体验文化的深邃,净化道德心灵,培植审美情操,提升人文品位。倘若我们的古代优秀的文化经典能够贯穿于我们的基础教育,贯穿于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哲学课程、思想道德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中能够重视母语文本的阅读,加大阅读量,就会有利于推动汉语文化的传播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这当是母语文化复兴的良善之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