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却铅华,尘埃落定——默片艺术
默片(或称无声电影、默剧),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技术发明于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
把电影影像与声音配合的想法,几乎是与电影本身俱生的;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电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语言;默片年代,亦被称为“银幕年代”。
历史
在研究电影的学者与历史家群中,电影没有声音的年代被称为无声年代。在无声电影渐被有声电影代替之前,电影艺术已臻完熟;有很多电影迷更认为随著电影开始有了声音,它们的美学价值已经消失殆尽。默片的视觉质素很多时候都非常高(尤其是1920年代拍摄的),但后来有不少人用二次或三次带重制已经损坏的材料,犯下的错误包括过快或过慢的速度和不恰当的音乐。于是,很多人都误以为那时候的制片技术只是初级,更认为那些电影在今时今日的标准去看,是不能够接受的。
间幕
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甚至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后来发展的暗示。所以间幕的写手就成为了默片时代的电影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专业,很多时候都与剧本写手的职位分开。间幕(那时候通常称为字幕)自身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元素,有着对电影本身或电影里的行为的一种阐释或简介;甚至可以提高戏院内的气氛。
现场音乐与声音
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1895年12月28日,在路米亚兄弟电影于巴黎的首映中,有了第一位现场钢琴师。一开始,人们一直认为音乐不可或缺,对气氛或培养观众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小镇或住宅区的戏院都有琴师。在1910年代开始,很多大城市开始有管乐师,或整队管弦乐团。大量的戏剧管乐和调音器,都能够有效刺激观众的情绪。
给默剧的乐谱多是即兴创作的。可是当播放正片变得非常普遍时,由琴师﹑管弦乐师﹑指挥和戏院本身演奏的默片音乐,便汇集起来。1915年,D.W.基夫的划时代大制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内,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是由J.C.比尔撰写的;由那时候开始,原创﹑专为该电影而写的乐谱就愈来愈普遍了。
在默片的高峰时期,电影制作是雇用最多乐师的行业(最少在美国如是)。而有声电影的出现,加上当时正值大衰退时期,他们的生计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很多国家的电影业界都尝试用其他方法把声音带入电影。在巴西,早期的电影配有清唱表演﹑小型歌剧,或有歌手在后台配合唇形唱歌。在日本,电影除了有现场音效,还有弁士,为电影作出现场的配音和评论。弁士成为了日本电影的重要元素,他们也为外国电影(大部份是美国电影)提供翻译。他们的受欢迎,是其中一个默片在1930年代仍在日本大行其道的原因。
像卡尔戴维斯这一类的作曲家,就是专门为默片制作管弦配乐的。
演出技巧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现今大部份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正因如此,现在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戏剧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
播放速度
直至1925年,大部份默片的播放速度都比有声电影缓慢,因应年份和影院的不同,每秒约有16至23格,而非24格。除非很小心地把他们的原本速度播出来,他们的动作可能变得不正常地快或奇怪,致令很多现今的观众都觉得默片的可观程度甚低。同时,有些画面在拍摄的时候特意用上了减速摄影,好使动作加快,这种技术在较低俗的闹剧中尤其普遍。很多时候,整套电影的每秒格数都不一样,而且都是人手拍摄,在同一出电影内很可能有多种速度。这种问题令许多学者和电影迷相当烦恼,尤其是今日许多“数码重组”的DVD推出,默片的播放就更麻烦。2002年的“大都会”数码重组版,就引来很多的争议。
播片员很多时候都把默片放得比它们的拍摄速度稍快一点。很多电影都以一秒18格或更高的速度播放,有些更快得像有声电影一般(一秒24格)。就算拍摄速度是一秒16格(常称无声速度),把35米厘的硝酸底片电影以这样的慢速播放,就会有相当大的机会引起火警。播片员通常会接到片商的速度指示,例如某几卷或镜头的播放速度,以配合音乐总监的配乐。有时电影院更会因应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或每时的时段调整速度,好获得最大的利润。
遗失了的影片
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前,曾经有过数以千计的默片,但历史学家估计当中的八﹑九成已经永远遗失。在二十世纪早期的电影通常使用非常容易起火的硝酸底片拍摄,这种底片需要小心的保存,好使它们能够避免损坏。很多时候,当片子已经上过画,很多人都会认为它们已经毫无商业价值,就会草草收存,甚至完全不存。数十年后这些底片已经被压碎成为灰尘。有些会循环再用,但大部份都在戏院火警或腾出空间时销毁了。所以,默片的保存一直是历史学家的优先处理事项。
默片维纳斯的诞生
导语:1895年12月28日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里,当卢米埃兄弟播放的火车进站的短片几乎让观众被移动的影像吓得欲四散奔逃时,历史在这一刻被定格,正式宣告电影的诞生。电影的诞生为女人带来一种契机,在银幕上,她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和男性平起平坐的权利和自由,拥有领导时尚创造流行的伟力,尽管没有声音,但依然灿烂如花。
具名之战与明星制造
在上帝创世纪中先有了男人,后有女人,于是人类的历史有了开始。而在电影史上,先有了女人,然后女人成为了明星,于是成就了电影113年历史中无数的传奇和风情。
在今天,当明星文化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因其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一种利润丰厚无可匹敌的印钞机器时,人们很难再回想起在电影诞生之初,电影演员的名字被列为电影公司的高度机密,严禁被观众知晓。而对于在银幕上徘徊在真实和表演间女人们来说,姓名是种力量,当她们的姓名被人所知,她们才成为真正的明星和铭刻在光影中的缪斯和传奇。
现在想想可能会觉得可笑,那时候电影公司之所以将演员视为秘密,拒绝将其名字公之于众,完全是出于一种生产者对成本提高的担心——如果演员的名气被观众的热忱捧高,公司就要支付演员更高的薪水。然而,历史局限如此,对于电影这个新生儿,在人们有限的认知中,从未想过它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一个人的影像魅力就可以变换成巨大的财富和资产。更何况,此时的电影就像一只丑小鸭——情节简单乏味,制作低劣;播放地刚刚走出游乐场的小单间;就连城镇最底层的劳工都买得起票进去大饱眼福。跟成熟高雅,娱乐中产阶级的剧场表演相比,那时的电影简直低俗不堪,就连电影演员自己都认为从舞台表演进入银幕表演,是一种让人羞愧的倒退,并因自惭而不愿署名。
然而,这一切依然无法阻止对演员的喜爱和热情在观众间迅速蔓延。希望获得他们银幕偶像资料的信件如雪片般向影厂飞来。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观众就按照演员各种各样的特征和标记替自己的偶像们起名,比如将经常出演拜奥格拉夫制片公司电影的女演员就叫做“拜奥格拉夫女郎”,将维泰葛拉夫公司的演员就做“维泰葛拉夫女郎”,将一头金发的甜美女孩叫做“金发女郎”等等。
第一位被人们知晓姓名的电影演员是费洛伦斯•劳伦斯(Florence Lawrence)。费洛伦斯曾是舞台巡演公司的儿童演员,擅长扮演天真无邪的少女。1907年,巡演公司倒闭,走投无路之下,费洛伦斯加入了爱迪生电影公司。1909年,著名导演兼制片人DH格里菲斯将她挖到拜奥格拉夫制片公司,以一周拍两部电影的速度迅速走红,成为著名的“拜奥格拉夫女郎”。一年后,一名叫卡尔•莱勒姆的发行商改行成为独立制片人,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美国独立电影公司(又称IMP,1925年被华纳兄弟接管)。莱勒姆慧眼识珠,千方百计游说费洛伦斯离开拜奥格拉夫公司,投入自己的阵营。果然,不久后费洛伦斯就从银幕上消失了。随之,莱勒姆在各家报纸上散布“拜奥格拉夫女郎”遇难身亡的消息,紧接着又在第二天的报纸里“揭发”前一天的报道是独立电影公司的对手所为,并向公众保证费洛伦斯不仅安然无恙,而且马上要出演独立电影公司的新片《背弃的誓言》。就在这场有预谋的商业炒作中,费洛伦斯•劳伦斯的名字第一次面向大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莱勒姆的炒作下,费洛伦斯一跃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真名实姓的明星,她在圣路易斯市公开露面澄清谣言时,“前来迎接她下火车的人,比前一周迎接到访的塔夫脱总统的人还要多。”在她之前,从没有一位电影演员有机会证明,一个银幕偶像能拥有如此的魅力。而卡尔•莱勒姆,这位日后环球影城公司的创办者,经此一役,证明了电影演员的巨大的号召力和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并开创了把最受欢迎的银幕演员推向市场的运营模式,即好莱坞明星制。
偶像领导时尚
偶像是种领导权的代名词。于是,电影给了女人一个契机,在大银幕上,女人不仅拥有了一种新的职业,而且在这个行业中,她们不仅前所未有地和男人的地位不相伯仲,且还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在此之前,从没有哪个行当中的女人能像她们一样,一夜成名,蜚声世界,继而短短几天就可以将一种风潮遍布大西洋(600558,股吧)两岸,引来男人们的侧目,女人们的争相效仿。
在电影造就出一批新的明星之前,女人们追逐模仿的偶像是舞台上的红星名伶。20世纪初的剧场,是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男女相逢融汇,展示家世品味的又一个社交园地,也是衣香鬓影的时尚聚集地,那时的舞台上的行业规矩是戏服由演员们自己准备,而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时尚领导权的限制,走在时尚前沿、引导人们对服饰以及行为举止审美趣味的不再是戏剧表演家、高音歌唱家和舞蹈家,或是舞台包厢中某位尊贵的名媛,而是发生了从贵族到平民,从舞台到银幕,从相对单一的风格到时尚多元化的转移,并随着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风行,大大提高了时尚的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范围。在银幕上,不管是谁,不管出身是否卑微,不管服装是否华丽得让人屏息,只要你有天赋的美貌和良好的审美品味,再加上特立独行的勇气和一点点运气,你就拥有了领导时尚的可能性。
丽莲•吉什(Lillian Gish)是默片时代银幕上最炙手可热的红星。在1925年拍摄《波西米亚》时,法国知名的艺术家艾尔泰担任影片的服装设计,然而在服装问题上丽莲却和这位前卫艺术家发生了严重分歧。片中丽莲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平凡女子,而在丽莲看来,艾尔泰设计的棉布裙却过于张扬,不符合角色的气质。于是她亲自动手将服装材料改成了旧丝绸。结果,她的大胆举动不仅让同时代的导演赛西尔•B•戴米尔大加赞赏,且引发了流行一时的“做旧”潮流。艾尔泰还因此被挖角回到巴黎担纲服装品牌“撒旦夫人”的服装设计。
而默片时代最早的性感派女明星的代表格罗里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则将奢华的时尚作派进行到底,即使一战其间清教徒式的审美流行一时,但人们依然难以抵挡她身上那珠光宝气,纸醉金迷的雍容魅力。格罗里亚•斯旺森一生钟爱裘皮和珠宝,为了得到心头好,常常一掷千金花费数十万之资。格罗里亚•斯旺森仿佛天生就是为了让世人知道珠宝和奢华的魅力,由于她的名号和影响,卡地亚于1930年生产了一款用钻石、白金和水晶石制作的手镯,因为她的喜爱和推崇从而成为珠宝配饰史上的经典名品。
这也要拜明星制度的建立,当演员们成为大众偶像时,他们就获得了一种自觉,借用格罗里亚•斯旺森的一句名言:“我打定主意,在成为明星后,每时每刻都要表现出明星气派。从看门的,到最高层的总裁,人人都会看到这一点。”
清纯,依然是清纯!
提文:在20世纪初,正面的女性形象依然与“端庄的”、“柔弱的”,“善良的”,“无辜的”以及“贤惠的”等等与传统女性审美相关的关键词紧密相连,延续着男性视角中对女性的期望。
在传统道德继续影响着女性审美规范的同时,在默片发展的黄金时代另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一战的爆发也推动着银幕女性形象的转变,战争无一例外地将女性塑造成坚实的圣女形象,将最温暖最理想化的审美附加到女性身上,上流社会的女性尽力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修女或是圣母的妆容。
从1910年到1920年这十年间,鲜艳的妆容成为成熟、妩媚、妖冶等形象气质的符号,然而流行趋势却向自然妆靠拢。那时女人们的妆容仅仅限于涂上口红,以及在眼帘上涂些凡士林油膏。而为了凸显自然纯美的气质,美白风潮大行其道。1910年,在拍短片处女作《歹徒的宝贝》时,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为了表现角色身上的病容与柔弱特地往自己的脸上多扑了些白粉。结果她聪明的举动不仅让导演青眼有加,且纯洁柔弱的形象虏获大批观众的芳心。
受战争影响,在一战期间,男人们更青睐像玛丽•璧克馥这样看上去纯洁无暇的女性,希望在后方有像她一样贞洁的妻子和爱人。社会主流的审美趣味折射在银幕上,结果是尽管有着雍容性感的格罗里亚•斯旺森、充满妖姬般诱惑的蒂达•巴拉(Theda Bara)等一批女星,但和玛丽•璧克馥同样具有少女气质的丽莲•吉什、安妮塔•佩姬等一批女性成为男人的梦中情人和女人的行为标榜,构成这段时间银幕形象最主流的女性情调。
这股标榜清纯的潮流一直持续到战后20年代,进入颓废放纵的“爵士时代”,才被任性挑逗的“爵士娃娃”形象所逐渐取代,然而此时有声片已经出现,银幕的领导权开始了划时代的更新罔替。然而,即使在有声片已经基本全盘占据银幕的30年代,像卓别林等一批默片导演依然发出了最后的光芒,在《城市之光》等一批无声电影中,人们看到的还是默片黄金时期那清纯惹人恋爱的女孩们。直到今天,默片时期的女伶们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经典印象依然是白色的面庞和水样的眼睛。
无声年代的花朵
导语:默片时代在电影史上太过于短暂。但是只要提及这个时代,就不可能避开她们的名字,因为那是属于她们的时代。然而今天的人们只有在仅存的影像和文字中去领略这些当年影坛女神们的魅力和荣光。
丽莲•吉什:默片时代第一女王
提文:如果没有电影,丽莲•吉什大概只是俄亥俄州某个小镇上平凡无奇的女孩,和其他相夫教子的女人没有什么两样。然而默片这种虽然没有声音但却表演更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却让这个俄亥俄女孩最终成为电影史上难以被遗忘的奇葩。
和很多童年不幸的影星一样,吉什出生于一个破裂家庭,酒鬼父亲在她儿时就离家出走。为贴补家用,吉什不得不辍学跟着母亲随巡回剧团四处演出以维持生计。
1912年,她和妹妹多萝西•吉什来到纽约探望已成为电影明星的好友玛丽•璧克馥,在好友的推荐之下,丽莲•吉什结识了导演D•H•格里菲斯。当格里菲斯见到丽莲•吉什时,眼前仿佛一亮,在她身上,这位导演看到了一种温润又落寞的气质——仿佛带有“近乎神性的光辉”,就像狄更斯小说中的古典美人,纯洁无邪又脆弱无力——这是他最为迷恋的洛丽塔气质。至此,吉什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身,从此开始长达70余年的电影人生之旅。
丽莲•吉什是格里菲斯影片中最重要的女主角之一,两人最经典的演绎就是那部永垂影史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同时期那些把舞台上夸张的肢体语言带入银幕表演的女演员不同,丽莲•吉什的表演更加深沉细腻,眉间的一颦一笑即传情达意。格里菲斯的导演手法以将演员逼迫到极端而著称,而这种让许多演员难以忍受的“残酷”表演方式却让丽莲•吉什与之一拍即合。为了进入角色最真实的状态,她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置于寒冷、饥饿、暴晒之中。在拍摄影片《世界中心》时,为了达到格里菲斯想要的效果,她真的紧咬嘴唇忍受鞭打;《东方之路》中,她更是卧于浮冰之上,以至双手严重冻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当年在寒风中拍摄《被摧残的花朵》时,由于忍受不了姐姐为了实现导演梦想中的效果而再次将自己置于生死边缘,妹妹多萝西对格里菲斯发出威胁:如果我姐姐被冻死了,我就杀了你!幸好,这部戏只拍了十八天,丽莲活了下来,格里菲斯也捡了一条命。
在丽莲•吉什和大卫•格里菲斯合作13年,拍摄十多部影片,她将格里菲斯阴雨缠绵的残缺美学演绎到极致,甚至有人这样评价说大卫•格里菲斯的巅峰时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无声电影第一女王”丽莲的参与。但是同时,丽莲•吉什的银幕形象也被禁锢在娇弱病态、纯洁幽怨的类型中。
然而实际上,正是格里菲斯在电影诞生之初那一部部开天辟地不可跨越的天才之作,才让丽莲凭借过硬的作品成为默片时代的第一女王。格里菲斯还是丽莲的良师益友,1920年,在格里菲斯支持下,丽莲•吉什执起导筒拍摄了自己唯一的一部导演之作《改造她的丈夫》。影片的主角由她的妹妹多萝西•吉什担纲,影片拍摄完毕时,只花了全部预算的不到五分之一。电影放映后口碑不错,多萝西也和剧中男演员假戏真做,从银幕情侣变成现实夫妻。然而,这段婚姻并不美满,这让当初用电影为两人牵线搭桥的丽莲•吉什相当自责,从此不再执导电影。
人们始终猜测着,在丽莲•吉什和格里菲斯的合作中,能令她为表演舍生忘死的除了她自己对电影的那份执着外,也许一切逃不出一个“爱”字。故事到底有怎样的过程,这大概永远是个秘密了,但在一张旧照片中,人们也许可以得到静默的暗示——在照片中,丽莲忧郁的眼睛凝视着格里菲斯,而格里菲斯却不以为意地望向摄影机,隔在他们中间的是格里菲斯刚刚新婚的妻子。
1925年,在拍完《暴风雨中的孤儿们》后,因为片酬的关系,丽莲和格里菲斯友好分手,次年,丽莲转投米高梅电影公司。此时的米高梅给丽莲的薪酬开价是80万美金拍摄6部电影,这在当时是天价薪酬。在高额的片酬之外,米高梅还给了丽莲吉什可以自己挑选剧本、演员、导演的额外条件。这种绝对的大腕儿待遇,除了她,只有后来的葛丽泰•嘉宝享有过。在这里,她拍摄的《波西米亚女郎》和《风》让她的表演生涯达到顶峰。
然而,就在演艺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丽莲却突然变成了不合时宜的人。因为洁身自好,丽莲没有什么八卦新闻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米高梅认为丽莲这种严肃的私生活不利于对她的宣传,希望制造一些丑闻来提高大众的关注率。这种炒作手段在今天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成为明星不能缺少的“生活片段”, 然而,在丽莲看来却难以容忍,她惊愤之余断然拒绝了米高梅的建议。自此,丽莲和米高梅之间出现裂痕。米高梅觉得在她身上花了冤枉钱,对她百般刁难,甚至在电影《风》拍摄完成后一度考虑将影片冷藏。
1928年,丽莲按照合约完成6部影片后,毅然离开米高梅公司。此时,有声片替代默片已经变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新生的有声片如同当年稚嫩的默片一样,因为声音的出现而削弱了电影视觉艺术的魅力,充满了低俗的插科打诨。拍摄了两部有声片后,丽莲不愿再曲意迎合潮流,于是留下一句:“默片正在发展成为完整的新艺术形式,我可不希望有声电影来挡路。”随后就重新回到舞台,投入了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怀抱,成为百老汇成为一名戏剧演员,直到四十年代才重返影坛。
1946年,随着有声电影的成熟,丽莲重返影坛,并凭借《太阳浴血记》中凭借精湛表演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70年,丽莲•吉什在荣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荣誉奖;紧接着,横跨默片与有声年代的丽莲终于赢得人生和电影生涯中的最高荣誉——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而1987年,她连袂另一位老演员贝蒂•戴维斯出演电影生涯的绝响《八月的鲸》,此时她已94岁高龄。在晚年,丽莲成了电影活动家,大力宣扬和赞助对无声电影的研究。
丽莲•吉什终身未婚,虽然曾两次订婚,但始终没有步入结婚的礼堂。当有人问及感情,她只淡淡答道:“我从9岁就开始恋爱,但没时间当个好太太。”也许时代变迁,但在丽莲心中依然只有格里菲斯的影子。当好莱坞已经遗忘那个曾拍出绝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天才导演时,只有丽莲没有忘记,她一直照顾多病的格里菲斯直到他去世。在格里菲斯去世之后,在丽莲的游说之下,美国政府发行了纪念格里菲斯的邮票,他们之间神秘的情感过往以这样的方式完美落幕。
1993年2月27日,丽莲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享年99岁。她在遗嘱中还留下专门资金给美国电影研究院以用来保护格里菲斯的电影。
玛丽•璧克馥:好莱坞第一代甜心掌门人
早在玛丽•璧克馥把丽莲•吉什推荐给格里菲斯之前,她已是人尽皆知的电影明星。和那些柔弱的受人摆布的同行不同,玛丽•璧克馥在拥有美貌的同时还有着聪明的头脑,主宰和巩固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地位。银幕上,她将自己的“甜心形象”演绎为独立影像艺术;私下里,她拥有和其他明星一样热闹丰富的婚姻生活;她还是第一位成为好莱坞百万富翁的女性。这看似很童话,但一切都在她颦笑间的掌控中。
玛丽•璧克馥出身演艺之家,父母都是舞台剧演员。从小耳濡目染,不到6岁璧克馥就已经成为地方巡回剧团的儿童演员。年轻的玛丽•璧克馥玲珑倩俏、笑颜如月,加上一头漂亮的金色卷发,犹如童话故事走出的“Cinderella”,深受观众喜爱。
在丽莲•吉什到来之前,玛丽•璧克馥曾是格里菲斯电影中的第一女主角。她处世精明,即使面对女星们翘首楚盼想要合作的大导演,也依然谈笑风生地不忘对自己片酬讨出个好价钱。格里菲斯非常欣赏这位有个性的姑娘,短短一年之内就与她合作了51部短片。
玛丽•璧克馥是个相当高产的电影演员,1909到1912年间她一共拍摄140部电影。她身躯娇小,面容甜美,一头卷曲的金发成为她标志性的特征,在电影公司还不愿公布演员姓名的时期,观众们特地为她起了“金发美女”的绰号,甚至争相模仿她的发型。由于擅长演绎少女情调的角色,玛丽•璧克馥被形容为“美国甜心”,成为彼时的“青春片女王”。直到1912年她将丽莲•吉什带进影坛才结束了她一枝独秀的局面。
成名后的玛丽•璧克馥不断玩转各家电影公司,薪酬也随之水涨船高,从40万美元的片酬一路飙升至500万美元。然而,璧克馥的雄心壮志并止于此,她从未甘心只做美丽的花瓶任人摆布。1916年,她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电影公司签下一纸合同,其中的薪酬是周薪一万美元,外加三十万元的奖金,同时她还成立了玛丽•璧克馥影片公司,专门拍摄由她出演的影片。
然而,这位商场得意的美国第一情人却在情场上一路坎坷。1911年,玛丽•璧克馥与经常联手拍戏的男演员欧文•摩尔结为连理。婚后璧克馥在事业上突飞猛进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巨星,而摩尔却在星途上接连受挫,从一个翩翩君子沦落到靠酗酒度日,让璧克馥失望之极。
1919年,璧克馥在为战争筹资宣扬自由债券时结识了当时的银幕英雄道格拉斯•范朋克。两人一见钟情,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暗地互诉衷肠明面上却拼命挤兑对方,只有好友卓别林将一切看在眼里,却对他们之间的暧昧情愫秘而不宣。不久后,为争取更大的创作自由以及赚取更多的利润,璧克馥与范朋克、卓别林及格里菲斯、道格拉斯联手组建后来辉煌一时的联美电影公司。
1920年,璧克馥和范朋克各自结束自己的婚姻走到一起。璧克馥担忧仅离婚26天就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的举动会引起影迷们的抵制咒骂,从而毁了自己的演艺事业,于是她十分低调前往伦敦度蜜月。但在伦敦她还是被疯狂的影迷从敞篷车中拽了出来,不过影迷并不是为了谴责她在当时离经叛道的感情生活,仅仅只是想真实触摸一下生活中的影坛女神。当范朋克夫妇辗转来到巴黎时,同样引起骚动,璧克馥不得已逃进一间肉铺躲避热情过度的影迷。
两个明星的结合让各大制作公司开始借机炒作他们之间是“完美的王室组合”,即使在私人派对上,他们出场之时人们也会毕恭毕敬行站立礼节。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年全世界各国高层前往白宫访问时,总有人也顺便询问下是否有机会拜会住在比佛利山庄的范朋克夫妇。
第二次婚姻带给璧克馥的是演艺事业上又一次飞跃,她由“美国甜心”一跃成为“世界的情人”,而此时她的作品依旧沿袭着“少女风情”。当时光悄悄滑入20年代的尾端,璧克馥预感到随着年华老去容颜衰减,再重复老路势必会成为她演艺事业上的一处瓶颈。早就想在形象上有所突破的璧克馥决定冒一次险。在拍摄《贵夫人》一片中,35岁的她决心颠覆长久以来的少女形象,剪去了标志性的金色卷发,换成风靡一时的波波头。此举一出,璧克馥的新形象立即成为全世界报纸的头条新闻,而劝阻她改变形象的信件如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
尽管观众对她的新形象并不买账,1929年,璧克馥还是凭借这部《贵夫人》成为继珍妮•盖诺之后第二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然而玛丽•璧克馥这次的获奖却疑点颇多,因为在颁奖之前,她曾将全部评委请到家中大开派对。此事直接导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对奥斯卡评审方式的改变,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时光的脚步毕竟难以阻止,美人老去再也无法续写往日的辉煌。1933年拍摄完影片《秘密》之后,璧克馥终止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转而写作、担任电台播音、经营联美电影公司和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化妆品公司。她和第二任丈夫范朋克的感情也日渐疏远,1936年这对曾经的璧人最终分道扬镳。很快,玛丽再次坠入情网,与电影明星查尔斯•巴迪•罗杰斯结婚,两人相伴直到终老。
1953年,在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下,一度跻身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之一的联美电影公司难以为继,璧克馥和卓别林将联美电影公司出售。1979年5月,这位曾经的“美国甜心”,“世界情人”因突发脑溢血告别人间,一段好莱坞传奇就此落幕。
玛丽恩•戴维斯:玫瑰花蕾的悲歌
提文:有人说电影《公民凯恩》中,凯恩的原型就是报业大王赫斯特,也有人凯恩临死前说的“玫瑰花蕾”其实就是赫斯特的情人玛丽恩•戴维斯。而电影开头中,凯恩一掷千金为第二任妻子兴建歌剧院的桥段也是来自赫斯特与玛丽恩•戴维斯交往中的桥段。总之,这位默片时代和丽莲•吉什的女星,她的传奇连着另一段传奇。
在很多人看来,玛丽恩•戴维斯(Marion Davies)也许是默片时代的明星中最令人扼腕惋惜的,她才华出众却有如午夜昙花,始终没有跨过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语言障碍,当有声电影取代默片时,这位曾经和丽莲•吉什齐名的影星只能渐渐退出银幕,和无声片一起沉寂在历史的过往中。而直到今天,她的影像经典已经鲜有人可以记起,世人津津乐道的也只有她和当时的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暧昧情史。
和玛丽莲•吉什的病弱与玛丽•璧克馥一成不变的娇俏相比,玛丽恩•戴维斯的美貌看上去更加明朗健康,还是少女时就频频登上众多刊物的封面,更为可贵的是她在拥有美貌的同时还有着出众的表演天赋,16岁时便已在美国的戏剧中心百老汇登台演出。
在一次演出中,玛丽恩•戴维斯独特的风姿让当时权倾一时的美国传媒大王赫斯特一见钟情,迅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甚至不惜发动自己的人脉网并投入重金为其演艺事业造桥铺路。在赫斯特的鼎力帮助下,戴维斯很快打入好莱坞,并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银幕宠儿。
1920年,年轻的玛丽恩•戴维斯终于架不住赫斯特的攻势,与之在加利福尼亚同居。大概是终于抱得美人归,赫斯特兴奋之余更是利用自己的传媒优势大肆宣传戴维斯。但是和当年戴维斯刚刚挺进好莱坞时的宣传效果恰恰相反,高频度的轰炸使得观众一度对戴维斯厌恶之极,险些让她成为票房毒药。然而这丝毫不妨碍戴维斯和包括查理•卓别林在内的许多著名导演的合作。这个时期戴维斯最为著名的角色来自1922年拍摄的《When Knighthook Was in Flower》,戴维斯在此片中对法国王后玛丽•都铎的完美演绎不仅好评如潮,也让很多年中对这个角色的演绎无人能超越。
但是在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之后,戴维斯的演艺之路开始从顶峰向低谷滑落,虽然在此期间仍然拍摄了诸如《走向好莱坞》等经典影片,但是随着有声电影对默片的冲击越来越大,无法适应有声电影的戴维斯也渐渐开始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由时代变革所带来的问题,就连她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情人赫斯特也无能为力。1937年,有声电影开始成为主流,失望的戴维斯宣布退出影坛,就此再也没有涉足电影一步。
退出影坛的戴维斯居住在加利福尼亚一处赫斯特专门为她建造的宫殿中,和这位报业大亨过起了有实无名的夫妻生活,并育有一女。应该说戴维斯和赫斯特确是真心相爱,只是因为碍于社会舆论对其名誉地位的影响,赫斯特才没有正式和他的妻子离婚。
1940年,导演奥森•威尔斯拍摄了著名的影片《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就连赫斯特都能看的出来是在影射自己,但其中被伤害最深的,却是戴维斯,因为剧中影射戴维斯的那个角色苏珊•亚历山大只是一个依靠自己情人能力和容貌去博得名声的庸俗女郎,而剧中出现的“玫瑰花蕾”这一台词,也被传作是赫斯特对戴维斯私处的昵称。这两个原因直接导致赫斯特恼羞成怒,倾尽全力来封杀这部电影,使得《公民凯恩》直至二战结束后才得以公开发行。事后导演奥森•威尔斯也承认这部电影唯一的缺憾就是伤害了玛丽恩•戴维斯。因为现实中的玛丽恩•戴维斯不仅拥有出色演技,人缘也相当不错,唯一的嗜好仅仅是喜欢喝酒和迷恋七巧板游戏。
从17岁进入影坛,到1937年宣布息影,玛丽恩•戴维斯的电影生命不过短短的二十余年。1961年这个曾经在默片时代风光无限的电影明星因为癌症离世,戴维斯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没有能够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对于她和她的影迷来说都是一种遗憾,但她在默片时代塑造的形象已经足够她的名字和电影史一起永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