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慈善,教育“富二代”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孙伶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5岁的姚若超走在海拔3500米的青海高原上,果洛州的阳光炙热地烤在这个北京少年的脸上,把他额头上的汗滴照得亮闪闪的。这是他到达吉美坚赞福利学校的第一天,看到学校里简陋的集体宿舍,和孩子们身上近一个月没有换洗的衣物,他的心里很不好受。

“本来,我是为了在自己报考美国常青藤大学的申请书上,添上这必要的一笔,才决定参加这个‘全球慈善财富领导力’夏令营活动的。但是,看到吉美坚赞的孩子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常青藤大学需要申请者有参加慈善活动的社会经历。”姚若超说,“这个夏令营,和我以前参加过的所有暑期活动都不一样。从青海回来后,我们还参加了保护北京文化遗产的义务工作,拓碑帖、向大众呼吁免拆梁思成故居——这让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男孩。”

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和姚若超一样接受慈善教育的,还有来自美国和国内其他十几个富裕华裔家庭的14名青少年。在“新公益伙伴”(New Philanthropy Partners,简称NPP)和美国著名教育机构IvyMax的带领下,在从青海藏区学校实习到北京胡同文化调研、为盲人创造触摸壁画,15名“富二代 ”高中生度过了为期一个月的慈善教育之旅。

育富新计:慈善教育法

在胡润研究院7月底最近发布的数据中,中国的亿万富翁已近5万人,而千万富翁则有80万人左右。中国的亿万富豪平均年龄为43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掌管着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除了忙着发展企业,他们给自己布置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教孩子。这些企业家中,超过80%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继承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说。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本该是许多未来民营企业的掌门人。如何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在伊顿公学和名师私塾之外,慈善是另一种新的教育力量。

“慈善是一种可以让人自发改变的力量。”瑞士高级腕表品牌康斯登(FrederIQue Constant)的首席执行官Peter C. Stas不久前对一个公益组织——“画出微笑基金会”颁出了年度慈善奖项,他在8月26日晚举行的慈善晚宴上说:“当我的公司开始决定参与慈善事业时,也不乏市场方面的考虑,例如建立更好的品牌形象,这多少有些商业的意味。但真正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后,例如,当我看到我的赞助让去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疗环境更美,让那里就诊的孩子笑得更开心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我现在是发自内心深处地想要帮助别人。参与慈善工作时的触动,让我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

接受了康斯登这一奖项的“画出微笑基金会”主席Laura CoTTon女士一直致力于用丰富的色彩及图画美化儿童在医院中的就诊环境。对于如何教育“富二代”,她认为:“慈善是最美丽的教育方式。儿童和青少年的模仿力很强。让他们了解慈善,可以使他们找到优秀的行为榜样。而让他们参与慈善,则是更直接的教育方式。”

姚若超的父亲是一位投行高管,母亲尹小微是一所美国律师事务所中国地区的合伙人。他们希望姚若超明年能够顺利进入常青藤盟校中的一所,“我们每年夏天都会送孩子去参加一些暑期活动,虽然他才十几岁,却也去过大大小小近20个国家”,尹小微说:“参加这一次的夏令营时,姚若超几乎每天都打电话回来跟我讲述当天的活动情况,没有怨言。在青海,这些孩子住在4个或8个人一间的宾馆房间里,每天的义工任务被安排得满满的,但他却从来没有要求提前返京。我感到他更成熟了。”

不是精英培训,更不是贵族学校

“作为未来领袖,‘富二代’更需要成熟的心智和探索精神。不同于贵族学校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精英人群小范围内的俱乐部式培训,慈善,是另一种教育‘富二代’的方式。”NPP创始人陈宇廷说,“慈善能帮他们改善自己,让他们树立起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榜样。”

和来自国内外的孩子共同度过了一个夏天,姚若超认为这个团队中的朋友和国际学校中的同学有许多不同。“这和我曾经历过的所有培训都不同,它是我走向现实社会的一扇门。门后的生活让我深深触动,它让我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值得帮助的人和事。”姚若超说。

如果按照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数量来看,未来有资格继承家族企业、并成为千万富翁的年轻人将多不胜数。为了给年轻一代铺平发展道路,获得最优秀的教育,大部分富豪的做法是不惜重金地将孩子送往剑桥、哈佛或耶鲁大学。“但这并非就是教育的全部。”美国Ivy Max飞达学院的首席执行官魏昕认为,“在美国,仅凭一张优秀成绩单,是无法获得常青藤盟校通知书的。在欧美,公益活动实践,不仅是名校考察年轻人的一项标准,也早已是精英阶层用以教育子女的工具。尤其是犹太人,他们经常组织年轻人去南美或非洲等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生活,希望借此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