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如何教导现代小孩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佛教在线   作者:一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坦白说,现在的孩童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容易教导,现在的父母并不容易当。今天的社会人人讲究民主,特别是美国。有着民主思想的父母,当然应该具有现代性。所谓讲究民主,就是能够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与独特性,大家能够通过沟通使彼此协调,并形成共识。

你是讲究民主的父母吗?

据研究发现: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惩罚严厉度愈高、体罚的次数愈多,或者常常羞辱子女、拒绝子女,则其子女长大之后的攻击性就愈强,相反的,如果采用民主式的育儿方式,那么,其子女长大之后的攻击性就比较弱。一个充分发挥创造性的人,也是一位能够充分施展抱负和自我实现的人。

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主性,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确立积极的自我观念,父母应该和孩子建立人性化的关系,并让孩子有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机会。为此,父母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实现了短期目标,却迷失了长期目标。孩子的成长是父母最大的喜悦。为人父母者如能具有现代性、创造性,并与孩子建立人性化的关系,就能够帮助孩子在认知、情感与身体技能三方面取得均衡的发展,从而达成上述所说的长期目标。

家庭情感的冲突与矛盾,都是因为我们的想法和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人类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我们如何学习有效地使用我们的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我和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有决心,就会有转变人心的可能。转变人心,个人是关键!只要有一个人能变得善良、和平,他马上就会给他的家庭 (团体、社区)带来一种正面的气氛。因此,如果父母具有安详、和平的心态,一般而言,他们的小孩也会发展出这种心态和行为。

你是具有创造性的父母吗?

现代社会的父母,如果具有创造性,他们就能足智多谋地、左右逢源地爱孩子,而不用一滴眼泪,同时,也能在处理亲子间的问题或是帮助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创造出喜悦与快乐的气氛。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早年的生活经验对他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早年有惨痛的、令人无法接受的经验,他就会把它压抑到潜意识里。假如一个人的潜意识有很多早年负面、不愉快的经验,它们对他的人格发展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如果能够了解子女早期的的生活经验,或许从中就可以找到子女成年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线索。

佛法将人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称为“烦恼”,佛法对于烦恼的态度不是消灭,而是透过观照,产生智慧,从而把烦恼转化成修行的助缘。在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挫折,情绪起起伏伏,运用“默照”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许多人只关心他们的外在环境,而忽略内在心态。人生的苦与乐的差别,往往在于认知的不同。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只要观念转变,苦就得到超越了。因此,我们更需要注重我们内在品质的培养,而其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的慈悲与情义一一种关爱的感觉。

关爱,让生命活得更精彩!

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唯有净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佛法所要传达的就是如何教导众生从个人“有我”的情爱,逐渐进入 “无我”平等的慈悲。在怀孕和育儿期,母亲慈悲平和心态对我们的发育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因为那是生命的开端。甚至在受孕时,父母的心灵状态也很重要。母奶来自于关爱之情,经过吸奶的过程,母亲和小孩之间就产生了亲近感。在教堂里,圣母玛丽亚怀抱着圣婴耶稣,那就是爱及关怀之情的象征。

爱,从一个笑容开始,借助一个吻来成长,最终由一滴眼泪来结束。当你出生时,你一个人在哭,而所有在旁的人都在笑。因此,请活出你的生命;当你去世的时候,围绕着你的人在哭,而你便是唯一一个在笑的人。当父母爱上自己的孩子时,会心甘情愿为他做任何事,从不会计较牺牲和付出多少,即使赔上时间,赔上青春,赔上事业,甚至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只要能跟心爱的孩子在一起,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你情感的付出有智慧吗?

有位母亲忧心地说,她不担心孩子失败,而是担心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因为,接受失败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接受失败不但接受事实,也要接受教训。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屡战屡败,让人生付出惨痛的代价,虚耗精力与资粮。社会富裕、丰衣足食,现代青少年要什么有什么,父母过度保护子女,使孩子“抗压性”大减,斗志不强,接受失败的能力减弱,甚至动不动就自杀、杀人,以如此消极态度面对失败,最终造成家人、社会的巨大伤害。

人类的生命,因为有情感而变得多采多姿。亲情也好,友情也罢,生活中炫丽璀璨的烟花无不是因为浓浓的情感而绽放、升腾。在众多情感中,又以爱情最令人陶醉。爱情不受时空、国度、民族及性别的影响,它就像奇妙的酵素,发酵在你我之间。

有一篇关于蓝丝带运动的报道说,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像是某人很漂亮啦,工作能力很强啦,人缘很好啦……但我们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价值。这也许是传统教育的结果。因为一致强调要严以律己,要谦虚谨慎,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和批评就特别多,期望也就特别高,如此以来,就造成过分谦虚、否定自我的心态,认为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够好,久而久之,难免就产生了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因而活得非常沉重,甚至厌世。

温馨的“蓝丝带”

美国的布里居丝女士,对此非常担心。她灵机一动,于是发起了一个叫做“蓝丝带”的运动,希望能在公元2000年的时候,每一个美国人都能拿到一条她设计的蓝丝带,上面写着“who I Am Makes A Difference”,也就是,“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不同”的意思。她到处散发这样的蓝丝带,鼓励大家把丝带送给家人和朋友,谢谢这些在我们四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价值的人。她也四处演讲,强调每个人的价值。结果因为这些丝带的传送,引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

其中有一个故事十分发人深省:有一次这位女士送给了一个朋友三条蓝丝带,希望他能送给别人。这位朋友送了一条给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他觉得由于上司的严厉使他多学到了许多东西。另外他还多给了上司一条丝带,希望他的上司能拿去送给另外一个影响他生命的人。他的上司收到了蓝丝带之后非常的讶异,因为所有的员工一向对他敬而远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缘很差,没想到还有人会感念他严苛的态度,把它当做是正面的影响,而向他致谢。这使他的心顿时柔软起来。

这个上司一个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办公室里,而后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条丝带送给了他正值青少年期的儿子。他们父子关系一向不好,平时他忙着公务,不太顾家,对儿子也只有责备,很少赞赏。那天他怀着一颗歉疚的心,把丝带送给了儿子,同时为自己以往的态度道歉。他告诉儿子:其实他的存在给他这个父亲带来无限的喜悦与骄傲,尽管他从未称赞过他,也少有时间与他相处,但是他是十分爱他的,也以他为荣。

当他说完了这些话,儿子竟然号啕大哭。他对父亲说:他以为他父亲一点也不在乎他,他觉得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他不喜欢自己,恨自己不能讨父亲的欢心,正准备以自杀来结束痛苦的一生,没想到他父亲的一番言语,打开了心结,也救了他一条性命。听到这里,这位父亲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点失去了独生子而不自知!从此以后,这位父亲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亲子关系,加强了儿子对自己的信心。就这样,整个家庭因为一条小小的蓝丝带而彻底改观。

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蓝色的丝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提醒我们要接受自己、关爱自己。我们可以创造奇迹、创造不同的人生,不论我们是谁,都有这样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世界的美好,看到这世界的光明,也才能真正地去爱,去创造全新的生命。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处处埋怨,眼中所见、耳朵所闻都是别人的不是:事业不顺,怪同事打小报告,老板不赏识;家庭不和乐,指责另一半没有责任心,子女不孝顺。如果在内心里经常怨怼别人、指责对方,那样只会使自己活在阴霾中,永远见不到光明与希望。相反,如果我们宽待别人,受益的就是我们自己。当遇到不顺心时,何不反观自照,看看自己?

社会正义的实践和弱势族群基本人权的保障,都是透过尊重、了解、对话与沟通来达成。随着社会的自由开放,当年轻人接受多元化的教育以后,许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情感的归属。

谁是“不幸”的现代人?

身为现代人,可以说是幸运又是不幸。对照古人的生活态度,我们似乎缺少了一些豪情与豁达。面对事物,现代人常常都是以“我”为本位出发,慢慢地,就失去了同理心和自省力。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确比古代先进,然而,我们缺乏的是内在精神和道德的建构。

我们该想想,处于现代是不是一定注重的都是“个人”,该不该多一点谦逊和自我省思的能力,不管是面对学习或者是面对生活。倘若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只想为自己谋求利益,乃至心中容不下他人,一意孤行那么,困难、问题就难以解决。何妨静下心来,反躬自省、自我省察,这样不但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同时烦恼之事也能迎刃而解。

“爱”与智者的相遇

爱是整个人类永恒的力量,但是人类常常将爱忘记。人类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总是忘记最重要的事情。人类拿什么与之抗衡?除了爱还是爱,爱是一种智慧,有智慧者才能够懂得祸福相倚的道理。智者往往在周遭出现异相时,加紧培养福德,冀望以培植的福德,减消灾祸的严重性;智者也会在福气绵绵不断时,警惕自己保持戒慎的心态,惟恐遭遇无妄之灾。因此,不管出现何种吉凶异相,智者均能处之泰然。

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为了对方的幸福,宁可抛弃自己的一切。相爱的人在互相体贴、爱护和关怀中,既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也净化了对方的灵魂。爱情永驻,这本身就是一种让众生欢喜的最好方式。佛法离不开世间法,世间法离不开家庭,而家庭又离不开爱情。试想,如果离开了爱情,普度众生的宗旨到哪里去落实?佛经说:让一切众生欢喜就是让诸佛菩萨欢喜。

佛教强调大慈大悲,这种的慈悲的精神本身就包含了爱,只有以佛教慈悲的精神才能去体现真正的爱情。因为慈悲的精神可以突破占有的爱、自私的爱、个人的爱,并由此升华为一种对所有众生的爱。

在生命无量无边,如恒河沙劫的轮回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因缘关系,其中也有着很深很深缘分的情爱对象。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著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菩萨为了度一个人,必须先爱一个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