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国学热”仍在进一步扩展
“国学热”仍然有进一步扩展的迹象。像最近受到关注的网络上相当走红的“百家讲坛”的“70后”主讲袁腾飞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的风格和易中天与于丹有所区隔,以一种麻辣的、充满了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语言风格来讲述历史,比上述两位更加强烈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一些特点。因此他在网上走红就并非偶然。而他的出现,在近年“百家讲坛”相对沉寂之后形成了新的焦点,显示了“百家讲坛”式的“浅思维” 的“讲古”文化,如果找到和年轻人契合的点,还有相当的生命力。诸如《开心学国学》或者关于传统中医保健类节目的持续播出,也凸显了虽然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但“国学热”渐渐成为社会的常态,而且吸引的人群在迅速扩大。
“国学热”在争议中不断延伸和扩展的现实,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的兴趣越来越强烈。而且随着这一波全球经济变化中中国的影响力和实力的凸显而有了越来越强化的趋势。同时,这也是经历了30 多年来中国内部在市场化的过程,人们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具有的精神和社会意义的新的需求的展现。虽然对于“国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有争议,但“国学 ”这一概念实际上一直是和“西学”相对而存在的,是19世纪后期中国受到西方冲击之后传统中国文化的总称。在传统中国,这是人们占有的“知识”的全部,而现在当然只是知识系统的一个部分。同时,这些“知识”在中国20世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也经历了现代学术方法的整理和现代学科建制的重新安排,已经和它的传统的形态大不相同了。一般来说,在现代的学术机制之下它已经分散到了各个具体的学科之中。传统的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的学科之内,而传统的文学则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之内。因此,许多人感慨现在的学者“国学”功底不能和过去相比,其实是历史条件和学术方法已经完全不同,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国学”今天的兴盛,则是在普及的领域里综合这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充实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都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人们往往感受到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国学”的教育往往有所不足,而公众对于这些可以代表自身的文化特性的传统情有独钟。它的吸引力从企业家上的“国学班”,青少年的读经班,横跨社会的不同层面。从今天看,“国学”的普及基本上是在下述三个领域中活跃的:
一是在精神上丰富我们的价值观。传统的中国以儒家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超出了传统社会的限制,对于面临着剧烈变化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它会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理解社会和自我、人与自然等关系发挥相当的作用。如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或者于丹的演讲其实都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加以普及化的表述的尝试。
二是增加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趣味。随着社会的普遍的丰裕,中等收入者或者作为中等收入者后备军的青少年有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机会和条件。于是诸如昆曲、汉服、古董收藏这样的特定的传统的趣味开始有了自己稳定的爱好者。而像易中天或者袁腾飞这样的讲课,其实也是让公众对于他们略有了解、不熟悉的历史有所体会。这些具体的情趣和爱好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具体化的复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是传统的健身、养生、保健等身体呵护的传统知识的传播吸引了公众。这些知识其实一直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但现在随着“国学热”,这些知识也成为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畅销书的重要部分,形成了极大的声势和影响。原来一般以专业的西医如洪昭光教授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讲授的健康知识,已经转化为对于中国古代养生典籍的阐发和解说。
应该说,这种扩展中的“国学热”对于公众了解他们已经不太熟悉的传统,其实是有所裨益的。但现在的“国学热”其实也面临着深化和升级:一方面,在公众有了兴趣之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全面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已经成为可能。但公众已经感受到缺少从普及到深入的书籍,缺少由热闹转向深入理解的书。其实在我看来,在现代学院体制中受过充分考验的书,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将这四卷《古代汉语》细读和掌握之后,其实对于“国学”的基本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把握和自学的能力,自己也能进入“国学’的世界中徜徉了。另一方面,我们在注重“国学”的修养的同时,也还是需要对于人类知识的多样和丰富有更多的理解,对于来自西方的知识也应该有相当的兴趣。钱钟书先生所点明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仔细体会,人类的知识其实既有差异,也有一致。因此,在对于“国学”感到兴趣的同时,也对于其他人类文明的成果保持兴趣,其实是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都有好处。
“国学热”是一件好事,它如何深化和健康发展,则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努力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