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如何获得现实支撑
从今年9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实行在“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下制定的新课程表。今后,每位交大毕业生将有三份成绩单:一份是学业成绩单、一份是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是对人格养成经历方面描述的人格养成证书。
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言,“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上海交大的育人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将学生的“人格养成”纳入课表、加以量化考核或描述,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人格养成”的明确意识。
但同时也应看到,人格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几门课、几次活动就可以涵盖,还应通过整体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老师与同学的密切交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人格健全成长的环境。如果仅仅是一个“证书化”的学习,上课是为了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参加培训是为了获得能力证书,则可能使功利情绪在学生中蔓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挥,背离“人格养成”教育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是否为学生出具一份 “人格养成”证书,就能说明这个学生人格合格、人格健全呢?当一所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表明“人格养成”教育的功效,纷纷给学生较高的“人格养成” 评价时,这个可能含有很多水分的“人格养成”证书,又给学生怎样的人格教育呢?假如有学生批评学校在迎接评估、参加评审时的造假行为,或者揭露某个教师的学术抄袭行为,他的这种表现,会在“人格养成”评价中得到高分,还是低分呢?
因此,我们在看到上海交大积极努力的同时,还应继续探索人格教育的具体路径。1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文,正可以给大学开展人格教育以启示。钱先生回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习生活时说,这所学校“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可以说,这才是大学“人格养成”教育的重要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精神得到保护。温总理在前不久发表的《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文章中提到,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这用到大学的“人格养成”教育上同样合适。从改革大学的教育管理和学术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口头和形式,进而获得可靠的现实支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