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古代中国僧侣和使臣不畏艰险前往印度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海峡网   作者:徐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明的古国。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两大文明并立共存、互相影响,两国人民互相倾慕、友好交往。但是,亚洲大陆一系列最雄伟的山脉、最险峻的高原、最湍急的江川和最险恶的亚热带林莽,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两大文明历史上的交往必须克服重重障碍。

 首先由张骞和他的副使开辟了通过中亚再转向印度的通道,几乎是同时,汉朝的航海家还开辟了一条从海上到印度的通道。

  我们这里所讲的印度,是个历史的概念,大体是指整个印度次大陆地区。两个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对方存在的呢?双方都是从第三方那里辗转知道对方存在的。很有可能,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印度就通过波斯了解到了中国的存在。

  而在中国史籍中明白无误地记载着:是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时期伟大的外交家和旅行家张骞,第一次将关于印度的知识传到了中国。

  张骞是汉武帝派往西域去寻找盟友以便共同对付匈奴的。张骞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打击匈奴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但是,他却向汉武帝报告了许多当时西域国家的情形,其中就有这样的情报:他在大夏(大约在今阿富汗),看到了中国四川出产的竹杖和布,问当地人这是从哪儿来的,大夏人说,是他们的商人到身毒买来的。

  这就是中国对印度的初识。“身(yuān)毒”就是印度的第一个中文译名。后来的其他译名中最着名的就是“天竺”,而“印度”这个译名是玄奘确定的。张骞向汉武帝报告印度的情况,目的是什么呢?

  他说:大夏在汉朝西南,身毒又在大夏东南,据我推测,身毒应该离蜀不远。现在我们到大夏去,千难万险。羌人讨厌我们,匈奴抓捕我们。如果走四川,则既便捷又安全。

  这就是张骞向汉武帝报告这个信息的目的。汉武帝非常认可,让张骞派使者“四道并出”,去寻找通往印度的捷径。但是却没有成功:因为当地一些部落阻拦甚至杀害他们,“终莫得通”。

  所以,汉朝西南边地通往印度的这条道路一直是一条民间贸易通道,汉武帝希望把它变成由政府主导的新的外交和军事通道的企图却没有成功。

  汉武帝和张骞没有找到通过印度去往大夏的通道,是不是就对印度失去兴趣,就此罢手了呢?没有。后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就派遣副使到了印度(“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寊、扜梥……”——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就是说,张骞还是为汉朝找到了一条通向印度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要先西行至中亚,再从中亚南下到印度。

  张骞这条路开通以后,马上就有印度使者来到长安,并在长安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印度热”。张骞和他的副使开辟的这条通过中亚再转向印度的通道,在其后1000年间成为中印政治及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

  而几乎就在西汉政府开辟这条陆上通道的同时,汉朝的航海家还开辟了一条从海上到印度的通道,这就是从日南(今越南)边界、徐闻(在今广东)、合浦(在今广西)港口出发,南下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东部海岸的“黄支海路”。

  “黄支国”是这条航线的终点。黄支国在哪儿?经过人们的多方考证确认,它就是现在印度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康契普腊姆,唐朝玄奘写《大唐西域记》时译作建志补罗。这就是当年汉朝航海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后来兴盛十几个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

  法显所经历的苦难,比唐代的玄奘要多得多,他动身前往印度时已是60高龄。同伴或因道路阻、疾病而半途而废,一位同伴在阿富汗翻越小雪山的时候活活冻死。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国内地联通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和北非的“丝绸之路”,兴盛了一千多年。与西域其他国家相比,走在中国通往印度的陆上和海上通道的,最多的是僧侣。把中国和印度在精神上紧密联系起来的是佛教。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从魏晋开始,到五代宋朝结束,前后经历800多年,中国前往包括印度在内的西域各地学习佛法的僧侣不计其数,有名有姓的上百人,最着名的有三个: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和义净。

  法显、玄奘和许多赴印僧侣,大体是沿丝绸之路,出河西走廊,过帕米尔高原到中亚,再南下到印度。这条路也有许多分支,例如玄奘往返就分别走的是天山南北路;越过帕米尔高原之后南下印度,也有不止一条道路。这条通道无疑非常艰难,许多高僧记下了他们的艰难跋涉。“流沙”和“雪岭”,是这条路上必然要经过的阻碍。

  流沙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朝梁时僧人慧皎《高僧传》,记载法显与同伴跋涉流沙的情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这样记述:“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聚遗骸以记之。”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从新疆到中亚必然要经过这里。《高僧传》写道:“(葱)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

  玄奘记下他听说的一件往事:在葱岭东冈,据说曾有一万多人的商旅,聚集了数千头骆驼一块进去,遇到风雪,全都死在那里。

  东晋高僧法显和他的同伴,是中国第一批到印度本土学习佛法的僧侣。法显所经历的苦难,比唐代的玄奘要多得多。他动身前往印度时已是60高龄。出发时他会集了十几个同伴,途中有七八个人因为道路太难走而中途折返,有一位因为生病去世,一位同伴在阿富汗翻越小雪山的时候活活冻死。

法显法师西天取经

  说到这一带的地形,就不能不说说着名的喀喇昆仑公路。巴基斯坦前任驻华大使曾对我说,这是“世界上风景最美的公路”。但是这也是世界上地理状况最凶险的公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开始共同建设喀喇昆仑公路,直到1979年公路才告建成。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北部地区,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海拔最低点为600米,最高点为4694米,被称为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这条公路途经的地带,大体就是法显、玄奘等人跋涉过的地方。法显和几个同伴历尽苦难终于到了印度。在印度学习佛法十几年后,同伴看到印度戒律森严,佛教兴盛,不想回国了。法显决定还是回国,因为带了很多佛经,不愿意再走这条道路,于是他选择了海路。

  义净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了很多僧侣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事迹。从义净的记载来看,在唐朝前期经过这条中亚之路到印度的僧侣比较多,到了稍晚的时候,这条路上的人逐渐少了,很多人开始走南边的海道。

唐朝义净法师译经图

  有一次,商人们认为是法显使他们遭受了风暴,要把他推下海里。禅师常愍搭船要到中天竺去,因商船载物太多,刚刚启航不久就遇上大浪,很快沉没。

  那么海路的情况怎样呢?义净用“鼓舶鲸波”来形容南海海道的特点:一叶小舟在滔天大浪中奋勇前行。为什么从某一时期开始,西域道路的人少了,而南方海路人多了?

  唐朝前期,公元七世纪,在亚洲大陆称雄的是几个政权:最东部唐帝国。其北是突厥,经过唐朝打击后衰落,并向西流散。以西是波斯萨珊帝国,也在唐朝前期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称大食)消灭。还有中国西南部兴起的吐蕃王国。在突厥、波斯相继衰亡以后,在东亚大陆称雄的就是唐、大食和吐蕃。他们尤其在中亚地带展开激烈的争夺。因为这种形势,唐前期本来畅通的西线道路越来越难走。于是很多人开始走海路。刚才说了法显去时走的陆路,回来走的海路,义净本人去和回都是走的海路。义净的路也是艰难困苦,非常曲折。

  那么这条海路好走吗?看看法显归途的遭遇:他先搭乘商船,在印度洋上遭遇风暴,经十余日才漂流到今印度尼西亚某岛。在这里耽搁了五个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商人们认为正是法显使他们遭受了风暴,甚至要把他推下海里,幸被他人喝止。“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世界上风景最美的公??忽至岸,见藜藋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此是何地耶?猎人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慧皎《高僧传》)义净本人就曾在海上遇险漂流。他在书中讲了一个常愍禅师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常愍禅师从南海边搭乘商船,要到中天竺去。但是商船载物太多,刚刚启航不久就遇上大浪,很快沉没。

  “当没之时,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战斗。其舶主既有信心(信奉佛教),高声唱言:‘师(指常慜)来上舶!’常慜曰:‘可载余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西方,称弥陀佛。念念之顷,舶沉身没,声尽而终,春秋五十余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许人也。号咷悲泣,亦念西方,与之俱没。”

  这个故事是逃生回来之人讲述的,到今天我们仍然很感动。通往印度的西南通道,古代走的人不多。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先后出动了40万远征军,到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的东南亚战场上与美英盟军协同作战。

  在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汉武帝试图寻找而没有找到的通往印度道路又出现了。义净称之为“牂牁道”,而牂牁江(在今贵州)正是汉武帝在寻找通往印度的西南通道时曾经着重借助过的。

  义净说:在中天竺着名的那烂陀寺以东大约四十驿,顺恒河而下到某处,有一个古寺的遗址,叫做支那寺,现在只剩下砖基了。当地故老相传,大约500年前,有中国僧人20余人,“从蜀川牂牁道而出”,到这里礼佛。当时的室利笈多大王(印度笈多王朝创始人)对他们非常敬重,“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义净这段话显然有不确切的地方。义净是公元7世纪的人,他之前500年是公元2世纪,中国佛教还不兴盛,不可能有20个中国僧侣去印度。

  但是我们看重的是他提到的这条道路。义净之后有另外一个高僧慧琳,是个非常有学问的僧人。他用了23年时间作了大量的研究,写出一本书《一切经音义》,对众多佛教经典的音义做了详细的注释。在讲到义净所说的牂牁古道的时候,他对其途径、沿革、道里??“世界上风景最美的公、风俗、地理、气候等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为我们现在了解从云南经缅甸到印度的道路提供了一个依据。

  “……西越数重高山峻岭,涉历川谷,凡经三数千里,过土蕃界,更度雪山……入东天竺东南界……盛夏热瘴毒虫不可行履,遇者难以全生。秋多风雨,水泛又不可行。冬虽无毒,积雪冱寒,又难登陟。唯有正、二、三月乃是过时,仍须译解数种蛮夷语言,兼赍买道之货,仗土人引道,展转问津,即必得达也。”由此可见,这条道路虽然近,但是因为非常艰难,走的人确实不多。

  其实无需引经据典,我们都知道云贵川的地貌特点。而滇西更是高山大川纵横密布,我们所知道的最着名也最凶险的山川,都汇集在此。在20世纪上半期,这里上演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长征组歌》这个着名唱段,唱出了长征中的红军在云贵川一带的艰苦行军和作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政府于1938年修建了滇缅公路。滇西20万民众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修筑??“世界上风景最美的公了这条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1942年初到1945年初,中国先后出动了40万远征军,到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的东南亚战场上与美英盟军协同作战。

  据军事专家介绍,缅北滇西抗日战场,是二战中地形和气候最复杂、作战方式最多的一个战场。当玄奘在戒日王宫廷里时,另一位唐朝使节王玄策也来到戒日王的王宫。适逢该国内乱,王玄策及从者全部被擒,王玄策逃后求助文成公主,得到救兵,终于平息了叛乱。

  中国通往印度的第四条道路,就是从青藏高原,穿越喜马拉雅山谷,经过尼婆罗(今尼泊尔)进入印度。这条路的开辟有一个前提,就是内地与西藏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公元7世纪前期,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当时吐蕃君主松赞干布既娶了尼泊尔的公主,也娶了唐朝的公主,这样就把唐、吐蕃、尼婆罗并通过尼婆罗与印度联系起来。而当时印度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中国泛称之为五天竺,而中天竺为最强盛者。

  文成公主帮助过的一位僧人玄照法师。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第一篇就写了这个故事:有一位玄照法师,从兰州出发,越过流沙,来到铁门(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雪岭(兴都库什山脉),最终到达今阿富汗,却未前行,绕道吐蕃寻求文成公主帮助,穿越喜马拉雅山口,才到达印度。

  他为什么如此周折?当时的印度,五天竺彼此征战。大约在公元7世纪初期,中天竺征服了其他四天竺,建立了摩伽陀帝国。

  贞观十五年(641),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者来到长安。唐太宗派云骑尉梁怀璥出使印度。梁怀璥到中天竺之后不久,玄奘也来到了中天竺,跟戒日王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唐朝玄奘法师

  当玄奘在戒日王宫廷里的时候,又有另一位唐朝使节王玄策也来到戒日王的王宫。王玄策在印度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戒日王去世,国中大乱,叛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率从骑30余人和叛军作战,全部被擒,他设法逃脱,先到吐蕃求援,因为文成公主就在吐蕃,所以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又请尼婆罗发七千余骑,一共八千二百人,跟着玄策开到中天竺国,与叛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连战三日,斩首三千余具,终于平息了叛乱。

  由此推测,玄照法师到印度边界时,正遇到天竺发生这样大的战乱,他无法安全入境,只好不辞辛苦,绕到吐蕃,由文成公主派人帮助,才到了印度。另一位唐代僧人道宣,详尽描述了从甘肃到青海,从青海到西藏,从西藏过喜马拉雅山进出尼泊尔,再从尼泊尔进入印度的道路。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此路的艰险:

  又南少至吐蕃国……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泊罗国。——道宣:《释迦方志?遗迹篇第四》

  其后,玄照法师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唐高宗召其回国,后又派他再次去克什米尔迎取一位婆罗门,于是他再次历尽艰难前往印度。但这时亚洲大陆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已完全无法把握个人的命运:吐蕃松赞干布已死,吐蕃尼婆罗道已不通;而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崛起,并征服中亚、直逼印度边境,从中亚返回中国也已经不可能了。法师最终在印度去世。

  由于文成公主入藏,中国到印度多了一条通道。喜马拉雅山并不是阻挡中国西藏与外界联系的屏障,山中的很多通道口岸使西藏与外界联系起来。进入近代以来,这些通道的战略意义越发凸显。

  2006年7月起中印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是一个具有极大象征意义的事件,两国中断44年的边境贸易得到恢复。而几乎同时,我国青藏铁路通车。把中国西南与南亚连成一体的宏伟计划已不再是梦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西安碑林
下一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