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故事
其一
19世纪末,美国纽约有某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来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因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丁龙答曰:“家父早有名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曰:“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翁闻后惊叹不止。
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对翁曰:“余多年所获薪金未尝多用,悉数积存与此,有一万余元,不如奉还。”翁大恸,遂又捐赠十余万美金,加原数总共约二十万美元,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丁龙汉学讲座”,以此纪念这位目不识丁,但积中国伦理道德于一身的华工。
该讲座最近由王德威教授担任,德威转赴哈佛任教后,不知为何汉学家所得。然而丁龙精神永在。
(编语:关于“丁龙”先生的故事,还可参考以下网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33352/)
其二
厦门附近有一个小岛,叫鼓浪屿。1949年前乃西人聚居之地,各国在此皆设有领事馆,这可能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厦门得通商风气之先的结果。内中当然有美国领事馆,在解放前就雇用本地人看门。
中共建国后,西人都撤馆归国,美国领事馆也只剩下空屋一幢,矗立山头。妙的是该馆有一个看门人,在解放后照旧上班,每天看门,夜晚关门,像一个忠实的守门犬一样。(如果用当年流行的革命话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帝走狗”!)
然而40年来竟然也相安无事,直到70年代中美再度建交。(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竟然没有破坏!?)美国人回来收馆,却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这个守门人多年来欠奉的薪水,到底应该由谁来付?怎么付法?据说此事一路报到华府的美国国务院,各部门官僚经多次争论后,竟然没有人愿意受理。最后只好由鼓浪屿的美国领事馆各同仁自愿捐款,凑成一笔钱,算是这位守门人的薪金,就此了结。
其三
到西安去玩的游客,必经的景点之一就是碑林。这个碑林倒真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刘遵义教授早在1980年就去过,我终于1985年左右亦曾到访。记得那个时候博物馆还没有盖起来,西安这个古都还是一个“废都”,到处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是在这种满目疮痍的废墟中误闯入“碑林”的,只见在一块破乱不堪的荒地上胡乱摆著各种大大小小的石碑。我随著导游人在“林”中漫步,附近却围着一堆堆的本地人,个个衣履不整,蓬头垢面,令我不觉生厌。就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情况下,我竟然碰上一块石碑,原来就是在中学课本上早已读到的“大唐景教碑”!把我看傻了,好像自己在作梦一样,又觉得一千多年前的阴魂依然不散,就在我身边。
以上的印象,是我个人的,与说故事的刘教授无关。但直到当晚才从刘教授的口述故事中得到一个谜底:原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是这些不学无术的西安居民,为了保护这些石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个个埋在地下,大大小小至少也有一千多个!
而这些群众之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碑都是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我去的时候,可能这些文物刚刚出土,也许我看来生厌的“无知”群众之中之就有不少人是“埋宝”的英雄。
这三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morals)是什么?
刘教授说: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不见得完全由书本得来,而是与生俱来,从生活习惯的最基层滋养出来的。那么,这一代和下一代又如何?我当然又可以以此为题写一篇长篇大论的文章,但写了也没有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