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要领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由经文得知,佛陀是鼓励佛子照护病患的。经典记载,佛陀曾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曾在祇园精舍探视一患病比丘,令其痊愈。
人在生病时,感情最脆弱,容易心生忧怖,惊惶失措,是最需要亲友的关怀照顾。因此,佛子如能适时探护,为说妙法,安顿患者之身心,使其在病苦之中,得到慰藉,必能获得病患与家属的欢迎。
关怀病人,若经验不足,不得要领,往往易令病人心生彷徨,乃至加重病情,自己也会灰心挫败,半途而废。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复:一、为病人分辨良医;二、照顾病人要先起后卧,不可懈怠;三、善于言谈,不贪睡眠;四、以佛法供养,不贪饮食;五、能胜任与病人说法。由此可见,关怀者必须学习医学与佛学相关知识,增长技能,并且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事半功倍,下列几点,应加注意:
一、了解病人,随机应变
关怀病人之前,最好先透过家属或医生,对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后,作好病人的基本资料,知己知彼,才能契理契机,侃侃而谈。了解内容包括:病情、家庭、疗况、个性、信仰、职业、兴趣、嗜好……等。关怀者与病患,彼此双方是需要互信互动的,不是教条式的我问你答。身心脆弱的病人,尤其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有事请问,应委婉客气,千万不要像在调查户口一样地询问病人,令他厌烦。
探望病患时,必须要随时察言观色,视病人情况,决定停留时间,除非病人慰留,否则不宜太久,因为病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没有力气回绝。当你看见病人显露疲倦、焦躁不安、不舒服,或频视天花板、看手表,或闭目养神、不愿讲话,或其亲友来探视等,就是该告辞的时候,以免消耗病人太多体力。
又探病时,每次人数不宜太多,人多嘴杂,反让病人疲于应付,消耗精神。一般而言,病房空间不大,人多也容易带给病人压力。
二、适时探望,勿扰休养
一般医院不论普通病房、加护病房或安宁病房,都订有探病时间,用意乃在于让病人少受打扰,充分休息。故关怀病人应遵照医院规定的探病时间,避免在他休息时探望。若是探病时间,而病人正在休息,也不宜打扰他,或许他好不容易才睡著,或需要更多休息,以养足精神,恢复体力。一般而言,刚动手术后,最需要休息,不要在此时探望。
探视病患可随手携带奶品、水果、鲜花或礼物表达心意,增进情谊,惟必需事先了解病人是否需要、可否饮食?病人若是佛教徒,则可携带佛教文物、书刊、佛像、念珠、念佛机、大悲咒水等赠送结缘。关怀者如果自己生病,具传染性,则请勿关怀病人,以免传染给他,反而加重病情。反之,病人具有传染性,关怀者也要小心谨慎,保护自己。
如果病房门口挂有‘请勿打扰’的告示牌,则表示病人及家属,希望不要受人探访,请尊重他们的决定。或病房门口虽无‘请勿打扰’的告示牌,但病人的态度明显不愿受人打扰,也不要勉强,应立即告退。最好先与家属沟通好才去,以免无功而返。
三、尊重信仰,依其意愿
关怀病人是鼓励安慰,不是说教传法,不要让病人觉得,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不能强迫他接受我们的观点,不可勉强他改变原有信仰。强迫性的语气容易带给对方压迫感,继而排斥,产生反效果。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各异,应尊重并依照病人的宗教信仰与他沟通,不要努力传教,尤其当你怀疑这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除非他愿意接受。
临终病人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安详,心灵的安详并非一定透过宗教才能做到,灵性的关怀也并不代表宗教的关怀。当然,试探性地引导他念佛,是我们关怀的目的,但要因材施教,随顺因缘,不可勉强。如果他是基督徒,信奉耶稣,常行祷告,可以带给他平静和悦,我们不一定非要他念佛不可。假如他一心向往天国,想要面见上帝,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他求生净土不可。尊重他人不同的信仰,是佛教徒应有的基本修养,你可用真诚的态度,提供参考的方式告诉他:“陈先生,我知道你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很真诚的告诉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并不违背你的信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可以仗佛愿力,到天国觐见主耶稣,阿弥陀佛会尊重你的心愿。因此,念佛乃是提供多一条可以到天国的路径。如果你觉得不安或不妥,请不要勉强;如果你觉得祷告,可以令你喜悦安详,活得自在,你就认真去做,我祝福你得到主耶稣的爱,圣灵充满。”
四、忌问隐私,多言乐事
俗话讲:“家丑不可外扬。”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别人得知自己的隐私与缺失,所以不要探问病人的私生活及家务事。如果病人或家属肯主动告诉你,得知之后,请不要四处传扬,让病人或家属尴尬难堪,影响互信互动的关系,甚至引发纷争,造成困扰。
如果病人觉得罹患恶疾是不可告人的隐私,请不要询问病人得了什么病,尤其妇女病或花柳病,除非他主动愿意说。当病人诉说病情时,应心怀悲愍,深表同情,适时表达愿意分担痛苦的心意。也不可随意询问病人的资产或遗产分配,尤不可藉机劝募化缘,这可能会带给病人不当联想,怀疑你探病的动机。
关怀病人,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之人、事、物。若同房尚有其他病人,讲话声音应适量,以免妨碍他人。与病人交谈,并无规则可循,可以聊些令他欢喜振奋的事情。如果他热衷美国职篮,或许一句:“湖人队已经连五胜了,你知道吗?”就能使他心花怒放。假如他兴趣日本职棒,也许一句:“巨人队跟西武队总冠军赛,拚得你死我活,你想知道吗?”就能使他雀跃不已。尽量帮助病人回忆过去温馨美好的事物,譬如:旅游见闻、结婚生子、行善助人……等。也可以多谈些轻松有趣的事情,譬如:童年趣闻、求学糗事、军中花絮……等。这些话题,也许可以使他暂忘眼前身心的痛苦。总之,谈他感兴趣愿意听的话。若是对方能够接受,毫无避讳,谈谈死亡也未尝不可,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有时,只要用心倾听他想说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五、赞赏美德,肯定善行
当你关怀临终病人时,要强调他曾做过的好事,使他觉得生命是欢乐的、有意义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与善举,而非失败与恶行。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或多或少值得赞赏的地方,尽量挖掘他的长处,如实的赞叹他,使他发挥生命的潜力,肯定自我。
信愿曾经南下高雄长庚医院,关怀一位二十几岁就罹患胃癌的女众,她是位虔诚的佛弟子。当我进到病房探望她时,只见她身上插了许多导管,气息微弱,不能言语。我为了强调她的善行,拿起一张她以前出资善款印经的收据,告诉她:“李居士,你是位难得的念佛人,如世尊在《观经》所说的人中芬陀利花。虽然你年纪轻轻,即罹患癌症,你也深知自己即将不久人世,难免心中充满无奈,但你此生并不遗憾,因为你得遇净土法门,平时不但认真念佛,而且勇于布施,这张是你多年前赞助印经的收据,你的善心将使很多人有缘得遇佛法,学佛修行,获得解脱。因此,你的生命是非凡的,你的功德是无量的,你的人生是永恒的,师父真心赞叹你,阿弥陀佛一定救度你。”我话一结束,只见她两眼盯著收据直视,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一句良言的劝勉,往往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对生命燃起无限的希望;一番嘉言的开导,往往使一个害怕死亡的人,对生死充满超脱的勇气。劝勉与开导,无非是帮助临终者,认清死亡乃人生之必然性。唯有了解生命的因果事实,方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也唯有了解生死解脱之道,令人生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六、勿私推荐,秘方食品
经常到医院作临终关怀的人,可以发现西医病房,常有病患瞒著医生,私自服用中药或偏方;或者亲友将自己服用的药物,未经医生允许,信手随意拿给病人服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各异,相同药剂,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见得会有同样的效果,也许会有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偏方,对少数人有效,但对大部分人无效,并非每个病人都适合服用。除非你愿意承担后果,并对病人及家属负责,否则请勿介绍任何药品或偏方给病人。也不可随意推荐营养食品、健康食品与生机食品,病人之病况,也许有某种饮食的禁忌,或营养师的专业调理。在不了解病情及疗法的情况下,随意推荐病人服用,可能愈帮愈忙,甚至贻误病人,造成遗憾。
除非经医生许可,否则也不宜介绍民俗治疗师为病人治疗,更不可亲自为病人刮痧、拔罐、推拿、针灸、指压、放血、脚底按摩,又不可推荐任何医疗或复健器材给病人。总之,只作关怀工作,不能妄自参与任何医疗行为,或让病人及家属误会趁机招揽生意。
七、勿为人师,擅自教授
不可以自我的观点告诉病人要如何做:“你应该要急救,你应该要针灸,你应该要兼吃中药,你应该要化疗,你应该要复健,你应该要转院,你应该要去看某某医生……。”应以病人的立场关怀他,了解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与做法,例如:“你打算临终急救吗?你认为针灸对你可行吗?你想过作民俗疗法吗?你觉得兼吃中药对你有帮助吗?你是否考虑作复健?你想不想到户外走一走?要不要我把病床头部调高?有没有想过对孩子交代什么事?对于疗程你有什么看法?院方的照顾你满意吗?伙食吃得惯吗?……。”
我们都不是病人,很难体会病人身体、心理、灵性的痛楚,即使我们是病人,也与他不同疾病,具不同的痛苦。所以切勿以教导者自居,我们都只是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疾病死亡,如何认知生命意义;病人才是我们的老师,他活生生的教导我们,人世就是无常,生命充满苦难。病人如果有医疗、家庭、灵性等问题,可以鼓励他与医师、社工师及宗教师等专业人员商讨沟通,我们不具专业技能,不可越俎代庖。
八、劝勉家属,常伴病患
临终病人的情绪,很容易起伏不定,尤其当身体遭受疼痛侵袭时,或家属无人探望时,所以鼓励他的家属悉心照料、陪伴左右是很重要的。有时家属静静的陪伴在身旁,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临终病人必须要能承受沉重、悲伤、紧绷的气氛,这个角色由病人家属担任最适合。不论卧床或散步,不管交谈或静默,陪伴在他身边,会带给他内心的安定感,不能只是花钱请“看护”照顾病人,家属反而像是访客,如此就缺少亲情与家庭温暖。临终病人最需要的是亲人的爱,亲情的滋润是一股无形安定力量,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从许多实例可以发现,临终病人往往因为某位子女远在国外,不能即时返回探望,因此牵肠挂肚,茍延残喘,或死不瞑目;等到亲人探视后,才安然地辞世。
把亲人带回家,陪他走过死亡关卡,胜过交给陌生人照顾;在病床前陪他到断气,胜过在病房外等他离世。陪伴著他,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亲人都会在他身旁;并且说出该说的话,完成未了的心愿;与他同在,紧握他的双手,直到那道生死关口。
九、真诚关怀,适时幽默
真诚的关怀就是不断地对病人表达明确、积极、温馨的照料,例如:协助量血压、做胃镜、打点滴、照X光;帮忙洗头擦背、沐浴换衣、入厕净手、用餐睡觉;陪伴冥想、祷告、忏悔、静坐、读经、念佛、持咒等,持续到他的生命最后时刻,甚至死后,使他得到永恒的生命。生命的光辉,就是帮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圆满落幕与归宿。诚挚的关怀容易让人接受与认同,尤其临终关怀,更能让人感到必需和受用。
临终病人常因身心交煎,而感到拘谨和不安,因此,探视时应尽量保持轻松自然,过于严肃,容易引发他的紧张。交谈时语气宜平和、神情宜悦色,距离宜接近,不要让他觉得你在嫌他。关怀是需要取得信任的,让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诚意。客套的话语,容易令他察觉你的应付心态。适时的幽默,能带来欢乐气氛,解除他的心防。幽默具有惊人的力量,可以缓和紧张拘束;幽默可以协助病人建立自尊,尤其病人沮丧、懊恼时,以轻松式的口吻鼓励最有效果。
十、善巧应用,肢体语言
病重垂危的人,总是会期待被人关怀,只要握著他的手,轻拍他的肩,轻轻替他按摩,整理衣裤,甚至倒茶递水,扶持如厕,翻身摆位,互相拥抱,就可以带给他无比的安慰和舒适。点头示意,眼神关爱,略带微笑,也可以令他感到被肯定、被接纳。善用肢体语言,真情表达你对他的爱心。但对方如果是异性,必需分寸拿捏得宜,避免表错情,徒增困扰,尤其年纪相近者。
但也不要让病人养成依赖性,病人即使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也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废人。应该让他尽量持续日常生活,以发挥生命功能,创造生命意义。当然如果他真的自己无法行动,或者主动要求帮忙,就要适时协助,不要过度勉强他。
十一、委婉措辞,避用死字
“死亡”是存活的对照词,中国人向来避谈忌用,因为它象征著恐惧与黑暗,意味著生命的终止。因此,关怀临终病人时,措辞必须委婉,尽量少用“死亡”一语表达,以免太过直接,令对方不悦,产生反感,进而拒绝你的关心。不同信仰的人,应用不同的说词,使其感受亲切易懂,以下可供参考:
一般人:可用“过世”、“辞世”、“去世”、“长眠”、“回老家”、“身故”、“作古”、“大限到了”、“时日无多”、“离开人世”、“在黄泉下”、“永远安息”、“日薄西山”、“归于尘土”、“时候到了”等说词。
佛教徒:可用“往生”、“涅槃”、“圆寂”、“离苦”、“舍报”、“西归”、“超凡入圣”、“登上彼岸”、“功圆果满”、“上生佛国”等说词。
神道教徒:可用“登天”、“仙逝”、“仙游”、“出窍”、“驾返瑶池”等说词。
基督教徒:可用“蒙主眷顾”、“见造物主”、“在天父的臂弯”、“在天堂的岸边”、“天使将他带走”、“蒙主宠召”等说词。
熟知以上的关怀要领技巧后,临床面对病患,善加活用,必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