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道家的处世智慧:做人如水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葛荣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十分称赞“上善若水”的人格,指出“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际关系基础。

处世水之道

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

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这叫做“方圆之道。”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在执法时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据《汉书.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如何法办呢?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在执行死刑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种为其“留后”的方法。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编辑注评】

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世俗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善良、圆通的人生境界。在做人上,既不咄础逼人,也不盛气凌人;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这才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的真正人生大智慧。

说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若不懂得水的入乡随俗,以圆随方的道理,人必然寸步难行。武汉人在人际交往中爱说“讲究”与“将就”之类的话。其实“讲究”就是约束自己,“将就”就是宽恕别人,就是以圆随方。

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内圆外方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有脸上挂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人生一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无论前进,还是后退,便都能处之泰然。而水的“随势而变”并非是无原则地随和变,而是不管怎么样随方,总是保持自己的圆润之身。

交友水之道

人生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

在交友之道上,道家主张淡雅、清淡、淡泊。据《庄子·山木》记载:孔子被人“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在异国他乡遭到冷遇之际,”亲交(亲戚旧交)益疏,徒友(学生、朋友)益散。于是,孔子向一位隐者请教:这是为什么呢?隐者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天性)属者,迫穷祸患相收(收留)也。……且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用财富去交朋友,财富没了,交情就没了;用美色去交朋友,美色衰退了,爱也就尽了。

君子之交是超越世俗物质诱惑的心灵之交,是如水般的清淡自然,通达包容,相敬如宾。君子之交,既非交钱财、交美色,亦非交权势,而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如管(仲)鲍(叔牙)之交,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等。唐代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寒窑之中,饥寒交迫,唯有王茂生夫妇接济他。薛仁贵随唐太宗征东,因战功被封为“平辽王”。顿时,身价百倍,送重礼祝贺者络绎不绝。而他只收下王茂生夫妇送来的“美酒两坛”。打开一看,不是美酒而是清水。薛仁贵认为送清水是王茂生夫妇的一番美意。从此,薛仁贵与王茂生夫妇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开来。

鞔?湛T凇都ξ嘏技恰分校?讶松?笥逊治?睦啵骸暗酪逑囗疲???喙妫?酚岩玻换杭笨晒玻?郎?赏校?苡岩玻桓恃匀玮拢?蜗氛髦穑?怯岩玻焕?蛳嗳粒?荚蛳嗲悖?粲岩病!彼湛H衔??Φ苯峤坏囊嬗咽窃诘酪搴脱б瞪匣ハ囗祈拢?匀钡恪⒋砦笾毖怨嫒暗摹拔酚选保灰孕南嘟弧⑸?烙牍驳摹懊苡选薄2挥?峤坏呐笥咽悄侵只ハ啻蹬酢⒅唤渤院韧胬值摹瓣怯选保灰岳?∪恕⑴笥延龅嚼?鸦虿恍沂狈堑?簧焓窒嘀?炊?渚?率?摹霸粲选薄T谙执?谐【?么蟪毕拢?镉?⑷ㄓ?⒚??⑸??⒗??⑺接???扰蛘停?说男奶??雀≡辏?颐怯Φ苯弧拔酚选薄ⅰ懊苡选保?芙弧瓣怯选薄ⅰ霸粲选薄?

【编辑注评】

南北朝的颜之推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交友不可不慎,择友须分类别。所以交友如水,平淡、清白、坦荡、一目了然,才长久、稳定、安全。真朋友为道义而来,假朋友为私利而来。真朋友是一笔财富,假朋友是一个陷阱。所以在交友上,有光明大道,也有荆棘陷阱,只有抱着“交友如水”的原则,才能让朋友成为财富。

行善水之道

不是什么善举都对人有好处

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善于滋润天地万物,普遍地施利于天地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一种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它虽不索取,但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回报。由于水以善行恩惠于广袤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造就了天地万物共生的优美自然环境,使天空能够及时地降雨汇聚到河流、湖泊之中,从而弥补了因空气蒸发和土地渗透而流失的水分,才能保障江河之水不会变成沙漠和戈壁上的“内陆河”,乃至干涸、枯竭。利他即是利己,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

清代画家、书法家郑板桥也深谙“为人处即为己处”的人生道理。郑板桥老家附近郝家庄有块风水宝地,其父在世时曾想购买,但因有座孤坟必须刨去,郑父认为挖掉别人的坟墓来埋自己不好,就没有买下来。而郑板桥则认为这块风水宝地价钱合理,自己不买,别人也会买走,孤坟更加不保,那还不如自己买下。那么,怎么处理孤坟呢?郑板桥说:不动它,死后还多个伴呢!给它刻块碑,让后世子孙一起烧香敬拜。至于担忧孤坟会给家里带来不幸,郑板桥认为那是迷信,况且,我们以忠厚之义对待孤坟,是在积累功德,恶风水也会变为善地。

【编辑注评】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比喻很贴切地表达了老子推崇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他强调了水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滋润世间万物,是生命存在之本;二是水集聚于低谷深壑,安心处于低微势弱之境,不与山争高峻,不与天争辽阔,不与海争深远,不与地争广博。

所谓最好的善举要像水一样,可见善良是有差别的: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下善若石。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低调不居功。

中善应该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的,就是有福同享,博爱众生,助人为乐,就像有火大家一起取暖,火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也是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是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富贵之时让别人也借点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条件时帮帮别人,没条件时就照顾好自己。与上善的不同在于,中善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行有余力时才考虑利人。说中善若火,是指其显而易见并且高调而危险。比如,有的人在大街上,布施米面,周济穷人,招来阵阵赞扬,被称为“大善人”。但是,这样的善往往容易被伪善钻了空子。伪善之人是为了赢得声名,甚至是为自己做的恶事做掩饰。那么这种善有时就能助人浑水摸鱼,有时也可能把行善者拖入泥沼。就像火,救人,也害人。

而最下等的善,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助人的资本,不助人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不有意给别人带去麻烦和不利也就算是“善”了。下善虽不助人,但不害人。说下善若石,是指其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把本质的善变为表面的不善。比如东郭先生。明明知道那是一匹狼,却滥发善心。下善就是把善行给了最不该接受善意馈赠的人。就像石,挡住了他人路,也挡住了自己的路。可见,不是什么善举都是有好处的。行如水般的上善,才是大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