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西四沙龙:中西会通视角下的象思维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隆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著名学者,当代中国象思维研究创始人,中西思想文化比较哲学家王树人教授

2009年12月26日上午,由贤清法师主持,北大耕读社、北中医明德社等大学生社团参与的“西四沙龙”迎来了著名学者——当代中国象思维研究创始人,中西思想文化比较哲学家王树人教授。在马仙蕊居士的尽心奔走下,已经隐居的王教授再次“出山”,为大家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此次演讲主题为“中西会通视角下的象思维”,以王教授的生命体验串连,从中西比较的宽广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回归大唐传统

王树人教授学贯中西,长期从事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他对于易老庄禅领悟深刻,通晓诗骚书画之道,提出了“象思维”概念及其理论。他指出“象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马仙蕊居士在接到“西四沙龙”的演讲邀请之后,立即想到了恩师王树人教授。王教授虽已隐居在凤凰岭下稻香湖畔,鲜与外界来往,但是听闻本次沙龙是与出家法师和在读大学生交流,非常高兴,欣然应约。贤清法师、贤世法师和贤佳法师与满怀踊跃之情的学子一起,用鲜花夹道欢迎王教授的到来。

演讲正式开始之前,王教授与贤清法师做了简短的交流。王教授在交流中赞叹这次沙龙是恢复历史传统的做法,他说在唐朝兴盛时期,出家法师与学者都是朋友,彼此之间的切磋很多。他说,宗教、艺术、哲学都是世界观的学问,黑格尔说过三者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世界观。他还说,在德国,基督教、天主教的神父都通晓多种学科,不限于神学,他们不少人,既是宗教人士,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

王教授说自己在学生时代曾经认为宗教是迷信和鸦片,但是20世纪80年代到德国作学术访问,所见所闻让他认识到宗教跟哲学、艺术是相通的,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全面知晓西方哲学文化底蕴。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宗教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转变。当时,德国一所职业大学请他写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讲义,王教授觉得这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德国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就应允下来。这也促成了他学术生涯一次大转变,从单独研究西方哲学进入中西比较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回国后,他与夫人一起写了第一部象思维视角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专著《传统智慧再发现》,也是当时的畅销书之一。

王树人教授本次演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当下的“国学热”;第二部分:在思想、学理上如何正确理解“原创”;第三部分:在同西方的概念思维比较下,如何看待象思维;第四部分:中西会通问题。

“国学热”非真热

王教授在第一部分指出,目前所谓的“国学热”还不能说是真“热”,各种国学院、孔子学院层出不穷,但这还是浅层次的。

中国对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两极的片面认识: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其中,西方中心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是农业社会产物,跟现代接不上茬。中国的创新必须采取“拿来主义”。有的人妄言说振兴传统文化的人是白痴,解决现代问题只能靠西方思想。甚至认为,传统文化顶多是一个“瓷花瓶”,只不过是看起来好看而已。这种思想目前在中国还相当强势,比如说中医这样国宝级的传统文化,竟然被一些人列为伪科学,以致呼吁取消中医。另一极端——东方中心论,则是把西方文化消极面夸大为全部,说西方思想文化已经不行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世界主流思想。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学者及其著作在世界学术界中的地位还很低微。这两个极端,都流于片面,不能正确解决中国文化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国学要真正热起来,很需要有一个发现和评价人才的合理体制。发现人才,给真正人才比较好的条件。要重视天才的个人,创造不在人多。《史记》是司马迁一人所著,《资治通鉴》亦为司马光一人所作。可见,推动创新,根本在于发现真正人才,而且这种人才,不限于学术界,也要在民间发掘。

原创是什么?

第二部分谈到原创时,王教授指出不是任何创造发明就是原创。从学理来说,“原”是原本,还是原初最早的意思。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全世界文明都同时诞生了。古希腊思想文化,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思想文化,中国的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等思想文化,都差不多在此时诞生。这些思想文化都是世界相关诸民族成熟形态的文明,它们所创造的基本思想文化思路和大框架,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突破。原创,而所谓原创,乃是指这些思想文化。在西方,古希腊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形式逻辑、分析的传统,导引出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到今天也没有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泯灭。原创是最原始、根本的思想模式,现在的许多创新,只是从原创源头中流出的浪花。

原创的重要性,亦可从朱熹的一首诗获得理解:“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方塘没有源头活水,就不能一镜开了。现在都说自主研发,但是怎样才能够自主?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没有民族文化的本位,就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一生获过两次大奖。他说自己第一次得奖是在法国老师基础上有所突破,不能说是原创。而后来这次得奖,则是他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工厂,在那里阅读了以往曾未注意的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受到很大启发,结果创造了在世界上被称为“吴公式”的数学发明,他把这次得奖的发明看作是他自己真正的原创。可知,不回到自己民族文化的源头,不汲取这个源头活水,就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原创发明。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上世纪60年代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对西方文化的危机感到深深忧虑,他预言这种危机从西方会蔓延到全球。他死后,全球一体化进程,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西方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全球化会把世界上多样化的东西碾得粉碎。对于这种危机,海德格尔曾自问是不是应该用东方的佛、道思想来解决?但他马上自答:说不行。他认为西方出现的问题还要回到西方的传统根源上寻求解决。同样,中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只能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寻求解决。可见, “回归”传统思想文化源头,何等重要。事实证明,离开源头的所谓创新只是重复或平面扩展,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提升。

中西视角下的象思维

王教授在第三部分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讲象思维。西方文化的最高理念,岂根本性质乃是实体性。亚里斯多德哲学提出追求第一实体(神),可知,基督教关于神的观念雏形在这里已经出现。第一实体(神)划分出此岸与彼岸世界,这就形成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大理论框架:主客二元。这种框架,在进行具体思维时就表现为“对象性”特点。此外,还表现为“现成性”特点。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核心理念就是: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中国哲学的最高理念则恰恰相反,易经“一阴一阳“之道,老庄“道法自然”之道,儒家“尚仁”、“尽性”之道,禅宗“识心见性”之道,都属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最高理念。可知,中国思想文化最高理念,可总括为“道”。“道”的特点,与西方最高理念不同,乃是非实体性。非实体性就是主客一体,物我两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动态整体观。因为是非实体性,所以也表现为非对象性。比方说在禅宗公案中,弟子问“佛祖西来意”,祖师可能一棒子打来,或遭遇所答非所问。如果祖师一回答,就离开了非实体性,进入西方“S是P”主客二元思路。因为道是生生不息,所以也表现非现成性。因此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

因为理论大框架不同,所以中西的具体思维方式也不同:西方的概念思维是以“概念”为核心,中国的象思维是以“象”为核心。概念思维是对对象做规定、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现成性就是说实体是静态的、有限的。思维就是诉诸理性,具体表现为,在逻辑推演和论证中解决具体问题。这也就是科学主义。象思维不可能像西方思维方式那么严密。西方思维是理性的逻辑的,,而象思维是悟性的、诗意的。中国很多原典都是诗意的,《老子》、《庄子》甚至《尚书》描述的世界都具有诗意。如果说理性是把握静态的有限的东西,那么悟性就是把握动态整体的东西。实体性只是局部的把握,而中国象思维是把握整体,就如周易中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实体和逻辑可以达到精确性、严密性,但也可能僵化了思想。而诗意则是动态、活生生的,是象的流动和转化。就像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流动的象,是情境的动态整体。诗意是人类最原创的动力,海德格尔就提出诗比语言更本源,产生在语言之前。在史前时期,人类已经有丰富想象、激情和没有任何拘束的联想力,如人类那时产生的神话创造,就是靠“丰富的想象”。几千年前的岩洞壁画上的人和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那是一种在写实之外还包括激情澎湃的想象之表现,也就是诗意。而史前时代就已经有了带有巫术性的舞蹈和音乐,更是诗意盎然。从个体来看,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表情已经很丰富,那就是诗意,他们的脑子里面已经有许多象。

象思维比概念思维产生的早,是最本源的思维。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象思维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象思维是最本源的。中国象思维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象征、比类、比兴、隐喻等,这与中国的语言文字也是密切相关的。汉字在近代遭受了不少苦难。首先是西方思潮引进以后,当时人们认为,中国打败仗是因为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又是因为文字落后,五四开始提出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乃是其余波。如果中国真是取消了汉字,中国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持西方中心论的人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而中国图形文字是落后的。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汉字在智慧层面上,比西方文字多了一维。过去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西方文字是左脑优势,汉字是右脑优势。但是,现在最新认知实验指出,汉字是左右脑均势,从而对左右脑开发都没有问题。汉字既有符号化的功能,又有以象形为根基的特殊功能。大篆、小篆是图像化的,从隶书就开始符号化了,但是象形根基始终保留其中,汉字托起了象思维,而象思维托起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使得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各有所长,各领风骚。

王教授指出,象是多层次的,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老子说“大象无形”就是形而上的。如果仅仅将象视为“image(图像)”,就不能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国文化的原典是从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完全用西方的逻辑方式研读,就不可能真正走进中国原典,甚至可能对原典做出不应有的背离或切割。象思维引导出的思路,不是规律性的,不是所指,而是可指,指向是无限的。周易能够有这么长远的魅力,中西方都在研究,就是因为其中的象思维提供了一种无限的可指性,通俗地说,就是无限的启发性。我们不仅需要西方思想文化的优秀东西,更需要回归到中国象思维,回到原典,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振兴和复兴中国文化。

贤清法师向王树人教授和马仙蕊居士赠送礼品

会通以超圣

谈到中西文化会通,王教授一言以概之:我不不赞成西方中心论,也赞成东方中心论,。我认为中西文化有很大互补性,西方的大科学家、思想家一直从中国儒、道、禅中吸收营养,他们当下前沿的混沌学、系统学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借鉴,后现代思潮也对中国文化有所借鉴,并借以批判、解决他们思想文化的问题。为此,我非常赞赏明代大思想家科学家徐光启提出的 “会通以超圣”。

在演讲过程中,王教授一再强调讨论很重要,留出了很多讨论的时间,法师和学子们也争相提问,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时仿佛回到了古代书院的美好时光。演讲结束的时候,贤清法师总结道:王教授的这次演讲改变了我们的原有观念,象思维不仅仅是中国特有,而是世界共有,王教授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演讲,不是给我们很多鱼,而是给我们很大一张网,让我们深受启迪。

王树人教授简介:

王树人教授首次提出了“象思维”的概念( Xiang Thinking ),是当代中国象思维研究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师从杨一之先生与贺麟先生。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波鸿大学、波恩大学作访问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最近还以国际友人卓越贡献研究者(Distinguished scholars)的身份在韩国中央研究院之“全球文明与和平讲坛”讲演 ,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贡献。

在中西比较研究中的主要代表作有:《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传统智慧再发现》、 《感悟庄子——“象思维”视野下的庄子》(合著)、《思辨哲学新探——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等;近期重要论文:《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庄子、海德格尔与“象思维”》 、《“上帝死了”道还在!》、《“象思维”视野下的“易道”》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