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从腊八施粥找回民间慈善传统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新浪网   作者:郭之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腊八“施粥”于当下的意义,更多是对古老慈善传统的一种展示。就此而言,“腊八粥”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早已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不过近年来的“腊八”给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有寒冷的天气,更有渐渐复苏升温的节日气氛。回望近年来的腊八节,许多城市开始恢复“施粥”的传统,而且场面往往一年更比一年火爆,衣着光鲜的时尚男女于寒风中排长队,等着领取一碗腊八粥的热切景象,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

  这种现象颇值一思。对此有人认为:“非灾非荒,不饥不寒,施粥已不复是从前的赈济之意,而成了城市众生的聚首之缘。”然以笔者之见,即便施粥的实际赈济作用确已几近消失,而其内蕴的意义却并非“众生聚首之缘”那样简单。人们之所以不惜冒着寒风费时耗力地跑出去领碗粥,其中有许多当是为了体味人与人互相关怀的气氛,恢复那些曾经的体恤或被体恤的记忆,在腊八粥的香气中追念一种久远的传统———也即与“施粥”行为无从分割的慈善传统。

  可以说,腊八“施粥”于当下的意义,更多是对古老慈善传统的一种展示。就此而言,“腊八粥”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早已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进而,如何借助“腊八粥文化”的全面复苏使慈善文化得到更多滋养,是当下一个有价值的话题。通过全面恢复和发扬“腊八粥文化”,使慈善文化得到更健康地发展和更广泛地传播,当属既具现实操作性、又具未来发展潜力的方式。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腊八粥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令”特点。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腊八正值天寒地冻的时节,对于穷人来说此际分外难熬。衣食的必需加上年节的压力,使得每年一到这时候,世态人心的碰撞就分外激烈起来。固然使一些家庭可以尽享喜悦,而另外一些家庭则可能“过年如过关”。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惟此时为甚。

  诸多统计数字表明,腊月往往是一个各类案件多发的月份。正是因为腊月所自然形成的这种特殊社会心理背景,自古以来,人们特别注重在腊月的行善施德,通过施予救济帮助贫穷者度过严冬,顺利熬过“年关”——“腊八施粥”的普遍传统也正是这样形成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够大力发扬光大“腊八粥文化”,借助这一时机进行更多的慈善活动,给予贫困者更多的救济,既是对贫困者的雪中送炭,又很容易将这种关爱气氛带至春节乃至元宵节,从而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年节。

  其次,大力发扬“腊八粥文化”,为腊八节贴上明确的慈善标签,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节日,也可有效调整和平衡中国的节日文化。回想一下,从年初到年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真正以慈善为其文化内核的节日并不存在———即便腊八节本身,初始也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逐疫去病强身的节日。就此,将腊八节打造成慈善节日,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慈善文化的强力助推,实可谓“双赢”之策。

  因此,让我们珍视“腊八施粥”蕴含的慈善文化因子,尽快让“腊八粥文化”成为同时具有节日文化和慈善文化双重意义的文化标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