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处世智慧:学艺需凝神专注 谋利要有心防备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桂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达生》载: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音沟楼)者承蜩(音条),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音资朱);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音决)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本期这段典故说的是,凝神专心,集中注意力,是做好事情的关键。

但是,道家也提示,有的时候,人在被利益吸引的时候,容易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过分集中注意,而忽视了安全,那就坏大事了。

所以“学艺需凝神,贪利勿忘身”,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凝神可以超越自己创造奇迹

【典故图文今译】

《痀偻承蜩》这个典故的大意是:孔子到楚国,从森林中经过。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在粘蝉,就像随手拾取一样,非常容易。孔子就问他:“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什么道理呢?”他说:“这是有道理的。我花五六个月的时间练习,能够在竿上叠两个丸子而不掉下来,那么,粘蝉失败就很少了。叠三丸也不掉,那么失败只有十分之一。叠五丸还不掉,那么,粘蝉就像捡拾东西一样。我站在那里,身体就像木桩一样静止;我举着手臂,就像枯树枝那样不动。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那么多,我就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也不侧脸,不因为任何事物,转移对蝉翼的注意力,做什么会不成功呢!”孔子听了很感慨,对弟子们说:“意志不分,精神集中,这位驼背老人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编辑注评】

这里讲的是具体的小事情:粘蝉。一个残疾的老人,集中精力,还可以做成一件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这说明,一般健康的人,只要集中精力,可以做好许多想做的事情。这道出了重大的理论问题:如何超越?许多人经常讲超越,实际上他们只是感到好玩,讲讲而已,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体会。有些人以为不想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就可以超越。超越太容易,就不值钱了。


过分专注于利益易忽视安全使自己置身险境

上面讲到凝神专心,集中注意力,是做好事情的关键。但是,有的时候,在被利益吸引的时候,容易利令智昏。过分集中注意于利益,而忽视了安全,却是危险的。《庄子·山木》记载:一只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在树叶下凉快,很舒服,忘了自身的安全。这时螳螂正举着双臂,要捕捉蝉。螳螂捕蝉,“见得而忘其形”,即将得到蝉,螳螂忘了自己的安全。异鹊利用这个机会想捕捉螳螂。“见利而忘其真”,它也忘了自己本性,翼大可飞而不飞,眼大应见而不见。庄周拿着弹弓向异鹊瞄准。这时,庄周忽然悟到,自己是否也有危险。他赶紧扔掉弹弓,掉头就跑。管栗园的虞人追出来,以为庄周是偷栗子的人,一边追一边骂。这里说的蝉、螳螂、异鹊,都全神贯注于逐利,而忘了自身的安全。

【编辑注评】

见利思义,知利知害。这是辩证法。那些落马的官员,贪污受贿的时候,见利忘义,拿了很多钱,还没花,就进了监狱,在铁窗中度过后半生。有的过去还积极肯干,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结果一旦犯案,一笔勾销。一时糊涂,玷污了一生清白。这都是不合算的,开始就注定是赔本生意。

做小事需要凝神做大事更要凝神

这里有一个“凝神”。凝,是凝固、凝结的意思。前几期我们在讲一个人迂腐的时候,举过一个反面的例子:《淮南子·汜论篇》有“凝信”的说法,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妇女约好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长时间,妇女没来,河水上涨,尾生被水淹死。妇女既然没来,完全可以回家,或者水涨后,走到桥上等。他一点也不会变通,只是在桥下等,直至淹死,也不改变等候的地点。《淮南子》的作者批评这种僵化的“信”,称之为“凝信”。凝神,意思就是凝固的高度集中的精神。或作“拟神”,似不妥。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不能集中精力去做。兴趣广泛,诱惑甚多,静不下心来,东张西望,朝三暮四,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都得不到。到头来,一事无成。做一件小事,需要凝神,做大事,更要凝神。

孟子当年以下棋作比喻,讲的也是要专心致志,才能学习好下棋。专心的程度不同,提高水平的程度也会不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同一位老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水平有明显的不同,很大程度是学生的专心程度不同。这个专心不是一时的,这一节课,可能都一样专心,效果不一样,为什么?过去长期的专心听课,积累下来,形成的基础,有高低差别,对后来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是否经常仔细观察事物,是否多看报刊杂志和其他书籍,是否用心思考过各种问题,是否认真参加过社会实践,是否有水平相当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些也都是影响个人素质、理论水平的因素。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包括看书,是否专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专心不是一种偶然性行为,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经过精心培养,长期坚持,逐渐形成的。这种专心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性格,这种性格会影响自己的命运。一些青年学生,智商未必太高,高考时也没有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由于受到专心的培养,有了专心的习惯,专心的性格,凡是到手的事情,不论大小事,都认真做到最好,首先让自己最满意。这种习惯和性格就可能使他在任何环境下走向成功,当官就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经商就能通达四海、生意兴隆;做学问,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就会厚积薄发、桃李满天下。他们身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另一些青年,智商颇高,开始比较专心,成绩优秀,考上名校,后来诱惑比较多,就开始分心了,既想升官,又想发财,还想当明星,出大名。结果可能不如人愿,甚至一事无成。这类教训是很多的,过去科举考中状元的人,多因后来不能再专心了,变得庸庸碌碌,最终平平淡淡走完一生。鉴于这类教训,当今的青年人,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想包打天下,大包大揽,欲望也不要太高,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专心把它做好。陈省身有一句话值得记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这样人生就有了价值,就有了意义。做的事大,意义深远,自然更好。

【编辑注评】

凡事都要从具体事情做起,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庖丁解牛,也是在解牛的实践中体会道的意义,获得快乐美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六亲不认,只认钱的人,自然谈不上超越;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想混日子的人,当然也超越不了什么;整天埋头苦干,养家糊口的人也超越不了。残疾老人,凝神专心做了一件小事:粘蝉,感动了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这算不算超越呢?有志青年要从面前的事情做起,才能通向伟大的事业和光辉的未来。

确定一件事能否做先看利与害的比例

做一件事,要两面看,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害的一面。利害相比,利大于害,就是可以做的事,如果害大于利,那就不能做。有的地方建一个有污染的工厂,目前赚到一些钱,污染了环境,许多群众得了病,是得不偿失。有的地方很贫困,要花大钱修高速路,当时付出很大,后来经济发展了,高速路起了重要作用。把人民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什么事情就有正确的出发点。

对于个人养生来说,也经常要注意利害的问题。有的人曾经患某种病,常服某种药。“是药三分毒”,中药如此,西药就更加严重了。其结果,多年后却因为服药过长而患了别的病。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每天都吃很多维生素,当时医学界都认为这是不好的,不科学。但是,他坚持吃,活到93岁。钱学森也是坚持吃维生素,活到98岁。而那些反对吃维生素的人多数不到90岁就离开人世。这能证明什么?多数人的看法未必正确!即使是科学界!现在科学界仍然有很多“定论”、“共识”,未必是真理!有些书写着一天要喝多少水,吃多少热量的食品,如此这般,经不起推敲。随便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反驳它。“钱学森之问”是在2004年,召集服务人员说的,然后放在保险柜里保存着,死以后才公开。为什么?社会保守思潮就是不包容这样的不同意见!

股骨头坏死,在西医那里只有一种办法,换骨头,换一根六万元,保质20年。国内有一小医院,用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不用动手术,已经治好很多人,花钱自然少得多。足见西医讲的“科学”道理,未必都是正确的。中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不符合西医的道理,未必就不对。西医治不了的病,可能在中医那里治好了。这些都足见,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在客观实践中有着正确指导意义的。

【编辑注评】

我们之前讲儒家的义利之辩的时候,就讲过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合义的可以取,不合义的,就不要接受。这便是我们权衡利害的标准。孟子主张不随便拿人家的任何东西,也不随便给别人任何东西。在一切经济来往中,都坚持义的原则。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如果见利忘义,经不起利的考验,就会陷于不义,被动,失节,悔之不及。为了一点小利,污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

孔子的孙子子思住在卫国,穿的是破袍子,二十天才吃九顿饭。贵族田子方听说后,就派人把珍贵的白狐皮裘送给他,怕他不肯接受,特别交待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就忘了,我送给别人的东西就算扔掉了。”子思不收,田子方又说:“我有你没有,我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收呢?”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东西抛弃在沟里。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自己当作臭水沟,所以不敢收。”给人东西也要讲义,不能随便给。随便送礼,特别是送大礼、贵礼,也是不义的表现。贫穷的子思不肯把自己当作臭水沟。现在有一些人当着高官,拿着厚禄,却不自爱,还把自己当作臭水沟,前“腐”后继,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深思。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