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缺乏“敬畏”让三聚氰胺复活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叶匡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近日新闻再曝,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并未完全销毁,被少数不法厂商掺入奶制品后上市销售。食品安全是个老问题了,屡查屡犯,政府监管、法制建设这样的话题,人们已谈得太多,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改观。

细究起来,这和当下民众价值观的缺失不无关联。我并不是说人们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指很多人并没有一个多维度的价值体系,对诸如人与信仰、道德、历史、自然、他人、社会等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这使得他们容易将价值简单化、绝对化,衡量价值的标准往往只有财富或权力,这是社会中功利主义盛行、造假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家的文化与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宗教。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共和国前30年,社会价值观完全由政府接手管理,原本来自文化传统和乡土宗教的价值体系溃散了。1980年后,“革命的总发条已经松了”,但民众却并未恢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权力和财富成了一切“真理的中心”。早有学者说过:“没有共同拥有的和普遍树立起来的道德价值和责任,也就没有法律和民主政治,甚至市场经济也不能恰当地运转。”

在价值认知中,敬畏是一个重要基础,这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在宗教国家,敬畏不仅是首要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命意识,所以《圣经》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

我们的儒家也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畏天命”是核心理念。正是这种敬畏天命的观念,使儒家有了比较浓厚的宗教情怀。而人性与人道的最高原则和理想,与天命又是合而为一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尽人道便是尽天道,知人便能知天。

在儒家观中,人对天命的敬畏是培养人格的开始,因为“敬”会有所为,“畏”又会有所不为。敬畏不仅能为我们寻找到精神依托,还能赋予人们超越自己的力量。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认为自己接受了天的使命,正是这种神圣的天命情怀使他遭遇再大的逆境,也是安详而平和的,也不会因此而丧原则。

敬畏虽不是人的全部美德,却是很多美德的基础。不知敬畏的人,也较难理解正义和诚实。有了敬畏之心,一个人便会在行事时,感到上天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看着自己。儒家认为,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有了这种敬畏心,并非因担心受到惩罚才不去做恶,而是会从中体会到自己人性与天地相通后所有的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的感受,自然使你不愿亵渎自己的生命意识,这成为人们塑造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力量。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长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会让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这个说法,与孔子相似,不过更形象一些。可以说,如何培养民众有敬畏之心的文化心理,如何建构一种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已成为当代文化最为重要的任务。

作者为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