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承负观之我见
所谓“承负”,是道教教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即一人作恶殃及子孙,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孙的主张,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宗先人有过失,由子孙承受其责任。《太平经》卷三十九载: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无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治,比连不乎,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太平经》中这段文字,将道教固有伦理中“承负说”思想阐述得十分深刻,道教承负观却把来世报应的承担者,说是为现世善恶行为主体的子孙,即主张以作恶殃子孙的承负说。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由世界观决定的。道教的人生观是由道教的世界观决定的,道教认为,任何事物的起因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作恶,来世或子孙要承担。它的主体善恶行为对子孙负责。承负,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也是道法建立的根本。整个道法的理论体系,都以承负为基础。世界上的其它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承负。道教认为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和奋斗,还是可以改变的,即是道教所言“我命在于我,不在于天”。但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种论断是很极端和危险的。道教承负观,它更强调今生,宿命论讲的那种机械因果观,在道教看来都是错误的。
那么,道教是如何阐述宇宙人生承负的原理的呢?
1、要相信有前生,有后世。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段时光。《杂集论》云:“时者谓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生命像铁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他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是短暂,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穷尽地延续。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若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都是善的修养,那么生命和精神会得到升华。反之,心念和行为都是恶的,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2、要相信有善有恶。《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教格言“境由心造”,是说人的行为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立的。同时这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一念化生出来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人们对善恶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因此,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所以,对于不懂道教承负观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对善恶的定义,在道教仪范《太霄琅书十善十恶》中讲得很详细。
3、要相信有业有报。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道经云:“以常清常静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常清常静,故世界常清;心污秽故,世界污浊。”《太平经》解承负诀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及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就是说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会流其后世成承五祖。由于一般人愚痴,认为做恶事无人知道,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他就会若无其事。但道教的承负观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至于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自己承担,有可能是来生的子孙,乃至承负三千岁。
道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道性的立场来看人生,道祖言:“一切万物悉有道性”。“一切万物,都有道祖灵性”。“万事万物莫不是仙,亦皆道气。”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能万得,与仙无异,只因为一念妄念,为妄念贪欲所蒙蔽,才轮入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道性终无损灭,人人皆可得道成仙。道经云:“万物是未悟的仙,仙是已悟的众生。”我们具有道性,未来终当成仙,生命的价值崇高之极。今我们幸得人身,应努力为善,清除妄念贪欲,充分发扬善的本性,达于仙的境界。
第二,要从道行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人的行为所招致。人身、口、意,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妄念、贪欲、恚怒邪思;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绮语、两舌、欺诳。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爱观、承负观;行为上的戒杀、为善;语言上的真诚语、关怀语,和气语。而这些善恶之行,在于人之一念之差,故而祖师告诉我们要净化意念,创造我们美好的人间仙境。
第三,以承负的立场来看人生。承负,以承为前负为后,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其特点是负由承生,事待理成,所应之承,必有所应之负。人生的承负有善恶两面,做善因获乐果,做恶因获苦果,承负通于后世子孙。如现在的境遇美好,固不必踌躇满志;如过去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先人和自身前世行善使现在的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继续行善,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做恶使现在的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承知负,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道教的人生观基于道教的承负观,这种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了解承负观,要我们止恶扬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中最美好的本性。若人人能如此,则世界也就会转化成人间仙境了。
道教的承负观,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与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慧的神仙、圣人之外,我们凡夫很难窥其奥妙。就好像拆开一台电视,里面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专业人员了解它,又有谁能了解它的原理呢.道教的承负关系,犹如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水,又怎么能从中截断来观察说明呢.每个人期盼人生充满远景美满,就要破除心中的种种妄念,建立起清静无欲的完美心理。道祖淳淳告诫我们:“万事万物都具有神仙之悟性,只是人们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能得道。”要人们积极主动自觉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好的收获,人生难得,千万不能玩物丧志,颓废灰心。
世人皆知,一个人不能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有意义。道教的人生目标是修成一个人格完美的人——神仙。道祖说人人皆可成仙成神,这在道教中是一个共识。所以,有道教承负观的人,内心必然对于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具道教承负观者明白,每个人,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优于今日之我,明日之子孙必可优于今日之子孙。故一个人树立道教承负观后,利益众多:
一、可以使人们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道教承负论详尽剖析宇宙人生问题,目的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有悲观和乐观两种。悲观的人认为人生短暂,精神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乐观者认为快乐过日子,但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可他们也无法知道真正的人生。而道教的人生观,它既不属悲观,也不属乐观,我们就用儒家的“中庸”来称它,又称为“中观”。
什么叫“中观”:既不哭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噩地虚度生命。它能用凡人未有的智慧目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恼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实性,把握人生的准确方向。当然有人认为道教是悲观消极的,因为它倡导“无为不争,物我两忘”。其实,道教承负观只是不“讳疾忌病”,根据承负法则直言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世人都知道,人生时常充满着苦恼。世界哪一样是真实永恒的呢?道教的承负观,首先要认识人生是苦恼的人生,然后分析这些苦恼都是自己无知贪欲招来的,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因此,人人都靠自己去克制自己的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要度自度人,利己利人,多为别人服务,行十善道。道教承负观者深信:要想自己和子孙后代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万物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得到幸福快乐。
二、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道教在“否定”人生一切后,使人不会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社会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道教承负观又认为万物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天地是大宇宙,而我是小宇宙,小宇宙生活于大宇宙之中。因此,要牺牲小宇宙(我),完成大宇宙,不能自私自利,要为大宇宙中的万物而奉献自己(有慈爱和同的精神)。
道教反对命运操纵于他人或神之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或后代子孙承担。所以,人人要刻苦耐劳,积功累德,为了明天,为了子孙,必须献出我,献出今天。道教劝人要“少思寡欲”,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道教要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
三、可以净化世人心灵。
每天打开电视、报纸,总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妄、淫、贪”的新闻。在这些犯罪人当中不会有一个真正的道教徒,因为真正的道教徒会严守五戒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仙之首基。承负论告诫众生,要想做“人”,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此次暂且不论下世如何,只看眼前。人不杀生,社会上不会有杀人犯;人不贪,世界上不会有战争;人不偷盗,生活里不会有小偷;人不邪淫,社会上不会有破坏家庭伦理的人;不妄语,社会上不会有诈骗犯。
四、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
1、恬淡自然,常应常静,不生烦恼。
2、在生活当中仿效学习水的善德,对人接物学习水的涵养和和气,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
3、对待人生的各种问题,能依道教的教理得到合理和圆满的答案。
4、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保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笃信承负,培养自己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最终,道教承负论绝不会放弃对自我、对万物、对众生,乃至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宇宙美好的期望,只要坚持“生活道教”思想,人生是幸福的,前途是光明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