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孔子———“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中“就有道而正焉”之一言,当下翻译即“到有道的人那里去求教以匡正自己”,此译法显然不符合儒家“推己及人”的观念。遂作此篇注其新解,并以新说佐证孔子“正己”、“正人”的生命历程。“正己”是他对自身修养和学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孜孜求道,“修身正己”;“正人”是他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勤敏行道,“博施济众”。
一、“三省吾身”,修身立德
孔子(公元前551 年———公元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十五岁以学为志,所学涉猎之广,三十岁所学已颇有成就,而后几十年更是“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博学成名为千古一代的“大成至圣先师”。西汉司马迁曾说过:“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时至今日,司马迁话的分量仍然无可复加。明朝大儒朱熹也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感叹,此句深刻,摄人心魄,至今令人发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篇》)再看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可能、甚至改变这个世界。”以自我完善为基础,孔子也赞同“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他认为,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行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可见品德修养之重要。孔子自己也曾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者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首先要端正自己,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影响他人,然后让他人效仿自己走上正道。先正己而又不仅仅只是要匡正自己!“望于天,必思己所为;望于人,常思己所施”,孔子重视自身的修正和完善,以毕生完成了自己向至真至善境界的迈进。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竹坚雅操气节千载如斯,孔子本身更加趋向于一个圣人的标准。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可见,孔子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至圣”了。
二、虚心求索,以众为师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谦虚谨慎,勤学好问,虚心求索,学无常师,诚如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据《论语》、《史记》、《左传》记载,孔子师从郯子、蘧伯玉、老子、苌弘等,所学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孔子拜学求教过的人既有当时知识界名流诸如老子等,也有山野渔樵村夫。所学当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就是如此,以众为师,博采众学,孔子终于自成一
家。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正是“就有道”,即接近有德之人的必要性,正如“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求学拜师的人也总是以寻找德高艺深的人为师,孔子是,孔子的弟子们是,到今天追随“择校风”的学子们也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说,“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应有良好的修养,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身作师德典范,当为后学表率!
三、授业传道,诲人不倦
孔子兴办教育,是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模式,招纳的学生中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打破了“学在官府”由政权阶级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它对历史产生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使中国传统的教育由统治阶级倡导的“愚民政策”的时代转向自发自觉的“民智开启”的新阶段。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在讲学问时,曾经将孔子与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举,有过这样的评论:“即孔子为中国苏格拉底之一端,即已占甚高地位。况孔子又为使学术普遍化之第一人,为士之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其建树之大,盖又超过苏格拉底矣”,可谓给了孔子最中肯的评价,后学也很称道这样的评价。
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著名弟子有子贡、颜回、冉求等。这其中的一部分弟子后来随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晚年,孔子和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典籍,《诗经》、《春秋》、《论语》等传于后世。孔子培养出的像子夏、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为传播孔学作出了贡献。
孔子周游列国,宣讲的是一套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分,施教化的治国理念。试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八佾》),夫子的这套是行不通的,没有这些政策施行的适当环境气候。孔子明知世乱不可救,依然周游列国,热心救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史记·宪问》)。孔子“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其处境艰难;与其说他是政治游说,不如说是教育讲学更确切一些。对于孔子来说,较之其政治家的身份和地位,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上)。因为他仕途不畅,处处碰壁,而作为渊博学者的他则是名满天下;再者,他的思想主张没有被践行的实际绩效,却是起到了意料不到的宣育感化后学的作用,“教以天下”。
四、正己正人,兼以天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重,要走的路还很长。孔子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怀和帮助他人的生存与发展。
孔子终身做学问,做人与做学问相结合,正己正人。只是可惜他仕途未遂,其政治抱负远没能够实现,即没有“以一己之力而正天下”的实际功效。孔子自己也说:“吾不试,故艺”,可见他一心于“学”甚于求“仕”。到后来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并广泛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可算居功至伟。
“就有道而正焉”,正己正人,是孔子的一生。
附:孔子年表略考
参阅《论语》、《史记》、《十三经注疏》等书籍,对孔子生平略加考证,亦佐证上文某类论点: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 年),孔子20 岁,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 年),孔子21 岁,作乘田,管理畜牧
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9 年),孔子23 岁,设教阙里,开办私学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 年),孔子27 岁,向郯子询问古代官制
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 年),孔子29 岁,学琴于师襄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 年),孔子31 岁,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当在此后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 年),孔子35 岁,鲁国内乱,奔齐,景公问政;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 年),孔子37 岁,由齐返鲁
鲁昭公二十八年至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14 年至公元前502 年),孔子居鲁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 年),孔子51 岁,为中都宰。后由中都宰升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摄相事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 年),孔子55 岁,去鲁适卫。是年十月,去卫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 年),孔子56 岁,由卫适陈,困于匡地;后经蒲地,蒲人围之,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 年),孔子57 岁,去卫返鲁,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 年),孔子59 岁,由鲁至卫.是年去卫西行,经曹国到宋国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 年),孔子60 岁,离开宋国,经郑国至陈国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 年),孔子61 岁,离开陈国到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 年),孔子62 岁,由蔡国到叶国,叶公问政.后去叶返蔡,途中困于陈蔡之间,被楚人救,至楚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 年),孔子63 岁,由楚返卫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 年),孔子64 岁,在卫论“正名”之说
鲁哀公八年至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7 年至公元前485年),孔子居卫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 年),孔子68 岁,由卫返鲁。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公元前497 年至公元前484 年),至此结束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 年),孔子69 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与弟子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年),孔子71 岁,作《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孔子73 岁卒
由上综知,孔子数十年如一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奔波劳碌,传道复礼,几近一生。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图式见之: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就是说,孔子在陈国受困,感到自己的学说难以在短时间内推行天下,于是似有所悟,感慨万分,有将期待寄希望于弟子之意思。《论语·子罕》中记载,“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这更说明了,孔子所在的同样用心。不难看出,孔子求道正己,行道正人的生命行程,在此走到了尽头。
最后用一句话来说,“就有道而正焉”,是孔子的一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