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王凤仪老善人从历史中托起
提起王凤仪这个人,我相信肯定没有几个读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从今年六月开始,一本名叫《王凤仪讲人生》的书却悄然摆上了全国各大书店的显要位置。这年头出版“讲人生”、“谈心得”之类的书虽然不少,看名头多是南怀瑾、太虚大师之类的,最不济也得是于丹这个级别的明星学者。王凤仪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有什么资格“讲人生”?那就翻开书看看他的简历吧:王凤仪老善人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看到这里也许绝大多数读者都要哑然失笑了。然而耐着性子看下去,却不免被他的博学与睿智所深深吸引,言语虽似俚俗,实则意境深远,且均由天性中所流露,读后内心觉得分外宁静。一个从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学问呢?又何以在人才辈出的清末民初年间被称为“奇人”呢?带着这些疑问,日前记者对《王凤仪讲人生》一书的策划编辑肖卫先生进行了专访。
1、为王凤仪出书是出版社的“正业”
记者:对王凤仪这个人可能很多读者都比较陌生,出版社为什么要为他出这本书?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他身上的什么品质打动了你?
肖卫:王凤仪这个人大字不识,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但却能够语惊四座,让人万分敬佩,自愧不如,这本身就是一个奇点。王凤仪一天医术也没学过,更没有经过什么名师指点,也不是自学成才,但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如同扁鹊华佗再生,这更是一大奇点。观察王凤仪的言行,都是劝人行善,让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这对于现代社会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能为这样的人出书,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能够出这样的书,就是古人所说的“正业”。对王凤仪大家很陌生,很多读者不熟悉,这是事实。但出版社不能只为名人出书,出版社不是名人的出版社。况且,有哪一个名人一开始就是名人,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记者:在清末民国期间,中国确实出现了不少饱学之士,但这些人大部分都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或西式教育,王凤仪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他为什么能成就如此大的学问?
肖卫:我们知道,孔子是没有老师的,也没有写过书,但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学问非常之高,被人们尊称为“圣人”。原因何在?因为孔子的道德学问是从心性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符合宇宙自然规律,是自己的真实体会,所以他能够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们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是听别人说的,根本没有亲身去验证。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吧,稍有点文学常识或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唐代的慧能,至少听说过他的一首很有名气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读了也觉得不错,于是跟着作,也舞文弄墨模仿他。想了半天写出了一首诗,倒也排比押韵,自己也觉得不错。但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答:难道我们的佛学修为比被公推为禅宗六祖的慧能还高吗?难道仿写这样的词句只有现代人能写出,唐代的文学家都写不出吗?都不是!因为慧能也是从心性当中流露出的,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是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慧能也是一个不怎么识字的人,也没有受到过传统教育,但就是有这么大的道德学问。
王凤仪的道德学问也是从心性当中流露出的,这没什么奇怪的。这个“心性”不是指我们的心脏,而是佛家所说的“自性”,道家所说的“大道”,儒家所说的“本性”。不要说是受过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留学生跟不上王凤仪,即使是毕生研究国学的大师、文学家,与王凤仪的道德学问比起来也相差甚远。王凤仪虽然没有受到过传统教育,也没有受到过西式教育,但因为心地清净,众善奉行,对儒释道三家宗旨均有很深的领悟,这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2、他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一代人
记者:王凤仪在民国期间就去世了,从资料上看他在世时的名气应该是很大,你觉得他被埋没这么多年的原因是什么?
肖卫:王凤仪属于民间的传奇人物,他不是什么政要巨商,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长工,因此给他做传记或是记录他的文章就会相对少一些。中国自古皆然,王侯将相往往有史官做传记,但平民百姓就少了,这是他被大家遗忘的主要原因。另外,王凤仪不属于儒释道任何一家,所以也引不起任何宗教团体的重视,这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更多人渴望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寄托,因此近年来大家对王凤仪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
记者: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网友对王凤仪的评价,有人对他评价很高,甚至把他当成传奇人物来神化他;也有人对他评价不高,甚至认为他只是个逞口舌之能的“骗子”。通过策划编辑《王凤仪讲人生》,你对他的了解肯定更全面一些,你如何评价他?你觉得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肖卫:很简单,王凤仪是个大好人,是个教育家。王凤仪的言行都是劝人行善,让人断恶,所以王凤仪又被称为“王善人”,这是大家都普遍认可的。王凤仪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当时的人,让人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灵性,通过身教的方式影响了一代人,让众多的人改过向善,成为了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教育家,一个朴实厚道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教育家。今天,我们出王凤仪的书,也正是为了继续王老先生未尽的事业,弘扬中华正气,让民风变得更加淳朴,让国民精神变得更加高尚。至于说王凤仪的主要贡献,很简单,那就是: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更好。
3、没对王凤仪的思想进行任何删改
记者:王凤仪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糟粕,当初在策划出版这本书时,你们是否考虑到风险?
肖卫:糟粕是人给定义的,第一个人说它是糟粕,第二个人说它不是,那它到底是不是呢?人们常说“人无完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的,人本身就是优点和缺点的统一体。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出书时对王凤仪的思想进行取舍,那么呈现给读者的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王凤仪,读者也看不到真实的王凤仪。本着为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取舍删改,是黑是白只有读者说了算。
记者:王凤仪被称为“民国奇人”,儒家慧能,但他也主张“道在低处,处低方能得道”,从中不难看出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不是可以认为他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都挺大的?
肖卫:王凤仪既然生长在中国,他不可避免地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呢?儒释道!不仅仅王凤仪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很大,我们每一个人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影响都很大。因为你处在一个以儒释道为文化底蕴的环境中,想不受影响都不行。王凤仪对儒释道三家深有悟入,正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但王凤仪既不属于儒家,也不属于道家,更不是佛家,而能于此三家有深刻的领悟,这的确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想象,也是王善人最为奇特的地方。
记者:王凤仪毕竟生活在七十多年前,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觉得他的思想和人生故事对现代读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肖卫:王凤仪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现代的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王凤仪虽然不属于儒释道任何一家,没有上过学,但是为人忠厚老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为善,而这正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因此,虽然王凤仪不属于儒释道任何一家,但其言行举止却暗合三家根本,所以他能悟道,这是事之必然。民国时期已经过去了,王凤仪也已经成为了古人,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做人的大根大本不能丢。难道当今社会就可以不孝顺父母了吗?就可以不尊敬老师了吗?就可以奸猾欺诈了吗?不是!我们应该学王凤仪,即使我们不能像他那样悟道,但至少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好人,这就是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地方。
4、图书既要“赏心”也要“悦目”
记者:作为图书策划编辑,你觉得在图书策划中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
肖卫:在图书策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里面的学问也很大,但归纳起来最根本的有两点:首先,对读者没用的书不编。如果编写一本微积分的高等数学书给学前班的孩子看,结果会怎样?不说也知道,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这些孩子看不懂;其次,对读者有毒害的书不编。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要是“开卷有害”还编它干什么。
记者:你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具有畅销潜质?
肖卫:判断一本书是否会畅销,可谓见仁见智,有些书走红甚至有不小的偶然性。但如果深究起来,畅销书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主要有三点:第一,这本书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很棒。如果内容非常低劣,没有思想,错别字到处都是,很难想象这样的书会畅销;第二,这本书是不是符合读者的口味,是不是踏准了市场热点。即使你有司马迁的才学,但你今天如果非要编出一本《史记》来,也未必畅销。原因很简单,时代不一样了,很少有读者喜欢看文言文,“之乎者也”远远没有现代的白话文受欢迎;第三,还要看书的包装是否精美。现代读者对书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仅仅“赏心”还不够,还要“悦目”。即使是极品五粮液,如果不进行任何包装,直接拿到地摊上去卖,那肯定卖不出好价钱。俗话说:“人靠衣装”,做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记者:你觉得《王凤仪讲人生》符合你所说的畅销标准吗?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如何?
肖卫:现在的书讲大道理的很多,但像王凤仪这样身体力行的还不多,《王凤仪讲人生》为大家提供了“养心”的另一种方法,我觉得这一点还是符合不少读者的阅读需求的。这本书是今年6月上市的,我们也没有期待它一定要多么畅销,我们就是觉得这本书内容很好,值得介绍给读者。在北京这边我有个朋友是搞传统文化培训的,前几天他拿了些书过去,一天就卖出了一百多本,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