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修道的秘诀【龙泉解《庄子》大宗师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熊华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前面庄子告诉我们“道”的神奇,土得道了就可以变成山,人得道了就可以变成仙,我们都想得道,怎么得道呢?庄子又说: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但历史上毕竟还是有不少人是得了道的,他们至少还是可以传给你得道的经验的。接下来,庄子就开始借用几个人,传授得道的路径与秘诀。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南伯子葵、女偊都是得道的人,有一天,南伯子葵故意问女偊,你都好几百岁了,而面色却像个小女孩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女偊回答说,那是因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又问,道是可以学习的吗?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女偊说,不可以。至少是你想学道,还不够格。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你的根器太差,想成佛?等下辈子吧。

人与人的根器的确有很大的差别,用老子的话说,根器最差的那些人闻道后,不是接受、理解,而是大笑;根器再好一点的人闻道后,也只是将信将疑;只有根器十足的人闻道后才会虔诚笃信,开悟得道。

闻道与得道是有天壤之别的,当然能够有机会闻道也算是一种有福报的表现了,福报再大一点的人,不仅有机会闻道,还能够理解、接受,这在佛教中叫“解门”,就是闻道懂道。福报更大的人,他们不会让自己停留在“解门”,还会将所学之法,运用到修行中,也就是严格按照所闻之法去生活,这在佛教中叫“行门”。解行并举,持久守道,证悟了宇宙真相,这在道家就叫做成仙,而在佛教就叫做成佛。到了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只有大根器的人才可能达到。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女偊对南伯子葵说,你不可以学道,但有些人却可以,我就带过一个学生叫卜梁倚,他什么道理都懂,就是不知道如何修行,我道理懂得不多,但却得道了。女偊有点像后来佛教中的六祖惠能,没有什么文化,但大彻大悟,踏进了解脱之门。女偊说,卜梁倚这种人,他道法全通,我再告诉他修行的路径,应该说得道还是很容易的。

庄子在“养生主”中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就是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你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被累死,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女偊的这段话又分明告诉我们,闻听道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修行前必要的准备,也是修行的依据。可见,在庄子眼里,世间的那些小智慧有必要远离,而大智慧还是要亲近的。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女偊说,我把自己修道的功夫告诉了卜梁倚,三天后,他就能把天下忘在了脑后。

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学道,也有不少人学佛,学道也好,学佛也罢,重点不在学,重点是一个“修”字,学也是为了“修”。修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是戒。戒的实质是什么?是为了去除贪欲。这是妨碍我们修行的最大障碍,也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当一个人生起了烦恼时,就说明一定有什么自己的贪欲没有得到满足,而人的贪欲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所以,无论是一碗酒、一块肉、一笔钱、一种肯定还是一个女人,只要你有贪欲,只要你没有得到满足,你就会生起烦恼心。只有戒,才可能去除贪,只有去除贪,才可能断烦恼。

佛教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屠刀不是指一把真刀,而是指人间万象,谁能放下了,谁就成佛了。但真正做到是很难的。

卜梁倚这个人就很厉害,只和女偊修道三天,就把天下放下了。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卜梁倚放下天下,又和女偊修道七日,达到了不随境转的地步。就是不被外部物质世界所吸引,看万象就像是看马戏表演。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些跟着外境打转转的人,有些人跟着金钱转,有些人跟着美女转,有些人跟着佳肴转,有些人跟着明星转,有些人跟着道场转,有些人跟着师父转,这都是“心随境转”。做到“不随境转”,恐怕我们要修七十年也未必行,但卜梁倚就和女偊修了七日就达到了。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卜梁倚不随境转,又修道九日,达到了了了生死。就是把生死都看开了。道教讲,生就是人从自然界中来,死就是回到自然界中去,都是很平常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的。佛教讲,人的生与死都是业力所感,因缘合和的结果。这些道理我们都很容易懂,但真是死到临头的时候,还是胆战心惊,哭爹叫娘的。所以,了了生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卜梁倚修了九日就做到了。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卜梁倚参透了生死,而后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后终于见到了“道”;见到了“道”后,就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古今;我们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时间总是不停地从我们的身边流淌,卜梁倚已经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了,既然没有了时间,也就达到了不生不灭。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道教和佛教是义理相通最多的两大宗教。佛教的第一大戒律就是教人不杀生。而庄子在这里却教我们“杀生”,只有“杀生”了才不会死。庄子是不是在教我们真的去“杀生”呢?是的。一定要多“杀生”,不过庄子的“生”不是指生命,而是指念头的生起。一念生起,就杀死一念,直至一念不生,无念可生。只有把所有的念头都“杀掉”,才可能到达不生不灭。如果你的念头不断生起,你想活也活不了,或者说,你想活也活不长。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女偊说,你身边的万事万物,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不阻止,也不欢迎;因为万事万物,无所谓毁坏,也无所谓成功,成了就意味要毁了,毁了就意味着再生,都是变化无常的。你达到了这种心境,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在前面提出过一个名词叫“神凝”,就是指一念不生,撄宁其实也是指这种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也就是得道了的境界。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南伯子葵听了女偊给卜梁倚传道的过程,就又问女偊说,你又是从哪里听到的“道”呢?或者说,你是跟谁学的道?你也应该有个老师吧。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女偊说,我是闻道于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道于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道于瞻明,瞻明闻道于聂许,聂许闻道于需役,需役闻道于於讴,於讴闻道于玄冥,玄冥闻道于参寥,参寥闻道于疑始。

有人将上述的那些人名都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用来说明修行中的不同阶段,这也许也对,但庄子通过南伯子葵,告诉我们:修道是不能自学的,要找到个有道行的好老师才行,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