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五)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五)

  净慧法师

  第五讲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2009年10月31日晚)

  各位善知识:

  禅七进行到第五天,大家都精神饱满,非常地精进。还有两天的时间,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坚持到底。千年盛会,非常希有。我在老祖寺佛像开光的时候,曾经讲过两句话:"老祖灵踪喜又恢,百年劫后一声雷。"这一声雷,是讲老祖寺重兴的本身,更是讲老祖寺重兴以后,能够引导大众修行办道。这更是一声雷。这一声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要打破无明、烦恼这个障碍,见到各人自己本有的心田。一声惊雷,轰散了无明烦恼,本自具足的心田光明朗照,这一声雷才有实际的意义。

  佛法,禅宗,就是要解决我们生命困惑的问题。我们的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困惑究竟在哪里?怎么样才能够冲破这个黑暗,见到光明,这就是禅宗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人生有种种的问题,唯独生命困惑的问题才是一个大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生命困惑是无始以来的一场大梦,这一场大梦,怎么醒得了?就要靠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心田,使心田不长无明草,常开智慧花,我们的心田就开朗。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了要冲破无明黑暗,要见到自性的光明,要寻求究竟解脱之道,经过长久的修行,不惜身命,不惜头目脑髓,为法忘躯。《涅槃经》中讲到释迦牟尼因地修行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释迦牟尼还没有尊号,那时候他叫做雪山大士。他在修行的时候,正是无佛之世,听闻佛法非常地困难。他到处寻师访道,希望能够获得大智慧,获得真正能够导致解脱的大法门。他在雪山中修行,每天都在行苦行,都在参究人生的大谜,要解决生命的迷惑。有一天,忽然听见空中有一个声音,讲了两句法语,这两句法语我们大家都知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法语,把世间的万象、世间的因果都概括无遗。所谓诸行,就是存在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没有一个不变的,没有一个是永恒的,所以这些现象都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的呢?因为一切的现象都在生生灭灭,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雪山大士听到这半个偈子--印度有一种文体叫做伽陀,翻译成中文叫偈,就是有固定字数的一种文体,相当于汉语文体中的颂。听到这半偈以后,他就朝发出声音的地方仰望观察,这个声音来自何方?忽然看见一个罗刹站在他的面前,雪山大士赶快向这位罗刹作礼:"请问你诵出这半偈,应该是过去的古佛离怖畏者所说的妙法。但是,我听了以后,觉得道理还不完整,应该还有半偈,你能不能将另外的半句也告诉我呢?"罗刹这时不提说法的事,只是讲:"我现在好几天没进食了,肚子饥饿难忍。"雪山大士就问罗刹:"你需要进何种食物呀?"罗刹就说:"我平常的习惯就是吃暖肉。活鲜的温暖的肉,不是死了的尸体,而是活鲜的还有暖气的肉体。我需要的食物是这个。"雪山大士说:"只要你把另外的半偈告诉我,我愿意将身供养。"罗刹这时有点不相信,就说:"难道你真的有这样诚恳的求法的精神吗?"雪山大士说:"绝无虚言。"这时,罗刹就说出了另外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时,雪山大士将身体供养了这位罗刹。这位罗刹不是别人,是大自在天的变化身。他把雪山大士吃了以后,又让他复原,其目的就是要来试探这位修行人的精神如何,是真修行还是假修行,是不是能够真正为求无上大法而不惜身命。雪山大士以他的行为证实了他无畏的求法精神。所以,这四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用生命换来的真谛,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四句话,应该就是佛法的全部真谛。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讲了世间一切现象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无常的规律,就是生灭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众生的迷惑,就是在这个规律面前不敢去正视、不敢承认,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生灭变化的,在生灭变化的无常现象上产生了种种的执著。这种种执著归纳起来就是两种,所谓我执与法执。

  我执,是妄想。法执,还是妄想。妄想是什么呢?就是不符合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那些错误的想法与言行。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诸法生灭变化的规律,不在无常法、生灭法上面起常见、起断见,我执、法执就能慢慢地断除。我执、法执断了以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生灭,灭已,我们不要错会。不要以为世间的万事万物,会停顿下来,会静止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是不会停止的。生灭灭已,灭什么呢?灭我们内心的执著,灭我们的生灭心、妄想心。生灭心、妄想心、执著心,那些都是病。把病去掉了,还要保护一个健康的人,复原一个健康的人。这个健康的人和生灭法是一个还是两个呢?不是两个,就是生灭法的当体。不是离开生灭法的当体,再去找一个不生不灭的我出来,那同样是妄想。生灭灭已,是灭我们的妄想心,灭我们希望一切东西都是永恒的那种错误的执著、错误的心念,不是把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消灭掉,只去其心,不毁其法。去什么心呢?去你那个分别、执著的心。

  "寂灭为乐。"在生灭法上的种种错误的观念去掉了,排解了,认识到世间万法生灭变化的规律了,你的生灭心就止息了,当体就是寂灭。寂灭者,不生不灭,是指我们的心念在一切生灭变化的规律上,能够契合无间。我们能够把一切的执著、一切的分别心都排除了,使我们的整个生命和法界融为一体,和一切法融为一体,中间任何障碍没有了,那就是寂灭。自身能够融入到万法的规律当中,那就是最究竟的快乐,所以寂灭为乐,因为没有障碍了。没有障碍,就是在时间上契入了永恒变化的规律,在空间上与虚空融为一体。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竖穷横遍"。"竖穷三际",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段没有了,时间的障碍没有了;"横遍十方",我们的心念,突破了空间的障碍,与虚空融为一体。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这时候,才是所谓的涅槃妙乐,这个时候就具足了无量光、无量寿。

  我们平常学佛的人,往往在这一点上老透不过,哪一点呢?就是要在生灭之外去找不生不灭的存在,这实际上是骑牛觅牛,骑着牛又去找牛。所谓"无明识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然自性天真佛",没有另外一个东西。不生不灭就是生灭法的当体。你能够排除了一切的分别执著,就是不生不灭。因为生灭与不生灭,是翻掌覆掌的问题,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不生不灭就在生灭中,菩提就在烦恼中,涅槃就在生死中,极乐世界就在娑婆世界,就在我们的当下。只有认识了这个根本的道理,修行才可以入门,我们漂流生死,才能找到一个归宿。入门了,找到归宿了,正是用功的好时节。

  在这个地方,大乘小乘的区别出现了。小乘人认识了这个规律,比如说,缘觉认识了因缘法,休息了,"无作"。无作者,无所作为,不做一切利他的功德,不做严土熟生的事业,这叫无作。大乘是有作,有作有为。认识了这个规律,正确地去面对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在佛法上叫做佛性和法性,或者叫缘起性空、缘起见、空性见,或者就叫空见--遵循这个规律,有作有为,广度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菩萨。菩萨不厌生死,因为他掌握了这个规律,在生死中好像游戏神通一般,也不欣涅槃,对涅槃的快乐也不贪图,因为一切都是本有的东西,一切都不离自性,一切都不离自心,自己可以任运把握。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千佛万佛,都在哪里呀?都在我们人间示现,都在人间度众生,甚至也可以说,都在六道轮回中度众生,所谓"倒驾慈航"。

  也有人觉得,修行了一辈子,想快活快活,想自在自在,修行完了还这么累,还这么辛苦,好像不合算。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小乘根机,有这种想法的人成不了佛,有这种想法的人,就算不得是大丈夫。大丈夫,就是明白了以后,你真正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那种境界了,你可以不畏生死,不欣涅槃;你可以在三界六道当中,显你的游戏神通,大做佛事,这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行菩萨道。

  菩萨的示现,不仅仅是当一个和尚,也不仅仅是做一个佛教徒。菩萨的示现,观音菩萨是一个典型,三十二应身,实际上何止三十二相呢?是千手千眼,"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因为菩萨认识了生死轮回的规律,认识了就超越了。

  禅门有一句话:"识得不为冤。"只要你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了一切诸法生灭无常这个根本法则,你就不会与一切万法对立起来。大概我们的痛苦都是从这个地方产生:自己与他人对立,自己与一切万法对立。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和谐,不搞对立。和谐了就快乐了。真正的和谐是什么?真正的和谐是无上大涅槃,那才是真正的和谐。不过我们能够初步地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能够尽到人伦的职责,也就不错;如果进而修习佛法,证到寂灭为乐的时候,那才是究竟的和谐。

  彼此对立,这个东西不得了。由于我们内心彼此对立,经常在打仗,内心的这场战争往往会引发家庭的矛盾、社会的矛盾,乃至世间国族的对立,都从这里开始。我们内心的烦恼重,看到儿子不顺眼,媳妇不顺眼,看到这个不听话那个不听话,老太婆一天到晚地唠叨、吵架,内心有障碍,就引发了家庭战争。你们仔细想想看,一切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计较出来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家好好的,你偏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让这些生灭法寂灭下来,不生不灭。在你的心念中,止息那种分别心、计较心、执著心,快乐就在你和谐的那一念。那一念就是快乐的源泉,把那一念丢掉了,你要再想去找快乐,找不着了。

  各位生逢盛世,修学佛法,就要好好地修行。好好地修行,一定是从自我开始,一定是从心开始。所以,和谐从心开始,心里不要打仗,就快乐了。所谓的涅槃,实际上就是心里不打仗了。心里打仗,就是生灭、生死;心里不打仗了,就是涅槃,就是寂灭为乐。所以,修行就是解决这一点点问题。但是这一点问题好难解决。我嘴上在说心里不打仗,实际我心里打仗不打仗?也在打仗。(笑)比如说,追求完美,这也是一种执著。看到这里不顺眼,看到那里不顺眼,也是在打仗。怎么办呢?你要有方法去调整这个心态,如果你不调整,就会发生世界大战,就会搞得天翻地覆。见到这些事情不如意、不如法,本来就想把桌子一拍,吼起来,这个时候你要觉照。你可以换一种方法,不要用原子弹,你就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用和颜善语去解决就好了。所以,修行就要经常觉照,经常用般若智慧来观照。

  希望我们大家记住这四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记住,不要在生灭以外去找不生不灭,不要在生死以外去找涅槃,不要在烦恼以外去找菩提。你转化了,当下就是,当体即是,记得这个话,不要舍近求远。这是一个密法,这个密法是不传之法,是真正的难信之法。懂得这个道理了,关键就在于一点一滴地去实行、去做。

  最后我们一起来念诵离怖畏如来的这首偈子(领众):"诸法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