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四)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四)

  净慧法师

  第四讲 禅的最高境界是"无"

  (2009年10月30日晚)

  各位善知识:

  禅七已经进入第四天,还有三天就结束了。

  我们在禅七中接受密集训练会有种种境界出现,这些境界包括殊胜的境界和一般的境界,甚至于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所有的境界,好的、不好的,都要正确去面对。好境界出现了,不要欢喜,不仅不要欢喜而且要舍掉。如果生欢喜心,并且还想要重复已经发生过的境界、已经出现过的境界,那是一种有求的心。

  从禅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求佛、求法、求禅、求定,都是一种分别,都不是究竟的,都是有为有漏的。禅的最高境界是无求,有求就还有执著心,还有分别心,还有佛见法见。禅的最高境界,佛见、法见都没有,众生见更没有,也就是说一切对立的东西,到了禅的最高境界的状态下,都消失了。只有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消失了,才是禅的境界,才是涅槃的境界。

  由此,我们想到境界的另外一面,负面的东西出现了怎么办?比如说坐不住、烦恼重,甚至出现种种的心理、生理的障碍,同样要放下,要舍掉。只有放下、舍掉,才是最好的对治障缘的方法。往往障缘出现了,用什么方法去对治,自己做不得主。障缘深了,一切都不由自主了,那怎么办呢?就要在平常的训练中,在好的境界面前不欢喜,在坏的境界面前不恐怖,处处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的境缘。所以马祖一系的禅风就极力主张"平常心是道"。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这就是禅的根本要求,这也是禅的殊胜之处。

  我们在座的人,可能都读过《金刚经》,都学习过《金刚经》,学得深、学得浅,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对《金刚经》中的句子应该都是很熟悉的。《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等等,所讲的道理,就是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颗平常的心,实际上就是我们本有的真如佛性的显露。当然,不平常的心也是真如佛性的显露。真如佛性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显神通,只是我们总在向外去找,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要到四大名山去找,要到寺院里去找,要到老和尚那里去找,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一切的殊胜、一切的法宝,都在我们的方寸之间。只要回过头来,好好地观照,有一念心相应了,你就会有信心,一直这样反观内照地做下去。

  禅宗的修证,是功夫与见地同时都要到位。有时候,见地到了,见地具足了,功夫不具足,那还是应用不上;有时候,由于自己宿世的善根、平常的积累,在功夫上会出现一些境界,如果没有般若见地去觉照,也会出现盲点,也会走到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以为路途中出现的一点好的境界、一点安静的境界就是目的地,就到家了。

  修行的路很长远,修行路上的考验会层出不穷,经常要用佛言祖语作指导。用佛言祖语作指导,就是以正见作指导。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讲,要学禅,要找到一个圆满具足的见地,就只有好好地学《六祖坛经》、学《金刚经》、学《心经》,把这三部经反复地读诵、体会,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行为去体会。三部经当中,特别是要很好地学《六祖坛经》,因为《六祖坛经》是把以《金刚经》为主的大乘般若经典都融会贯通了的一本禅门宝典。

  我讲过多次,六祖虽然没有读诵过很多经典,但他是作为证悟了的人再去读诵经典,所以他就特别容易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六祖坛经》是吸收、消化了全部的大乘佛教的精华而形成的一本语录、一本经典。

  我们今天的人来读《六祖坛经》,往往会以为他的文字很浅白,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其内涵,这是从表面上来看《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当中有许多精辟的句子。这些精辟的开示、法语,对我们修行都是一针见血。比如《六祖坛经》中的"三无"的思想--无念、无相、无住,这个"三无",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发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受用,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写文章、做讲演,好像永远都讲不完,永远都不能够深入其底蕴。"我此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这三句话上去参。

  前天我讲到,对于这个"无",不要错会。错会了这个"无",我们从根本上就进入一个误区了,不要把"无"和"没有"画等号,也就是不要把"空"和"不存在"画等号。"无"是一种境界,"无"就是禅本身,"无"就是我们真如佛性的本身,"无"就是全部的佛法,甚至可以说,"无",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真理的最高原则。出世间的最高原则是"无"。难道世间法的最高原则不是"无"吗?世间法的最高原则也是"无"。那不是世出世间法没有差别了吗?从"无"的境界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差别何在呢?就是我们看问题的人,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到花是红的是白的、叶子是绿的是黄的,这只是一个现象而已,本质上,一切诸法平等平等、如是如是。所以说,无相为体,一切诸法万象森罗,但是,诸法的体性是如如不变,平等平等。

  赵州和尚说了一个"狗子无佛性",学禅的人就通过"狗子无佛性"的这个"无"字,形成了一则公案,形成了一个话头。古今学禅的人,参这个"无"字公案一千多年,无数的人从这个"无"字公案当中得到受用、得到解脱。把这个"无"字公案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师,他的禅风就是以参"无"字公案为核心,接引了无数的人,包括僧俗两界各种各样的人,做官的、读书的、讲经的、参禅的……都有。

  这个"无"字公案,是不是就那么玄妙呢?对我们还没有入门的人来说,不仅是玄妙,而且会觉得莫名其妙,有就有,无就无,有什么好参的呢?当然这是一般最讲实用主义的人,可能会持这种态度。这种人没有哲学思维,不想对生命进行思考与探索,所以,就觉得在"无"字上用功夫是多余的。实际上,当我们真正的要进入到"无"字的状态,你才知道,那种境界其妙无穷、其乐无比。

  "无"字,就像一把金刚王宝剑,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扫除一切分别、执著、对立的东西,让我们的生命,直接与空性融为一体,直接与法身融为一体,直接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们想想看,一个人的生命,如果达到了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那是一种什么境界?

  所以,禅的不可思议,佛法的不可思议,禅能引领我们的精神,进入到一种清净无比、快乐无穷、浩浩荡荡、平平坦坦的空灵的境界。因为我们生命当中的痛苦,都是由于太实在了而引起的,只要把这个实在的东西破除了,真正地破除了,那就快乐了,就自在了。

  所以,学《六祖坛经》"无念、无相、无住",要深入地去体会,要在二六时中,面对林林总总的万象森罗,一悟悟到底。但是你还不要破坏万象森罗。所谓"无",是一种精神境界,不是要把存在的东西都销毁掉,那实际上是有。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出妙有,妙有出真空",是一种辩证的见地,不是一个僵化的东西,所有的僵化的东西都是与"无"不相干、与佛法不相干、与禅不相关的,禅是活活泼泼、灵动无比的。

  我们有缘也有幸能够在老祖禅堂重开炉鞴之际,参与了第一届禅七。要得到一点什么呢?就送大家一个"无"。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