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强法师:《阿含导读》讲纲(下)
恒强法师:《阿含导读》讲纲(下)
五、四法印
(一)四法印(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二六八》,<<阿含部T2>>p.668.2 ~ p.668.3)
(三)无常、苦、无我
1、无常
①外道常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法。如尔安住。 (《杂·一五二》,<<阿含部T2>>p.43.3)
②无常观
(世尊告劫波曰:)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杂·二二》,<<阿含部T2>>p.4.3 ~ p.5.1)
2、苦观
①凡见:爱生喜乐
众多市郭博戏儿闻已。语曰。梵志。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梵志。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中·二一六·爱生经》,<<阿含部T1>>p.801.1)
②诸受皆苦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知诸行无常 皆是变易法 故说受悉苦 正觉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倾动 于诸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悉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 永处般涅槃 (《杂·四七三》,<<阿含部T2>>p.121.1)
3、无我
①外道神我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异.不灭(《杂·一五三》,<<阿含部T2>>p.43.3)
《增·九六经》说二十五种我见: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痛(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杂·五八》:比丘问: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杂·六四》: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有。
②无我观
尔时。尊者罗[目*侯]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佛告罗[目*侯]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耶
罗[目*侯]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罗[目*侯]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目*侯]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目*侯]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目*侯]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杂·二三》,<<阿含部T2>>p.5.1 ~ p.5.2)
(四)灭尽为涅槃
1、外道涅槃五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涅槃。若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第四禅。是第一义般涅槃。(《杂·一七○》,<<阿含部T2>>p.45.2 ~ p.45.3)
2、灭尽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杂·九四〇》,<<阿含部T2>>p.126.2)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 (《杂·二八》,<<阿含部T2>>p.5.3 ~ p.6.1)
六、三增上学
(一)学、无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学及无学。谛听。善思念之。
何等为学。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
何等为无学。谓无学正见成就。无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无学。 (《杂·七六一》,<<阿含部T2>>p.200.1)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6.2)
(二)三增上学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尸婆。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为学。所谓学者。云何学。
佛告尸婆。学其所学。故名为学。
尸婆白佛。何所学。
佛告尸婆。随时学增上戒。增上意。学增上慧。
(《杂·九七六》,<<阿含部T2>>p.252.2 ~ p.252.3)
1、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杂·八一七》,<<阿含部T2>>p.210.1 ~ p.210.2)
①为何制戒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杂·八二六》,<<阿含部T2>>p.211.3 ~ p.212.1)
②戒德
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中·四二·何义经》,<<阿含部T1>>p.485.2)
③类别
a、别解脱律仪(波罗提木叉律仪)
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杂·八一七》,<<阿含部T2>>p.210.1)
b、根律仪
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杂·二七九》,<<阿含部T2>>p.76.1 ~ p.76.2)
c、活命遍净戒
若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若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谓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6.1 ~ p.736.2)
d、资具依止戒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惓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
(《中·一〇·漏尽经》,<<阿含部T1>>p.432.2 ~ p.432.3)
2、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杂·八一七》,<<阿含部T2>>p.210.1 ~ p.210.2)
①云何为定
法乐比丘尼答曰。若善心得一者。是谓定也。(《中·二一〇·法乐比丘尼经》,<<阿含部T1>>p.788.3)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5.3)
②九次第定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佛地经论》卷五: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晃昱天中。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遍净天中。诸遍净天者。生彼住彼。受无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三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遍净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果实天中。诸果实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净乐。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果实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诸无量空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空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空处想。此二无量空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空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识处天中。诸无量识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识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识处想。此二无量识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识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所有处天中。诸无所有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所有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所有处想。此二无所有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所有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诸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者。生彼住彼。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及比丘住此。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此二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如是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复受生老病死苦。是说苦边。 (《中·一六八·意行经》,<<阿含部T1>>p.700.2 ~ p.701.2)
③三明六通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身能飞行。石壁无碍。游空如鸟。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卄/積]。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造。在作何器。多所饶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饶益。又如牙师善治象牙。亦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造。多所饶益。摩纳。比丘如是。定心清净。住无动地。随意变化。乃至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譬如城内有大讲堂。高广显敞。有聪听人居此堂内。堂内有声。不劳听功。种种悉闻。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净。闻二种声。摩纳。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狭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解心.上心下心。至无上心皆悉知之。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恶必察。比丘如是。以心净故。能知他心。摩纳。此是比丘第五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譬如有人。从己村落至他国邑。在于彼处。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复从彼国至于余国。如是展转便还本土。不劳心力。尽能忆识所行诸国。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语默。皆悉忆之。摩纳。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净无秽。住无动地。以宿命智能忆宿命无数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胜。无明永灭。大明法生。闇冥消灭。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无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言邪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所业缘。往来五道。譬如城内高广平地。四交道头起大高楼。明目之士在上而观。见诸行人东西南北。举动所为皆悉见之。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处。见生死智证。以天眼净。尽见众生所为善恶。随业受生。往来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目之士明了见之。此是木石。此是鱼鳖。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闇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长·二○·阿摩昼经》,<<阿含部T1>>p.85.3 ~ p.86.3)
3、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杂·八一七》,<<阿含部T2>>p.210.1 ~ p.210.2)
①云何为慧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如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有何义。有何胜。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智慧者有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 (《中·二一一·大拘稀罗经》,<<阿含部T1>>p.790.2 ~ p.790.3)
慧根
世尊告诸比丘。……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杂·六四六》,<<阿含部T2>>p.182.2)
慧力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杂·六六六》,<<阿含部T2>>p.184.3)
②闻思修慧
不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思所成慧;乃至闻他教而获得,故名为闻所成慧;入定者的一切慧都是修所成慧。(《分别》,Vibh.p.324)
③五种慧体
见清净:立于无痴之地如实而见名色,当知为见清净。
度疑清净:以把握名色之缘,而越度了关于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为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明了道与非道所建立的智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先于见清净,以确定名色而确定了苦谛;次于度疑清净以把握于缘而确定了集谛;更于此道非道智见清净以决断正道而确定了道谛。)
行道智见清净:以八智而到达顶点的观及第九谛随顺智是名行道智见清净。
智见清净:在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的四道智为智见清净。
④渐次修慧(七清净次第)
(满慈子答曰:)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中·九·七车经》,<<阿含部T1>>p.431.2)
满愿子报曰。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义者。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义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义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义者。能使入涅槃义。是谓于如来所得修梵行。(《增·三五四经》,<<阿含部T2>>p.734.3)
七、正解脱与正智
(一)四果、四双八辈、十二贤圣
1、四果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杂·七九七》、<<阿含部T2>>p.205 ~ p.205.3)
2、四双八辈、十二贤圣
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增·一七八》,<<阿含部T2>>p.603.1)
(波斯匿王白佛:)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可计。况复成须陀洹乎。况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况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况向阿罗汉.得阿罗汉道。况向辟支佛.得辟支佛。况向如来.至真.等正觉。况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称计。(《增·一九五》,<<阿含部T2>>p.609.2)
①佛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面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
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佛者是世间 超渡之胜名 为是父母制 名之为佛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 如是见未来 亦见现在世 一切行起灭
明智所了知 所应修已修 应断悉已断 是故名为佛
历劫求选择 纯苦无暂乐 生者悉磨灭 远离息尘垢
拔诸使刺本 等觉故名佛 (《杂·一○○》,<<阿含部T2>>p.28.1)
②辟支佛
天(山中诸神)报王曰。辟支佛者无师自觉。出世甚难。得现法报。脱于恶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缘。辟支佛应起偷婆。(《增·四五六》,<<阿含部T2>>p.816.3)
③佛与辟支佛的区别
恒沙过去佛 弟子清净心 皆是诸佛法 非今释迦文
辟支无此法 无岁无弟子 独逝无伴侣 不与他说法
(《增·二八○》,<<阿含部T2>>p.676.3)
④佛与阿罗汉的同与不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为如来十力。谓……(《杂·六八四》,<<阿含部T2>>p.186.2 ~ p.186.3)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中·一四五·瞿默目犍连经》<<阿含部T1>>p.655.3 ~ p.656.1)
(二)正解脱、正智
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智也。
(《中·一八九·圣道经》,<<阿含部T1>>p.736.2)
1、五分法身(又作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
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长·一〇·十上经》,<<阿含部T1>>p.54.1)
2、俱解脱、慧解脱、心解脱
云何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已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者。云何比丘有慧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不触成就游。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脱。(《中·一九五·阿湿贝经》,<<阿含部T1>>p.751.2)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应为离贪欲故。于我所修梵行。离瞋恚.愚痴故。于我所修梵行。比丘。贪欲缠故。不得离欲。无明缠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若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身作证。离无明故慧解脱。是名比丘断诸爱欲。转结缚。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一○二七》,<<阿含部T2>>p.268.2)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于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于是。比丘观苦谛。习.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增·四〇九》,<<阿含部T2>>p.776.1)
3、三解脱门
忆念无常者则胜解多,而获得无相(汉译又作“无想”)解脱;忆念苦者则轻安多,而获得无愿(汉译又作“无作”、“无欲”)解脱;忆念无我者则知多,而获得空解脱。(《无碍解道》,Pts.Ⅱ,p.58)
4、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杂·九四〇》,<<阿含部T2>>p.126.2)
见法涅槃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 (《杂·二八》,<<阿含部T2>>p.5.3 ~ p.6.1)
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小部·如是语经·四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二涅槃。何之为二?为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
诸比丘!有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办应作之事,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彼五根安立,无伤彼事,故经验喜与不喜,能感乐与苦。彼为灭贪、灭嗔、灭痴者,诸比丘!说彼为有余依涅槃界。
然,诸比丘!无余依涅槃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应作已办,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诸比丘!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无喜悦而清凉,诸比丘!说彼为无余依涅槃。诸比丘!此为二涅槃界。”
涅槃道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杂·九四〇》,<<阿含部T2>>p.126.2)
云何十法向涅槃。谓十直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长·十二·三聚经》,<<阿含部T1>>p.60.1)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