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恒强法师:《阿含导读》讲纲(上)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恒强法师:《阿含导读》讲纲(上)

  此《阿含导读》自今年6月1日至13日讲于江西佛学院,

  此前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每天讲完课,都与同学一起发愿:

  不忍众生苦,

  不忍圣教衰,

  受持佛正法,

  自觉自作证。

  一、阿含简介

  (一)阿含的名义

  原始佛教经藏的内容,有巴利语系的南传五部(nikāya)以及与之相当的汉语系的北传四阿含。阿含,梵语ā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阿含经即指传来的圣教,分《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四部类。

  (二)阿含经的结集

  在佛灭第一年夏,大迦叶发起召开王舍城(城外的七叶岩)的结集大会。第一次结集,并没有形成文字经典,只是参加结集的五百位阿罗汉通过口头传诵审定、结集了佛所说的法与律,公推阿难尊者结集“经”,公推优婆离尊者结集“律”。至于阿含经,如说一切有部的《根有律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下)说:

  “若经与伽他相应者,(于伽他品处而为建立):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三)阿含经的传译

  四阿含的中国译本是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间陆续译出的。《中阿含》和《增一阿含》译出最早。《中阿含经》系于东晋隆安二年(398)由僧伽罗叉诵出,僧伽提婆译为汉语,六十卷,现存。《增一阿含经》于建元二十一年(385),由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翻译,昙嵩笔受,共四十一卷,现存(但后改成五十一卷)。《长阿含经》在其次译出,乃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由佛陀耶舍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受,译于长安,共二十二卷,现存。《杂阿含经》译出最后,时在刘宋元嘉中(435~453),由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译于建康,共五十卷。

  除去这些整部的译本而外,现存各种阿含的部分翻译,还有三国时代(220~265)失译的《杂阿含经》一卷,收二十七经。又三秦时代(351~431)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收三百六十四经。又安世高译《杂经四十四品》一卷。此为《增一阿含》的一部分,收四十四经,但现行本和《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夹杂在一起,改题为《七处三观经》。至于四阿含中各经单本,从后汉到北宋,历代都有翻译,现存的还有一百三十余种。

  (四)四阿含经的结构

  《杂阿含经》为一切事相应教,九事所摄,分为五个部分诵出,由五十二种相应共一三六二经组成。此九事为:有情事(五阴诵)、用事(六入处诵)、生起事、安住事、染净事、差别事、说者事、所说事、众会事。

  《中阿含经》共十八品,收集了二二二经。十八品分别是七法品、业相应品、舍利弗相应品、未曾有法品、习相应品、王相应品、长寿王品、秽品、因品、林品、大品、根本分别品、心品、双品、大品、晡利多品、例品。

  《长阿含经》共三十经分为四分。第一分包含大本经、游行经、典尊经、阇尼沙经等四经。第二分包含小缘经,乃至大会经等十五经。第三分包含阿摩昼经,乃至露遮经等十经。第四分,世记经一经,包括阎浮提洲品、郁单曰品等十二品。

  《增一阿含经》除了‘一法’(第二~十四品)外,仅依‘法数’类集,约每十经成为一品,依每品第一经之主题作为品名,同时各经各自独立,并无经义关连。全经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

  (五)阿含经的特点

  阿含经教法朴素、现实、简约、实用,具有生活的人间性、关怀的人本性、信仰的理智性、修学的次第性、教法的原始性、理论的根本性等特点。

  二、三科

  (一)五阴

  1、云何为阴、受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

  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杂·五五》,<<阿含部T2>>p.13.2)

  2、五受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杂·六一》,<<阿含部T2>>p.15.3 ~ p.16.1)

  3、阴法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说彼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四一》,<<阿含部T2>>p.9.2 ~ p.10.1)

  (二)十二处

  1、十二入处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眼是内入

  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眼是内入处

  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云何意是内入处。

  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复问。如世尊说。色外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世尊。色外入处。

  佛告比丘。色外入处。若色四大造。可见有对。是名色是外入处。

  复白佛言。世尊说声是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声是外入处。

  佛告比丘。若声四大造。不可见有对。如声。香.味亦如是

  复问。世尊说触外入处。不广分别。云何触外入处。

  佛告比丘。触外入处者。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是名触外入处。

  复问。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杂·三二二》,<<阿含部T2>>p.91.3)

  2、根法门

  无上修根、贤圣修根、学人(指向初果者)修根(觉见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

  时。有年少名郁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

  郁多罗言。说已。瞿昙。

  佛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

  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78.2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语郁多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聋者耳不闻声。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异于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

  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贤圣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贤圣修根”)。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无上修根”)。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78.3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大力士夫弹指。发声即灭。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莲荷。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缘生鼻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舌端唾沫。尽唾令灭。如是舌.味缘生舌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寂灭.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铁丸烧令极热。小渧水洒。寻即消灭。如是身.触缘生身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79.1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灭。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断多罗树头。如是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所谓为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无上修根”)。

  云何为圣法.律觉见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学人之行道”)。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阿难。是名贤圣法.律觉见迹(巴《中部·一五二·根修习经》为“学人之行道”)。(《杂·二八二》,<<阿含部T2>> p.78.1 ~ p.79.1)

  (三)十八界

  1、种种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种种诸界。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种种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杂·四五一》,<<阿含部T2>>p.115.3 ~ p.116.1)

  2、界缘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云何缘种种受生种种爱。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生受。缘眼触生受生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生受。缘意触生受生意触生爱。诸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要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杂·四五二》,<<阿含部T2>>p.116.1)

  三、缘起法

  (一)缘起十二支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

  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

  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死。是名缘起义说。 (《杂·二九八》,<<阿含部T2>>p.85.1 ~ p.85.2)

  (二)二门四观

  1、二门:流转与还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增法.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增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法

  云何灭(减)法。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减法。《杂·三五八》,(<<阿含部T2>>p.100.1)

  2、四观:染净顺逆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杂染逆观)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杂染顺观)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清净逆观)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清净顺观)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杂·二八七》,<<阿含部T2>>p.80.2 ~ p.81.1)

  3、诸佛自觉缘起而成等正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说(《杂·三六九》,<<阿含部T2>>p.101.2 ~ p.101.3)

  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谓缘起法为世尊作。为余人作耶。

  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杂·二九九》,<<阿含部T2>>p.85.2 ~ p.85.3)

  四、四圣谛

  (一)实有不虚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尔时。

  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随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增·二一五》,<<阿含部T2>>p.631 ~ p.631.2)

  (二)广分别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病-丙+匿].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

  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 (《中·三一·分别圣谛经》,<<阿含部T1>>p.467.2 ~ p.469.3)

  (三)八正道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

  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淫。

  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

  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杂·七八四》<<阿含部T2>>p.203.1)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