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女教
中国古代妇女没有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但这不是说古代忽视女子教育。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便极为重视教育妇女,只是目的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淑女贞妇。由于这种观念,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发达的“女教——女学”。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智育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基本上讲述的是完整的男子教育史,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是四书五经都基本是针对男子成材的教学。一般人们认为古代中国女子备受摧残,并无女子教育可言。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女子被排除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不等于社会放弃了女子的教育。相反,历代无不对女子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古代女子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其中的德育是最主要的内容。古代女子德育所围绕的内容一般是能够侍奉父母公婆,顺从丈夫,治家教子的贤妻良母着一培养目标进行的。与男子“学业与外,志于四方”不同,女子为学“正洁于内,志于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这里也能看得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重点是在德育上面。智育较之相比似乎微乎其微。但也值得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智育包括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要素。而中国古代女子智育教育基本上是处在日常文化书算的蒙养教育水平。而社会上对古代女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读书识字教育,是否需要发长聪明才智,也存在较大争议,反对女子读书识字的一派理由是“妇人识字多诲淫”、“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正统女教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还是主张对女子进行基本的文化书算教育。
首先,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相夫教子,治家理财的能力。所谓“愿女儿粗识字,酒谱茶经相夫子”,清带陆世仪说的更直接“教女子只使之识字,不可使之知书义。盖识字则可理家政,治货财,代夫之劳。若书义则无所用之。”
其次,女子应当接受读书识字等基本教育,可以利于明礼修德。李晚芳就指出“读书则见礼明透,知伦常日用之事”。对女子是否发展聪明才智的争论和对德与才关系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古代对“才”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侧重于诗文词曲方面的才华,或琴棋书画方面的才艺;另一种是为一般的聪明才智。才艺多为古代女子教育所屏弃的。明清时期流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语便集中的反映了这种心态。
尽管孔子在很早就把女子教育列入“治民之本”一般早期女教读本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发展女子的聪明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在春秋时期女子教育也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妇女的才智也得到较多的发挥,受到社会的褒奖。如齐侯之女齐桓工之夫人卫姬就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成就。卫宣公之女,许穆公的夫人许穆夫人就在政治和文学艺术当面取得很大成就。班超《女诫》“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虽包含了对女子才能的轻视,但也突出了妇德并为一概反对妇女成材。在封建社会后期,“才”的地位随礼教日趋严密而相应下降。明末清初的《智慧篇》中就有“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才德篇》也提出“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
总体上说,传统女子教育并不强调女子“才明绝异”,但要有利于男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女子才华和行为还是与于肯定。刘向《列女传》树为典范的各类才华超群的妇女,亦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就是在清代,也不否认“古之贤女,贵在才也”。不过他也强调女子的聪明才智一旦超过三从四德以外时,便立即要受到压制。
虽然在古代也出现了很多有才之女,但总的来说,对普通女子而言,智育包含的内容还是少之又少的。文化书算教育,在提倡妇德为主的古代女子教育,知识在从属地位,但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不容忽视的。严格的来说,这也是一种知识教育,知识处于初学打基础的层次较为浅薄,更为系统,高深的知识教育,只为个别家境优越“秀慧通”书的女子保留一条深造之路。
总之,在古代女子教育中,智育基本处于识文断字,文化书算的启蒙阶段,知识被看做是应付日常家务和进一步学习礼法进行妇德教育的从属手段。在系统知识和培养才智能里方面存在重大的空白和缺陷。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有成效的阶段。
中国传统礼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很多人片面地将“三从”、“四德”理解为对女性的压迫,这是不正确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