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2)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来源:佛都信息港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虫鱼鸟兽皆有佛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存在,会是怎样的景况?没有清脆婉转的鸟声,看不到翩翩飞舞的蝴蝶,海里没有款摆游动的鱼儿,陆上见不到猫狗,草原没有牛、羊、象、马……,地球上只有两肢站立的人类,和他们所发明的各种人造物。

当然,这样的画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动物已灭绝,人类是绝不可能单独延续生命的!

在《观念生物学》书中提到,约莫三十八亿年前,海底诞生了第一个细胞,由于这个细胞不断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样性的物种。可以说,追本溯源,现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来自于这个细胞,因此在显微镜之下,所看到的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其发育早期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达尔文的《物种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个共同起源,经过不断地变化、分枝、淘汰,和由简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趋复杂,而人类则是一个极致表现。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种不断地存在、灭绝,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种约有三千万之数,每一个物种又和其它物种相关连,无法单独存在,如植物靠昆虫来传播花粉,它们也成为昆虫和其它动物的食物;当然,如果能如《贤愚经》所说的「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就是动物与植物最美妙的相处方式了。鱼儿在水中觅食,同时也成为其它动物的腹中物;幸而鱼能产卵,数量之多,难以估计。万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圈。

思惟着我们哺乳类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演化而来,是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同一个祖先,而且彼此分不开,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为动物定位,并纠正、调整对待它们的观点与态度?

喜欢动物的人会在家里饲养猫、狗、小鸟或其它宠物,不过,作为玩伴的宠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对待?街头四处蹓躂、制造脏乱的流浪狗、流浪猫,除了爱心人士的喂食,填饱它们的肚子,或环保单位捕捉、扑杀,有无更妥善的处理方法?动物园的动物和马戏团里表演的象马狮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严、自由自在吗?我们视为「害虫」,侵犯我们生活环境的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无一利吗?我们说它们是害虫,它们则认为人类是「恐怖份子」;生命之间以利害相对待,当然会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体共生,相互包容」的观念和态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还有,人类语言中以动物之名来骂人、作负面形容的,如猪狗不如、獐头鼠目、狼心狗肺、河东狮吼、三脚猫、兔崽子……,似乎也对动物有轻视侮蔑之意。

自称为「智人」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感情,甚至思想、智能各方面能力都胜过动物吗?基本的感官上,我们的视觉不如雕,听觉比不上蝙蝠,嗅觉不及猪狗,听觉不如鱼类。难怪现代科学家、欧盟科学记者协会第一任英籍主席布莱恩·福特(Brian.J.Ford)在《蒲公英的记忆》这本书里写道:

动物世界带给我们很多艰钜的挑战,如果你真想跟其它物种分个高下,先学乌鸦用细小的树枝造个巢,要不就学庭园鸟编个窝,再不然学河狸盖水坝看看。有些变形虫会利用池塘底部细小的碎砂石,为自己盖个长颈瓶般雅致的被鞘,人类的手工做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如果敏捷、适应力、利用环境改善生活,以及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可算是智力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该向住在臭水沟里的微生物族群致敬。

达尔文也说道:

我们应该将每一种生物视作一个小宇宙,也就是由一大群能自我繁衍,而且小得不能再小,又多如满天星的细胞所组成的微小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科学家经过精密仪器和反复的实验证明,所得的结果不就印证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言的「一即一切」、「多从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缘法则吗?

本单元从动物的各种本领、能力、情感表现中,来探讨、欣赏它们感人的佛心,也说明佛教和动物的因缘及对待它们的态度。

(一)动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1.天生本领

人类很聪明,能够完成许多动物永远无法做到的事物,像建造高楼大厦,做衣服,发明各种交通工具、电器产品、电子网络通讯等等。但是人类的能力和成果,大都需要依靠工具或机器才能发挥,而非肉体本身即能达成,最简单的例子,鸟类能在空中自在飞翔,人类则须靠飞机、直升机才有办法升空。

此外,人类孕育一个世代子孙大约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说是所有动物中最耗时的,反观果蝇只需要两周,细菌不到一小时就子孙满堂;大部分的动物都各自具备有人类无法相比的超凡本领。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飞行家」,早在三亿年以前,它们就已飞上天空了。根据《观念生物学》书里的说法,昆虫早期的翅膀很短,不能飞翔,只是用来吸收太阳能,以提高体温和活动能力,经过长期的进化,它们的翅膀才达到可以飞行的长度。这就是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Lamarck,1744-1829)著名的「用进废退」学说,他说:「凡是还未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它的任何一个器官利用的次数越多,就会促使这个器官巩固、发展并增大起来,而且其能力的进步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

依照拉马克的理论,长颈鹿也是因较低树枝的叶子吃光了,为了要吃到高处的叶子,拼命伸长脖子去吃,愈拉愈长,这个性状遗传下去,就变成有着长长脖子的长颈鹿。

无论是拉马克提出的「生物有一种内建的驱动力,导致生命愈变愈复杂」的「用进废退」说,或达尔文「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说,演化至今日的动物,有许多具备各式各样令人称奇惊异的超凡本领。

例如骆驼的耐旱能力,一般而言,人如果失水达体重的百分之五以上,会知觉紊乱;失水达百分之十时,会引起神精错乱,耳朵失听,痛觉消失;失水达百分之十二,就会严重中暑而死亡。反观沙漠中的骆驼如果没有补充水份,八天后体重会减少一百公斤,相当于它们体重的百分之二十二。处于脱水状态的骆驼,虽然身体衰弱,肌肉褶皱,腹部塌陷,但是仍没生命危险,一有水喝,马上恢复体力,而且它们还具「豪饮」的能力,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喝下一百公升以上的水。

鸽子具有优秀的归巢本领,它们能以九十公里的时速,从一千公里的远处飞回原来的栖地。不只鸽子,许多候鸟在迁徙时都有「定向识途」的本能,有的候鸟甚至每年几乎都在同一季节的同一月、同一日飞到同一地点。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看到白雁飞来,就知道霜期即将来到,所以河北人称这种白雁为「霜信」。

这些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是靠什么来辨识方位呢?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候鸟是利用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来作飞行的罗盘、定向识途的标志。它们这种不用依靠任何仪器,能长途飞行而不迷失的本领实令人佩服。

除了候鸟,鲑鱼也是不会迷路的识途老马。鲑鱼在一定的河川产卵,两个月后卵孵化,春天来临时,小鱼沿着河流下溯游入海洋,四年后,这些鱼又会逆流游回原来的那条河流产卵。有人研究说鲑鱼能记忆自己诞生的河流的气味,凭着这股记忆,它们可以从大海旅行一千多公里之遥,回到故乡的河川。

同样的,青蛙虽然嗅觉不发达,也能分辨池塘边、地面上的湿气味道,出门之后,总会回到自己出生、装着家乡池水的池塘,绝不会回错家!有些狗、猫、马及驯化的动物,也拥有很好的方向感,无论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这一点人类就逊色多了,不只迷失人生道路,更会忘失自己的「本家」呢!

《生物的超能力》书中提到,蝙蝠是非常机警的动物,它们会发出一种高频的超音波,并以这些超音波的回音来判断周围环境和猎物位置,靠着优异的导航系统,它们能在黑暗中自由的飞翔、捕猎,绝不会撞到墙壁、树干,甚至一公厘粗的丝线也有办法避开。科学家们即是利用蝙蝠「回音定位」的本能,发明了声纳与雷达。

除了蝙蝠,海豚、鲸鱼和鼠类也是以超音波相互联系。例如当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时,它会发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会发出超音波回应幼鼠。不过动物的这种本领却给人类带来困扰,曾经有计算机的电线频频被老鼠咬坏,调查的结果发现,原来计算机的线路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音波,这种超音波却把老鼠给引来。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再生的能力,如人体受伤的部位会自行愈合,就是一种广义的再生,不过人的手或脚断了是无法再长出来,相形之下,动物的「断肢」自保实是一种颇为神奇的能力。壁虎、蜥蜴的尾巴断了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当遭逢外敌攻击时往往会弃尾而逃。再生能力最强的应属涡虫,将它的身体切成两半,它不但头部能再生出尾部,尾部也能再生出头部,于是变成两只涡虫。而水螅又比涡虫厉害,它圆筒形的躯体即使被切成数节,每个小节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螃蟹是甲壳动物中最进化的一种,它一共有十只脚,最上面的一对,已进化为似钳状的螯,可以用来觅食和御敌,其余的八只脚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不过这八只脚的关节只能左右弯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横行。当它碰到危险状况,那一对螯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击时,它也会自断一螯,转移敌人的注意,然后趁机逃走。

章鱼遇到敌人攻击,除了吐出墨汁,也会切断触脚来逃命。动物这种壮士断腕,不执着、不留恋,懂得割舍的勇气,也值得我们深思。

蟑螂已在地球生存了三亿二千多万年,它们能如此「长寿」,就是凭恃着无所不吃,又超级耐饥、耐渴、耐寒、耐压的本事。苍蝇的翅膀每秒可振动两百次,而且动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虽然它们会传播病菌,惹人讨厌,但它们能分解动物尸体,对整个生态系统,仍有很大的贡献。

动物具备形形色色的天生本领,其它如蛇有精良的温度传感器,对温度很敏感,能感知猎物的体温,寻找温度适合的环境;纹白蝶能看见紫外线;鸟类在稀薄空气中也能呼吸;抹香鲸藉着头部脂肪块来调节浮力,让身体能在海洋中安稳的浮着;有的动物能预知灾难的来临等等,凡此可知许多动物的天生本领,都强过人类的肉体和体能!

2.情深义重

动物有情识、有心智能力,已是众所皆知。过着社会性生活的动物,更有着亲情、爱情、友情、社会伦理,以及和人类、其它生物之间温馨有趣的互动。

骨肉亲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动物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许多鞠躬尽瘁、无条件付出的爱。燕子是人类喜爱的鸟类之一,亲燕为了喂食刚出生的雏燕,每天会不辞辛苦的出外捕捉昆虫达二、三百次,雏燕张开嘴巴吃饱之后,还会对着亲燕翘起屁股,让父母把它的粪便衔出巢外。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即是描写亲燕育子的辛劳和伟大。

企鹅椭圆形的身材,和左右摇摆蹒跚行走的模样,很令人怜爱。企鹅妈妈下完蛋后,它就把蛋交给企鹅爸爸,自己则长途跋涉到不结冰的海岸,为未来的宝宝寻找食物。负责孵蛋的企鹅爸爸会把蛋摆在两脚之间,用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轻轻盖住。在冰天雪地中,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动不吃达六十天,等到小企鹅孵出时,企鹅爸爸已精疲力尽,形销骨立,体重减轻了五分之二。这时出外觅食的企鹅妈妈会带着食物及时赶回来,接着由饿坏的企鹅爸爸开始出外觅食给宝宝吃;小企鹅就是如此的在父母亲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抚养照顾之外,动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刚出生的小海獭不会游泳,海獭妈妈逐一教导它们如何游泳、潜水、觅食,晚上睡觉时,海獭妈妈会让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后用长长的海藻把母子俩牢牢绑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风浪也冲不散它们。

母狮子为了训练小狮子,经常故意把小狮子推下山谷,让小狮子在不断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练中培养生存的能力。无尾熊教子也很严格,小无尾熊不听话时,母熊会按住小熊,用手打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娇哭闹,母亲会继续打,直到它不哭为止。

当敌人出现时,母鹿为了保护小鹿,会假装受伤,设法把敌人引开。在《大唐西域记》卷七里,也记载母鹿护子,鹿王慈悯的感人事迹。有一位国王常常到树林里打猎,树林里住了好几百头的鹿,为了避免全族一时覆灭,鹿王和国王商量,一天送一头鹿过去让国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

鹿王心生不忍:「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国王看到鹿王亲自前来,非常讶异,了解实情后惭愧说道:「我是人身,却和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具有人一般高贵的道德。」从此不再打猎,让这些鹿能自由无惧的在树林里生存。

现代的社会履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动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里的「鹄」就是天鹅,是大自然里的美丽动物,它们不但严守一夫一妻制,而且一辈子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非常恋巢,夫妻间常会亲昵的轻啄对方的头、脸,互相抓痒,整理对方的羽毛,它们也是白头偕老,永不分开。海豚会细心照顾生病的伴侣,伴侣死了,海豚会悲伤哭泣,不肯进食,甚至到后来也跟着去世。

从许多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的行为中,能明白它们巩固的家庭伦里,以及欢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应。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它们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组合和人类一样,所以在感觉、感情、族群互动上的表现都和人类很相似。猴子习惯过团体生活,喜欢有频繁的互动交流。它们最感兴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当一只猴子诞生,许多猴子就赶去探望,大家帮刚生产完的母猴理毛,也会去摸摸刚出生的婴儿,品头论足一番。

鲸鱼和海豚也喜欢群居,尤其在生育季节,更是互相照应,如鲸宝宝在海底诞生,母鲸和其它鲸鱼会合力把它抬出水面,以免溺毙。有同伴受伤,它们绝不会弃之不顾,一定留在身边照顾它、陪伴它,这种高贵的情谊实值得赞叹!

蚂蚁是靠着触角的嗅觉来传递讯息,辨别敌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窝的蚂蚁在路上相遇,会头碰头,晃动触角。我们都知道蚂蚁非常团结合作,除此,它们更有分享食物的美德,当一只工蚁在路上发现糖水,它会先吸足,回窝后再把糖水吐出来分给全窝的蚂蚁。

鸟类有「卫亲保种」的自然反应,同族中年长、有经验者,会教年轻、没经验的幼鸟怎样认识、避开敌人,年轻的幼鸟也从不自作聪明,总是牢记父母的好意忠告;这也是现代年轻人必须学习的。

同体共生、相互包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生存的态度。在动物界也常有异族互利共生的情形。如台湾乡下,经常可以看到白鹭鸶站在水牛背上的祥和画面,鹭鸶啄去牛背上的寄生虫,既帮水牛清洁身体,也填饱自己的肚子。

野山羊和火鸡也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它们在一起时,机警的火鸡常用它那高八度的叫声,提醒野山羊有危险人物靠近;冬天大雪封山之际,野山羊以蹄子刨开积雪找寻食物时,火鸡也能趁此填饱肚子。

生长在浅海中有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它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无处藏身时,总是钻到海参的内脏里,如此一来,隐鱼得到了保护,海参也从隐鱼的排泄物获得养分。

和人类一样,动物们在得知同伴去逝时,也会悲伤,并且为它们举行葬礼。

《人间福报》的「奇人妙事」曾刊载,非洲有一种獾,当它们发现死亡的同类时,会想尽办法召来同伴,将死去的獾拖到附近的河流中,然后一起肃立河岸,望着河水悲伤的哀鸣不止。澳洲草原上有一种野羊,在看到另一只野羊死时,也会悲伤地哀鸣,并用头上的角用力地撞击树干,以表示它们对同伴的哀悼。

西伯利亚的灰鹤则保持着奇特的葬礼仪式,它们在首领的带领下,哀戚地站在死者面前鸣叫着,当首领突然一声拔尖的长鸣后,众鹤便一个个噤口低头开始默哀,直到首领发出结束的叫声为止。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边的平原上,娇小玲珑的文鸟,为同伴举行的葬礼充满了美感,它们会各自飞到林中找寻绿叶、浆果和花瓣撒在同伴身上,表示对同伴的送别。

动物和人类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早期驯养动物偏重实用意义,如当交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负重等,现在人类和动物则发展为相互牵连、作伴的关系。亲人性的动物常常以它们的同理心、接纳、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滋润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里记载,美国费城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患、高血压、忧郁症的患者,经医生建议,饲养猫狗之后病情改善许多。在「宠物疗法」计划中,也让宠物前往医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访住在那里的人,据说效果非常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大陆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一书中提到,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流传一则「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鸥远从西伯利亚飞来翠湖公园过冬,刚从化工厂退休的吴庆恒先生,只要海鸥一到,总会风雨无阻地到公园喂它们吃东西。吴庆恒喂食海鸥的身影,和海鸥一样成了翠湖公园的一景,当地人都称吴庆恒为「海鸥老人」。

如此过了十一年,后来海鸥老人去世了,一群与老人结识的朋友,为老人在翠湖边发起一个签名告别式。当他们把一张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鸥的地方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鸥马上在老人的遗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还不时有其它的海鸥飞来,定格在空中,凝视着老人的遗照。仪式结束,朋友们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齐的海鸥突然噪动起来,「鸥!鸥!」的叫声不绝于耳,彷佛在呼唤着老人。

动物有佛心,能与人感应道交。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中记载,唐朝法融禅师十九岁学通经史,后来放弃追求儒学,落发隐居在牛头山幽栖寺。禅师精进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鸟有灵,衔花供养禅师,而有了「百鸟衔花」的美谈。

「虎溪三啸」的典故,也是动物佛心的最佳实例。慧远大师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发愿三十年不踏出山门一步,送客若超过虎溪,山中老虎会发出吼叫声。有一回,陶渊明、陆静修来访大师,三人相谈契机,不觉超过虎溪,直至吼声传来,慧远才警觉,三人相视而笑。

3.聪明伶巧

动物有它们独有的感觉、行为能力和沟通方式,较高等的动物更具备喜怒哀乐的感情,会思想、会学习,它们「动脑筋」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常令人莞尔并叹为观止。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KonradLorenz),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他在《所罗门王的指环》里生动报导动物的许多不同习性和行为模式。他认为许多动物喜欢恶作剧的程度和调皮捣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写小鱼儿回家睡觉的过程极为有趣,鱼爸爸、鱼妈妈赶孩子回巢睡觉的方法是:将幼鱼含进嘴里带回家,从嘴里吐出的幼鱼,其气囊会自动紧缩,身体变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觉。有一次,一只宝石鱼爸爸在追赶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进食,当它正咀嚼半截抢到的蚯蚓时,发现尚有一条幼鱼在外面游来游去,它赶过去,一口将幼鱼吞进已塞满食物的嘴里。此时鱼爸爸嘴里有两样东西:一样要进胃,一样要进巢,怎么办?

它跟人一样,先把一切行动停顿下来,呆了几秒钟,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先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再将幼鱼吐出来,经过「变重」的反射作用,鱼宝宝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后,鱼爸爸一边监视躺在水底的孩子,一边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饱后再把小孩吸进嘴里,带回家交给鱼妈妈。

白居易称赞鹦鹉「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不过,一般而言,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鹦鹉和其它鸟类的说话,仅是一种反射的仿效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却提出一个新观点,她经过实验,发现鸟经由学习,也能理解语词的含义,进而对人们提出要求。

劳伦兹也提过他曾饲养一只非常聪明、顽皮的鹦鹉,这只鹦鹉趁着他父亲在阳台睡午觉时,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并且整整齐齐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裤子的扣子一堆;丝毫没错。这只鹦鹉另一个把戏是:它喜欢咬住一团毛线的线头,然后冲向天空,把整团毛线打开,再绕着树规则的打转,将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

还有,劳伦兹养的穴乌,能认出人的嘴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它喜爱主人,所以常将自己嚼碎的食物,固执的塞进主人的嘴里,如果主人不肯张嘴,它便将食物往他的耳朵里塞。

此外,《蒲公英的记忆》里也提到,在美国南威尔斯地区,当地的居民会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钢管或钢条排成的栅栏,这种「挡畜沟栅」,可以让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和行人通过,有蹄的动物如牛、羊则会因站不稳而不敢闯过去。但是这种挡畜的设计竟被一只羊破解了!这只羊走到钢栅前,观察一阵子,就躺下来然后滚过去,到了「对岸」再站起来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样画葫芦,于是这些钢栅就失去阻挡动物的作用了。

人类以饵钓鱼,苍鹭也学会这个伎俩,有人看到它们在垃圾堆里找面包块,再带到「钓鱼区」把面包丢到水面,然后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等鱼儿来吃面包,它就把鱼抓起来吃掉。

动物为了保护幼儿,也会情急智生。在草地筑巢的千鸟,常是狐狸猎食的对象,当狐狸靠近时,为了雏鸟的安全,母鸟只好把自己当诱饵,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动作,躲躲闪闪穿过草丛,引诱狐狸跟着它走,等狐狸走远了,才绕远路飞回来。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发现,在干旱季节,黑猩猩会用嚼烂的树叶,吸取树洞中的水来解渴。其它像鸟为了喝牛奶,能喙、爪并用,撬开牛奶瓶的封盖;马的神经系统发达,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能凭记忆找到返回马厩的路,也会察觉判断骑在它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惧不安,而表现出服从或不服从的态度。

(二)佛教与动物的因缘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作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1.戒杀护生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胜残去杀为尚。在《史记·殷本记》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过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着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上说:「戈不射宿。」「戈」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它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它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监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遨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它们引至灶前,想藉着火的温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并常以爱语安慰它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们设想而已。

在悉尼喂海鸥的情景,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悉尼海边常有海鸥聚集,我和徒众经常将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掷向沙滩上、海面上。渐渐地,海鸥蜂涌而至,甚至在面包还没落地前,就被它们在半空中接住。喂食多次后,海鸥与大家混熟了,有时群鸥在空中争食,有时干脆飞近我们,将手上的面包衔走。有一只长得很瘦小的海鸥,每次探头想吃,但都被其它同伴抢去,为了让它吃到面包,我们对准它的嘴喙丢掷,乃至跟着它飞翔的路线,从海岸的这头跑到另一头,想尽种种方法,总算让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临走时,小海鸥特地飞到我的面前,围绕三匝。回台湾后,听澳洲的弟子说: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没有海鸥出现,可是却有一只瘦小的海鸥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后来常有数百只的海鸥早晚都来寺中讨食;海鸥成为「山鸥」了。

佛光山是一个丛林道场,自然会有各种动物不请自来,狗儿猫儿不用说,野兔、松鼠、鸽子、燕子和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鸟,以及各类昆虫、爬虫动物等,都在佛光山任运逍遥,自由自在的生活着。弟子们秉承我「爱生护生」的理念,对它们也都能慈悲待之。对于这些动物,凡是「有意」成为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为它们取名并入籍。小狗小猫是「来」字辈,像来发、来欣、来富……,小鸟叫「满天一号」、「满天二号」……,松鼠叫「满地一号」、「满地二号」……。

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与动物之间是「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所以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让动物得到应有的待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应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于观机逗教,因此能摄受不同根性的众生,尤其以各种譬喻说法,最能引人入胜。在《譬喻经》里记载,有一个路人在旷野行走时,被一只大恶象追得走投无路,他看到一口井,赶紧跳入井里躲藏,没想到井里有四条毒蛇虎视眈眈的游行过来,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来的树枝,悬在半空中,这时跑来两只黑白老鼠,咬啮树枝,眼看树枝早晚会被啃断,在危险万分之际,一只蜜蜂飞来,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里,路人尝着甜甜的蜂蜜,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在这个譬喻里,旷野指无明长夜、路人为一般凡夫、大恶象喻无常、四条毒蛇为地水火风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许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贪着中,忘了人生无常,生死逼迫吗?

「三兽渡河」则是以兔、马、象三种动物渡河的情况,来比喻三乘断惑修行的深浅。声闻乘如兔子,浮水而过,不能深入;缘觉之人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菩萨已证菩提,如象之渡河,能尽到底。

其它,像「驴牛二乳」,比喻佛法与外道的分别;「人鸟明暗」,比喻人我立场不同,所见亦有差异;「蚕茧自缚」,比喻众生因起惑造业,而沉沦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运用动物的习性来善巧譬喻,劝人改过向善。而以「盲龟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为人的难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时布施的可贵,以「蛇尾争权」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祸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过失等等,则是佛陀为了教育弟子,以当时流传的动物为主角自编的寓言,因其内容生动,所以传诵至今,仍能感心动耳,发人深省。后世的祖师大德为广度众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继发展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作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说他因地修行时,度脱动物或以动物之身行菩萨之道的事迹,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衔水救火」等,都是教化众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义周遍涵容,无论传播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诗偈的流传,对于人心的提振,社会的净化,功效卓着。其中,如「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免无常」、「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着大家所熟悉的动物,以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阐明处世之道。

佛教基于「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导佛子把动物视为朋友,爱惜呵护,更将众人敬畏的动物与诸佛菩萨的美德相譬,借以观想思惟,引发信心。例如:狮子勇猛伏众,独步无畏,号称「百兽之王」,为大家所一致称道,因此在佛门里,经常比喻佛陀为「人中狮子」,佛法为「狮子法门」,说法为「狮子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狮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当然也就称为「狮子座」了,「狮子身上虫」则表示身在佛门却破坏佛门的败类。

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行谊庄严的高僧大德为「佛门龙象」。

也由于大象具有忍辱负重,坚毅不拔的性格,因此显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来彰显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深切愿心;以青毛狮子为文殊菩萨的座骑,来表征文殊菩萨坚无不摧,猛利无畏的无上智能。两位菩萨并列在佛陀的两边,示意众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并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场中,则分别以象征游行无畏、坚力无碍、尊贵吉祥、端丽明慧、智用随方的狮、象、马、孔雀、金翅鸟,来作为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的座骑。

此外,佛门里以鱼类昼夜张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称为「木鱼」,以示精进;「海青」本为雕类的一种,因神态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为大袍的别名。

3.契机悟道

动物能作为譬喻、象征来教化众生,启发信心道念,更常是开悟见性的因缘。

阿弥陀佛以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流法音,令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师大德则经常随手拈来,运用身边的事物作为启发后学的契机,一些动物也因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边树下打坐参禅,精进自励,然而十二年来不但未能开悟证道,更是妄想纷驰,心中充满了贪瞋痴等烦恼。一天夜晚,这位弟子又在树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诚精进的向道之心,有心帮助他,便来到树下与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乌龟爬行到树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来觅食,看到乌龟,便想吃它,乌龟赶紧把头尾及四肢都缩进龟壳里,水狗莫可奈何,乌龟终于保全性命。

看了这一幕,佛陀转身对身旁的弟子说:「这只乌龟因为懂得藉龟壳来保命,所以水狗无法伤害它。但是世间上的人反而不如这只乌龟,他们不知道无常正像水狗一样,随时环伺在侧,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尘,使得外魔能够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经过佛陀的启发,这位弟子终于如梦初醒,豁然开通。

有一次,马祖与怀海师徒二人行于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是一群野鸭子。」怀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飞到哪里去了?」马祖再问。

「飞过去了。」怀海回答。马祖当下把怀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怀海大声叫痛。马祖指着怀海的鼻子问:「不是已经飞过去了吗?」

怀海闻言大悟,他一句话也不说,回到房里痛哭。大众关切,怀海请他们去问老师,马祖则表示怀海自知缘故。大众回去后,竟看见怀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费解,于是问他为何从前哭,现在笑,怀海信心十足地说:「我就是从前哭,现在笑。」

此段禅门公案寓意深远,百丈怀海因为马祖道一的一句「野鸭子飞到哪里」而粉碎时空,破除执妄。

宋代的子元禅师,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听闻鸦声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用错心。」从此,子元禅师于顺逆境都不再动念。

《五灯会元》里,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没有。」那僧人说::「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就没佛性?」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在。」

后来另一位僧人问赵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有。」僧人再问:「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赵州说:「因为它明知故犯。」在这里赵州有时言有,有时言无,为的是打破人们知见上的执着。

还有,百丈禅师以「骑牛牧牛」的问答,让长庆大安自此领旨,更不驰求;廓庵禅师绘「十牛图」,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洪恩禅师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义。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它们以各种能力、道德、慈爱、感情、道义、智能等等,呈现丰富深遂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待续)

【参考书目】

1.《众许摩诃帝经》,《大正藏》第三册。

2.《续传灯录》,《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3.《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4.《禅林宝训音义》,《卍续藏》第一一三册。

5.《大乘义章》,《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6.《中峰本禅师语录》。

7.《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8.《毘尼母经》,《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9.《摩诃僧只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10.《阿弥陀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11.《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大正藏》第十五册。

12.《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13.《联灯会要》,《卍续藏》第一三六册。

14.《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15.《仁王经》,《大正藏》第八册。

16.《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

17.《维摩诘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18.《道树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19.《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20.《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21.《梵网经》,《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22.《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23.《五灯会元》,《卍续藏》第一三八册。

24.《虚堂和尚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25.《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二十册。

26.《释氏要览》,《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27.《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大正藏》第四十册。

28.《史记·殷本记》。

29.《论语》。

30.《人间福报》。

31.霍格兰·窦德生着,李千毅译,《观念生物学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32.霍格兰·窦德生着,李千毅译,《观念生物学二》(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九月)。

33.汪子春、程宝绰,《中国古代生物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十月)。

34.劳伦兹着,游复熙、季光容译,《所罗门王的指环》(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五月)。

35.张学文,《生物族群与群落》(台北:台湾书店,一九九九年八月)。

36.布莱恩·福特着,刘蓝玉译,《蒲公英的记忆》(台北:猫头鹰出版社,二○○一年四月)。

37.彼得·汤京士、克里斯多福·柏德,《植物的秘密生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二○○一年二月)。

38.萝赛着,钟友珊译,《花朵的秘密生命》(台北:猫头鹰出版社,二○○二年四月)。

39.太田次郎着,张丽琼译《生物的超能力》(台北:大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八月)。

40.徐炳声、诸一麟、裘树平编着,《植物之谜》(台北:业强出版社,二○○一年十月)。

41.周本湘、华惠伦编着,《动物之谜》(台北:业强出版社,二○○二年七月)。

42.青田俊郎着,宋碧华译,《植物趣味问答》(台北:大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

43.朱耀沂,《午茶昆虫学》(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标签:环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