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十波罗蜜(二三)无碍智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要解——十波罗蜜(二三)无碍智

  文:白云老禅师

  介绍九十波罗蜜第八十六个“无碍智波罗蜜”。“无碍智”是讲“法”、“类”、“智”、“忍”这四个项目所完成的智,那是什么智呢?就是大圆镜智。我们知道,镜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显现一个现象,并不会造成障碍或任何问题;此处讲“无碍智”就是这种现象。好比一面镜子,照漂亮的东西如此显现,照丑恶的东西还是如此显现;如果眼前无物呢?它不会感觉空虚或少了什么,东西多了也不觉得拥挤,都能一一明显的显现;所以可以说“无碍智”的本身已达到类似的般若智,是实相完成之后般若观照的一个功夫。如果以“定”的修养来看,是从四禅、四无色以至灭尽定,已经完成九次第定的阶段;以无碍智来说,虽已达“灭尽”,仍然有所执着,为什么?因“我 ”生也不起,灭也多余,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否如此就大事已办了呢?在菩萨法里,你到达了这层修养,却要看你能表现多少?能使人得到利益吗?遇着比你差或跟你差不多的人,也许能够表现,但是遇修养比你更高的人呢?那你是不是就不如别人了 ?! 而“无碍智”却是:遇低的是如此,遇中的也是如此,遇高的也是如此,乃至遇到更高的,“我”的表现还是如此,因为已经没有任何差别还会使你造成障碍,这才是无碍智。所以,我曾说过:要做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或要做一个法师,能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必须天上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但是常常会发现自己“这个不懂”或认为“我是专修什么”,如此于智而言是有碍的;无碍一定是无所障碍,是依于你的智的修养或者般若而言,已达无碍。只要还有什么不了解的或者做不到的,都还是有碍。所以肯定的说,必须已达等佛或等觉的境界,也就是须完成八地以上菩萨的修养,所以说菩萨八地以上就具足了“无碍智”。

  再看第八十七个“佛法波罗蜜”,或许大家还没听过这名词──“佛法波罗蜜”。一定要了解,此处所谓的“佛法”,不是限于某一位佛的法,而是说圆觉之法,也就是圆妙明觉或说“圆觉”、“妙觉” 或“明觉”之法,那么到此修养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以智能的比喻来讲,好比一盏灯,可以照亮一个环境,可是范围有限,有许多灯,也只能够照亮许多地方,那如果像太阳之光呢?还是会受限于东半球、西半球的地域,还是有碍的;而如果到达妙觉、圆觉境界的话,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再有黑暗,都是明亮的!这是什么境界?就是所谓的“佛法”!佛法是一个没有黑暗的境界,那以什么来说?当然还是以般若来讲,所谓的觉悟之光或者智能之光,就是已经超出了等觉,到了圆觉、妙觉的境界。所以,究竟佛的境界是什么?他是一个发明者,不是一个创造者。如同以发明饭菜的人来说,也叫做发明,若能从饭菜中发明所具备的营养,那又是另一种发明。如果能够从“营养”中分析它的成分,自然也是一种发明;或者能研究出人究竟需要多少营养,又是另一种发明;此外还要知道什么样的人需要那一些营养?那就更难了,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营养学家或者医学家能做到这个程度;而了解什么样的人需要些什么营养,让所需的营养能恰到好处,那才是圆满、才是明觉。这不是随便就可以做得到的,只有完成了“觉悟之法”或者说“佛法”,才能做到。

  既然佛法做得到,为什么只能发明,不能创造?譬如说人从哪里来?基督教说,人是上帝造的,是创造者;佛陀不这么说,佛陀说人是从父母而来,所以是发明者不是创造者,为什么佛只能发明不能创造?如果上帝过去能够造人,现在有那么多教徒,为什么上帝不创造一个人给大家看看?其实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方法肯定是我们能认知也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教一些做不到的,那叫做迷惑众生,不是“实相无相”的真如之道;所以“佛法波罗蜜”的本身就是以觉悟为前提,达到圆觉、妙觉、明觉的境界,这是以佛法来说波罗蜜。

  再看第八十八个“如实说波罗蜜”,这个实是讲“实相”,即实有相,实实在在的实。“如实”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谈道理方法,总是把世间法或现实的法看得很轻微,甚至认为不好,而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理想或玄妙的,这就是“不如实”。“如实”是必须要能面对实有相,并能化解实有相,不会有任何障碍;所以要到达了无障碍的境界,才是如实的境界。至于“如实”后面为什么还要加“说”呢?前面讲八十六个波罗蜜,一直到无碍智为止,然后才讲到“佛法波罗蜜”,而 “佛法波罗蜜”当然就是要弘传流布的道理方法,所以这里讲“如实说”,表示不是以自我意识来说,因为那还会造成障碍、问题与伤害。以前我一再强调现在很多人讲佛法,其实说的都是人法,都是以自我意识来说,因此不是如实的佛法。

  要知道“如实的佛法”必须要依教如法,绝不能离于佛陀所教、佛陀所说,才是如实说。常有很多人自己讲了一大堆,最后却总括一句:这些都是佛说的、都是经典上讲的,如果追究一下,问他是什么经典讲的?他可能回答:“经典那么多,我即使告诉你,你也很难找到!”这根本是骗人,想想!你能够说出是那一部经,我就可以从那一部经典去着手,即使你不知道是那一部经典的那一品、那一卷,至少你要知道是那一部经,不是吗?偏偏就有很多人讲了一大堆:这是《十地经》、《心地观经》、《本事经》....可能他自己都没有看过。好比“本事”是讲什么?不是说你这个人有没有本事,而是说释迦牟尼佛的事迹,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一部经典,就不知道这部经究竟说什么?就以常常听到的“九色鹿的故事”来说,大家都知道这是出自于《譬喻经》、《百喻经》,其实《缨络经》也讲,《妙童女经》也讲,很多经都讲九色鹿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一点那也不错,就怕他自己说了一大堆,最后说这是佛说的、是经典讲的,偏偏最后既不是佛说的,经典上也没有,这就不叫“如实”说了,那是自己随便说。所以“如实”就是要如佛陀的教法,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的来表现,才叫“如实说”,这是一种警告的意思。

  其次再看第八十九个“自然波罗蜜”。既然如实,还怕你有法的执着,说这是佛说的,是经典上讲的;以戒律来讲,中国是大乘菩萨法采用四分戒法,南传的戒法是五分法。如果原始佛典都谈五分法,为什么中国的佛法要讲四分法?其实这是唐代道宣法师的用心,为求适合于中国的环境、民族性以及风俗习惯、人文史源等种种关系,把不适合的剔除。有人会认为怎么可以随便删改,不依教如法呢?其实,佛法在乎顺乎自然,让众生能得到利益。所以“自然波罗蜜”是告诉我们不要造成一种勉强,好比南传的出家人是托钵营生,北传的出家人都是自己煮食,如果照原来佛教的规定应该出去托钵,那在台湾可不可能托钵呢?还是可以!但是有一个问题,老百姓每天是不是都会特别煮一些饭菜摆在门口,等着人家来化缘?很可能你就要不到饭菜了。可见,环境不同,想要托钵还要有人发心。再看教界每回遇到传戒或什么事,就会有托钵的作法,看看托钵是什么现象?往往事先都得做很多文宣,告诉大家明天戒坛有多少戒子要出来托钵,在家菩萨请先准备铜板!还有的更妙──有的在家菩萨拿了一口袋的铜板,其实真正的托钵,你一口袋钱全交给为首的一个人也可以,他却化整为零,在每个钵里都放一点铜板,究竟为什么?我不了解!但这似乎已成了传统。

  多年前千佛山有个作风,现在已没人懂得去体验了;就是受完戒要出去化小缘,只准跟人家要一块钱,多给一块都不行,而不给也不行;你们可能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性,但看起来却很勉强,为什么?因为在中国不适合托钵,所以要你去化小缘,体会一下人家给你的那份难堪、侮辱与鄙视,进而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顺乎自然而去行修养。尤其有时候遇到发心的在家居士,你去化缘,他很可能给你一百块、一千块,如果这时你说:“这位菩萨,对不起!我只要一块钱。”他很可能会生气,至少他会感觉你这个人很奇怪!你来化缘,我给你那么多你不要,反而只要一块钱,而你还要花多少口舌跟他解释,所以首先你本身要具备耐心!因为你的主题不是为了化缘,而是藉着化小缘以作一种心性的磨链,只不过这心性的磨链看起来有点不自然,所以要顺乎自然的环境,达到自然的境界,才叫做“自然波罗蜜”,否则都是勉强。

  前面讲“如实说”是一种警告,后面告诉你不要计较执着,要顺乎自然;《楞严经》就提到:“是因,是缘,是自然性;非因,非缘,非自然性”,这里说的是因缘、因果,而因缘是法则,因果是关系,这是佛法的基本观点,可是也不要舍弃自然,那自然是什么?我们常说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彼此的关系都是一种债务问题,这种话没有人喜欢听,其实还是一种自然性,为什么?即使过去世没有债务问题,没有那些业作,难道这一生相处就没有吗?同样还是会有,你能够否定这种自然行为吗?不可能!再进一步看,如果谈佛法,舍弃了世间法,那就无法可说。所以如果认为世间法不好就舍弃它,那就表示你不懂得佛法;因为佛法是觉悟之法,人在现实中会迷惑,会造成无明烦恼,要怎样从中去觉悟?能显现觉悟的才是佛法。佛陀提出这些道理方法,也只是帮助我们觉悟而已,可见“世间法”于佛法而言,它还是一种自然的基础,顺乎自然而达到自然的修养与境界,这就是“自然波罗蜜”。

  再说九十波罗蜜的最后一个“佛波罗蜜”。可能你们会想,才说“佛法波罗蜜”,何以又提“佛波罗蜜”?可以肯定的告诉各位,“佛波罗蜜”是一个结果,一个圆满的结果!基于九十波罗蜜再怎么谈,谈到最后,就如《千佛山杂志》所特别强调的“信佛、学佛、可以成佛”一样,最后一定要圆满,所以“佛波罗蜜”是最后圆满究竟觉的结果。只不过提到“佛”与“佛法”,通常我们会混为一谈,认为佛法是佛说的,不就是佛嘛!佛法不都是一样吗?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佛不限定于某一位佛,佛法则每一位佛都有不同的法;譬如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法,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的法,琉璃世界有药师佛的法,所有佛世界都有不同佛的法,怎么能够说佛法就是佛或佛就是佛法一概而论呢?是有所差别的。以佛法而言,在娑婆世界肯定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所谓佛法,最后的结果要圆成,能到达佛的结果,但也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法才能成佛,而是要视什么环境而论;因为依于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如果要在娑婆世界即身成就,就必须要依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养,才能成佛;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那就必须要依阿弥陀佛讲的道理方法去成佛;也就是说,不同佛的世界有不同的佛法,但是完成的结果都是佛的结果,所以“佛”当然有所差别。

  因为佛是以“愿”建立起世界,譬如阿弥陀佛的愿力世界是极乐世界,药师佛的愿力世界在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各世界都有不同的佛,所完成的是适合于那个世界的佛。可见你若在娑婆世界成就,就不可能以西方极乐世界去代替,因为你一旦成就了佛,须依于你的愿建立起你的佛世界,所以才讲“一花一世界,一佛一世界”。这一个世界就是在乎这一位佛,不是所有的佛,所谓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指所有的佛,十方三世都有不同的佛,这所有不同的佛谓之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指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我们平常讲诸佛,可见“诸佛”的范围就比较小,为什么?是你能知的,譬如讲“诸位菩萨”一定是在座有某一些对象,如果说“十方大德”,这个范围就大多了,就可以发现“佛法波罗蜜”跟“佛波罗蜜”,一个是道理方法,一个是行修后的结果。

  九十波罗蜜到此算是告一个段落了,但是一定要知道,从第七十七个波罗蜜“定波罗蜜”开始,都是谈最上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按照“有”的认识了解,而后去突破;这种突破需要有一些发现,因为发现才有突破的机会,才能显现出“无”的境界;但这都还在“有、无”中间,最后一定要突破了“有无”,方能达到“寂灭”或“圆满”,或是“究竟”,都有其不同。在每一个子题上所表现的,千万不能够以一个概念、一种方式去解释或作认识。譬如平常这个人吃三碗饭,好像定型了,但是有时候吃了零嘴,可能就吃不下那么多饭,只吃两碗。而有的时候,本来这个人只吃一碗饭,但是因为运动或工作,体力消耗过多,有可能多吃一碗,所以是不一定的!因此反映出“佛法无定法”的理念,所以即使讲九十波罗蜜还是以不一定来说法,不是一个肯定的,毕竟佛法讲究善巧、方便,其实谈波罗蜜法也有其善巧、方便,这是九十波罗蜜的道理与方法。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