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十八)无法空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十八)无法空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九十波罗蜜的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之“无法空波罗蜜”、“有法空波罗蜜”、“无法有法空波罗蜜”,我们把这三个放在一起来讲。
前面已介绍了“有为法”、“无为法”,现在提到这三个“无法”、“有法”、“无法有法”又怎么说呢?这就是般若经把一些“法要”分得很细的地方,甚至将一些涉及到容易误解的地方也特别提出来。“有为法”是以行为而言,是身口意的行为造作表现,所以才有“有为法”、“无为法”的说法;这里的“无法”、“有法”是讲什么呢?前面所讲是依于我们的造作行为,完成的一种结果,现在讲的无法、有法,中间少了一个“为”字,它的重点究竟摆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法上的执着,这法执是什么现象?譬如常有人说:这个法我已经怎么样.....于“法” 产生了可得的现象,其实“无法空波罗蜜”、“有法空波罗蜜”强调的是于法是不可得的!好比“金刚经”也有这种说法,其实金刚经也是般若部里的一部,“无法”是说无法可得 ,一定是因为“有法”可得,两个不同的认知,但是人执着于法,就会产生一种有法可得、无法可得的现象;如果这是对佛法的误解,那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看“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十八愿、有九品莲台,种种都是有法可得的现象。那无法可得呢?依于禅宗所说“一切法实相无相”,是比照“金刚经”里的文字──“无法可得” 来说。可见前后两者是因为修净土与修禅而造成的误解,一个偏于无法可得,一个偏于有法可得,就产生了于法“有法”、“无法”这种思想。
事实上于法而言,它是一种应机而显法,就是相应于什么样的机缘,才需要什么样的法显现,所以并没有一个肯定的或者否定性的法,因此我们常说:一切“法”在乎自己,如果执着它,就会形成法的障碍,这道理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这个“有法”、“无法”,认真地去探讨,从修净土、修禅和一般人比较容易误解的方式来看,就会造成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如果依于金刚经的比喻“如筏喻者” ,“筏”是用竹子编成的筏子,像船一样,可以帮人从此岸渡到彼岸。是比喻法就像竹筏子,以竹筏子来讲,就是肯定有法可得; “无法”呢?“无”有不一定的意思,如果以“不一定”来讲无法,好比渡河不一定要使用竹筏子,藉桥梁、绳索或者干脆用游泳的方式,都可以到达彼岸。所以依金刚经的文句来看,“有法、无法”就很容易理解,“有法”是肯定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只不过其中也有不一定的意思,那就是“无法”了。这肯定的“有”或者“不一定”的说法,在道理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并没有把“金刚经”所说重点标示出来,究竟“如筏喻者”是说什么?
以“无法空波罗蜜”、“有法空波罗蜜”与“无法有法空波罗蜜”这三个方法来说道理,如果以“如筏喻者”来认识就很容易了解,就是说当你要渡河,刚好渡河的时候有这个竹筏子,可以让我们得渡的话,那就是“有法”,可是如果你坐上竹筏子,也利用竹筏子渡过河,到达了河的对岸,你是不是要把竹筏子舍弃呢?如果认为竹筏子可以渡河用,不舍弃它,干脆扛着竹筏子走,这就是执着“有法”可得。如果以“无法”的思想,或者是“不一定”来看,现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渡河,只有竹筏子,那我们就利用竹筏子渡河,但是竹筏子用过了,也无须背着它成为累赘,你可以舍弃它,继续前程,因为当须再渡河时,自然又有别的渡河工具。可见“无法”、“有法”以及“无法有法”这三个波罗蜜放在一起看,第一个并没有否定“有法”,对不对?但是它也有不一定的意思,进而教你不要去执着它,以防造成累赘,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无法有法空的波罗蜜”了。
可见“有法”没错,但是也不要肯定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渡河,还有别的方法也可以渡;所以“无法”、“有法”、“无法有法” 这三个波罗蜜就是指的三个方法,如此就很容易去把握究竟在说什么?如果误解为:一个说“有法”,一个说“并没有法”,那就会变成一种诤论、是非。佛法没有诤论的余地,也不会有是非的存在,如果能够把握这“有”是肯定的有, 但是“无”绝不是没有,就可以发现“有”是可以肯定,可是也不一定 ,因为如果说“有法”你就会执着于法,此中就告诉你:“无法空波罗蜜”、“有法空波罗蜜”、“无法有法空波罗蜜”的空境在哪里?就是运用的时候有它的方法,可是不一定是什么样的方法,如果你执着是什么方法,就不可能显现空相,反而会执着成为累赘,执于一定要怎样;好比认为渡河一定要有竹筏子,难道别的方法就不能渡河吗?所以,即使竹筏子可以帮助你渡河,渡完了之后,也应该舍弃它,因为它还是一个空相,只是一个利用的工具而已,不是一个究竟,何况工具有各式各样的工具,所以其中便有一个空相的存在。
其实说“无法空”、“有法空”,还是依于“不一定”来看,因为“不一定”就有一个空相。如果竹筏子已经帮你渡河了,你就不必背着它走;如果依然执持竹筏子,那还是在“有”里执着,所以必须舍弃。如果你能不起执着,于那个竹筏子而言是不是就是一个空相呢?否则肯定你是执着于“有”──多好!我有竹筏子!到哪里都可以渡河用。虽然看起来是好,其实那是很愚笨的事,所以能把握住“有相”,要知道同时也是空相,因为你有一个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你渡河,其实也不一定, 那不就成了空相吗?“不一定,”并没有否定它的有,也有空相的现象,在这种不一定又有一个肯定的情况下,如果是应机而说法,那么八万四千法门是相应于你需要的时候,依什么方法能帮助你化解问题,则可以确定原来佛法是讲“法无定法”,否则就变成“有法可得”了。
就像刚刚讲的比喻-如筏喻者,认定竹筏子可以渡河,其它好像都否定了,而佛法是没有否定词的,因为佛法须把握的大前提是:不在乎过程,而在乎是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你要做什么?想做什么?结果怎么样?所以,只要能渡河那就不一定要什么东西才能渡。如果一定要有什么,有些人就会执着要搭一座桥,认为把这个桥搭起来让很多人更方便过河,会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以善业而言是对的,但《般若经》是告诉我们解脱之道,不是讲功德,若以功德而言,你造一座桥很好,但是如果谈解脱,那么后人甚至经过这一座桥时,根本不会想到这座桥是怎么样完成的?即使想到,反而会在桥的裂缝或者是一些瑕疵上挑剔,人不就是这么过日子吗?已经拥有时还会挑三拣四,没有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在乎,这就是“无法”、“有法”以及“无法有法”空的意思,如果把握了这个波罗蜜的道理,“无法空”、“有法空”以及“无法有法空”的道理,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再看第六十六个“念处波罗蜜”,这里的念是指意念,但是别忘了意念还涉及到想念。意念,依人的根本条件来讲,意有意根,那“想念”是从哪里来?是从五蕴里的想而来,所以念就涉及到从我们的根本,进入到自我意识的分别,为此才讲“念处波罗蜜”。有一部“正法念处经”,提出正法就已经告诉我们,怎样在你的意念与想念中建立起正当的法?究竟什么是“念处”?是谈意念与想念要摆在什么位置,这叫做“处”,或者说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去发展,也叫做“处”。换句话说,“处”原来就是一个范围,经典上常有这种名词──“界处”。 我们晓得“界”是指世界,这个界不一定讲哪一个世界,是依某一个环境来说明它的一个范围,这一种现象就叫做处。譬如讲“眼处”,眼处是什么?是眼睛能看得见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眼处。“念处”就是讲我们的意念以及想念所及处的是一个什么环境?
那么,“念处波罗蜜”究竟说明些什么?是提示我们不能够凭空去生意念或者想念,也不可以妄想杂念,更不可以自我意识去完成意念、想念,那要怎么办?所以“念处波罗蜜”肯定这是一种方法,意念也好、想念也好 ,一定是依于经典里,佛陀所完成的意念与想念显现的一个范围。举个例子:譬如“烦恼即菩提”,在意念及想念上都可以肯定,烦恼是一个范围,为什么?因为烦恼什么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例如涉及到人的烦恼是人的范围,涉及到事的烦恼有事的范围,所以是什么烦恼就有什么样的范围。但是,“烦恼即菩提”会不会牵出两个范围呢?也就是说你的意处跟想处,好比意处产生烦恼,难道想处就叫做菩提了吗?不可能的!可是为什么要讲“烦恼即菩提”?
我们晓得“即”,如果用白话来讲,应该说“其实烦恼就是菩提”,但是在这里我要声明,绝不能够直接翻译成“烦恼就是菩提”!应该解作“其实烦恼就是菩提”,为什么要加上“其实”? 明明上面没有这些字啊,这就涉及原文的说明。经典的翻译都是用中文的意思去理解,“即”有当下的意思,一定有一个大前提,这大前提一定标明了什么?如果把它显现出来,那就完成了“即”。所以烦恼即菩提,翻成白话就不能够把前面那一些舍掉,如果把它浓缩为“其实烦恼就是菩提”,那就不会产生错误,否则解释成“烦恼就是菩提”,那就变成了“这个人好烦恼,那也就是菩提嘛!”
为什么说“其实烦恼就是菩提”呢?因为菩提是从烦恼中显现出来的!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其实烦恼就是菩提,如此就很容易去把握为什么要讲“念处”;缘于念处是,要在一个范围中即刻去展现方法,所以“烦恼即菩提”,我们如果知道了菩提是从烦恼中显现出来的,那么当烦恼显现的时候,你能够面对烦恼进而去认识烦恼、了解烦恼,发现问题所在的话,不就有了“意念处”跟“想念处”了吗?有了“意念处”和“想念处”,如果从中能够突破烦恼、化解烦恼,不就能觉悟到一些什么?这不就是“意念”跟“想念”本身所产生的修养功德?在这个前提之下,就可以发现原来“烦恼即菩提”是这么说的,否则照文字讲“烦恼就是菩提”,那么有烦恼好象是好事,因为烦恼就是菩提嘛!还有更妙的说法,在无线、有线电视上,一些广播或写书的人,还会加上一个尾巴“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简直错得离谱。
“烦恼即菩提”是因为烦恼中有菩提,那菩提即烦恼呢?如果菩提里还有烦恼,那要菩提干什么?所以,这是完全错误的!谈“意念处”、“想念处”,它的方法是在于从意念到想念,虽然一开始难免离不开自我意识的分别范围,日久经过修养,经过道理方法的薰习,你的意念、想念不是就可以提升了?当然所产生的波罗蜜这种方法就会是一种道理,譬如“烦恼即菩提”,要能够这样去把握,所以我才会说如果要把“烦恼即菩提”翻成白话,最好加上“其实”两个字──其实烦恼就是菩提,千万别直接翻成“烦恼就是菩提”,那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