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 之九十三--不变的本体(二)
又一个因缘之下,舍利弗在路上看到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在托钵,仪态自然而庄严,气质威仪自然而流露,叫人看了好生恭敬而欢喜,所以舍利弗不由得的走近前去问马胜比丘:〝您的师父是谁?他怎么教你们?有什么修行的法要吗?〞马胜比丘回答:〝我师父是证道的修行者瞿昙比丘释迦牟尼,他常说: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舍利弗听了,当下领会,觉得真是智能之言。
他有一位同参道友叫做目犍连,他们原来都是婆罗门种族里面,随著一位外道在学法,克尽弟子之谊;当外道师要去世的时候,两位弟子一个站在头边一个站在脚边为师父送终,临终的时候,外道师对他们预言了一件事情,他们就等著观察,结果证实预言没有错,他们这才知道,原来师父对他们有所保留,并没有倾囊相授,两人非常感慨,于是就相约,以后不管谁听到了妙理法宝,一定告诉对方,不相瞒。所以当舍利弗听到〝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这么有智能的法语后,迫不及待就回去告诉了目犍连。两个人体会很深,觉得能够说出这番道理的,真是大智能人,于是各自率了徒众共两百人来归顺佛陀。
这前后一千二百五十一人,举其成数说一千二百五十人,就是许多经典中提到的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的由来。其实佛陀的弟子不止于这个数目,只因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资质都非常优秀整齐,于出家之时听闻佛陀开示,几乎当下都能够证到罗汉,所以经中称呼他们为〝大比丘〞。
比丘有三个含义:
第一,它有〝破恶〞的意思。比丘要依戒、定、慧修行,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修行的纲领,所以肯定他能够做到破恶。
第二,比丘修行正道,完成觉悟之智能果报,让恶爱偏邪的天魔惊悚惶怖,所以有〝怖魔〞的意思。
第三,比丘是〝乞士〞的意思,下乞食以养色身,上乞法以养法身,有极其庄严的道的涵义;中文字义里面,常称读书人为士,所以乞士不同于乞者。
在金刚经里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丘的生活方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佛陀制下,比丘之所以乞食,为的是第一,托钵不能挑选,每天乞食七家,必须次第行乞,人家布施什么就吃什么,不食珍味,不分别美恶之食,从这里我们可以探讨一件事:声闻比丘因为托钵的缘故,所以他不是素食者。托钵要随缘,给肉就吃肉,给鱼就吃鱼,照的是自己的心念清不清净!因为乞的是道粮,为滋养色身而食。
佛法传到中国,走的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比丘不再托钵了,因为修行人乞食的方式不适合于中国的民情风俗;中国因为长久在农业社会之下,有一种游手好闲不事勤劳的人,专门以乞讨为生。乞丐在社会没有地位,所以佛教到了中国,一方面是因为最早印度僧人到中国,像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由朝廷建白马寺来安僧的,所以自此以来,出家人都是住在寺庙里面,地位尊荣,受朝廷供养,不必外出乞食,这是和印度的风土民情不同的缘故;也因此,中国的僧人都是素食者。佛陀曾在大乘经典里面提到〝不断肉食 不成正觉〞,这是声闻和菩萨法在修行的形式上,它根本不同的地方。
云老禅师教诲弟子,学佛必须要知道〝法在哪里〞!而不是在相上的计较执著。
有人羡慕佛陀时代的修行方式,出家之后,就会到南传的佛教国家参学,回来之后,不明究理,竟然把乞食之风也搬回来,甚而有托钵之时,还挂了〝荤素不拘〞的牌子,岂不哀哉?!
所以第二点,比丘托钵是为了求道而虚心,为了打破我慢,于是上乞法以养法身,下乞食以养色身。
第三,他必须是慈悲平等,不分贫富,贵贱同游,大作利益,为施主种福田。所以比丘每天上午乞食一次,限走七家,而且不能够挑选。
在佛陀的大弟子当中,有两位的作风比较特别;一位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原来是婆罗门族的富家子弟,他与妻子因为宿世供佛的因缘,同修得相好金身,成为修行伴侣,后来两人先后都归顺了佛陀。迦叶悲悯心重,以头陀苦行自励,因为贫穷人无物可行布施,少植福德因缘,所以迦叶尊者他就专门找贫穷人家去托钵,向穷人家买贫穷;如何买?舀一瓢清水倒入尊者的钵中,或者是,把拣来的馊粥分一半给尊者,真正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穷苦的人种福田。另一位是须菩提尊者,他的作风截然不同;专门向富人家托钵,缘于〝豪富人家学道难〞,因为豪富人家学道难,思及此,须菩提就专门找他们来布施,所以他专向富贵人家乞食。但是他这种作风引来很大的反弹,我们曾经提到过,须菩提的修养特色是善解空义,他的出发点是为施主种菩提善因,因为豪富人家多憍慢,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富人家布施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这两位尊者所选择的乞食行为,都违反了比丘托钵的原则精神──平等,有的人就反应给佛陀知道,佛陀也曾经特别为这件事情宣布,这是心不均平的做法。
须菩提知道引来了疑忌,毕竟他的想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境界,于是他就舍掉了自我,从善如流了;迦叶尊者虽然也跟别人不一样,但是他毕竟不是贪好而是取恶,引不起别人去计较他,何况他是为穷苦人种后世福田,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所以佛陀也就随他去了。
我们再看〝比丘〞 这个名词,有的经典译成〝苾刍〞,苾刍在印度是一种有香气的草,叫雪山香草;这种香草有五种特性,都可以用来比喻或者是象征比丘的美德。好比这种草体性柔软,就比喻比丘能够降伏粗犷的自我──身口意的行为;这种草的生长是引蔓旁布,牵连蔓生的,就比喻比丘传法度人,是绵延不绝的一种使命任务,法灯薪传必须绵延亘长;苾刍草散放一种香气,而且是馨香远闻,这比喻比丘持戒严谨,散放出道德的芬芳;苾刍草还是一种药草,可以治病,这比喻比丘修行能够转化烦恼,消除精神的痛苦;这种草的生长是向阳的,不背阳光,这比喻比丘修道,崇尚正见思惟,不背佛之智光一样。但一般通用还是以〝比丘〞为正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