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3日
题目:佛法的应用 作者:Siri Buddhasnkh 詹润霞译
本文:
超越
佛教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它的超越性。我们平时拜佛,观想佛陀超越的智慧——包容一切
知识而不执着;我们观想他的纯洁——超越一切染着烦恼的绝对纯洁;我们观想他广大的慈
悲——披覆一切众生,超越一切种性,宗教,信仰以及国籍等界限。我们可用任何方法观想
他,而离不了上面所提的三种高尚的品性——那就是佛陀功德的一览,真实地反应出同一个
特色——超越性。如果不能超越世间种种情况,怎能达到圆满究竟的智慧?如果不能一了白
了超出贪欲,染着的囹圄,又怎能得到绝对的纯洁?如果没有超越种性丶信仰丶国籍丶种族
间的傲慢与偏见的藩离,又怎能使大慈大悲广被於众生?
超越并不是忽略
但是很多人,甚至佛教徒都误解了超越的特殊功德,以致妨害了他们自己在学佛上的进
展,真是一项可悲的事实。他们认为超越就是可以不顾初级的修练,而因此对那些只有到了
最高级才可被超越的东西,加以蔑视。下面所列举的是修习佛法的趋向,可以说明佛教对於
超越性所应抱的态度。
1.三种方便法门:佛教的最终目标,是厌离世间转瞬即逝的一切快乐和享受,以达到
不死的涅槃境界。但是佛陀知道一切有情众生的环境,以及领悟佛法的能力,真是千差万别
,各如其面,所以设下了三种方便法门,利益众生修成佛道。其中两个法门较为简单:一个
是纯粹人间,在今生即能受益;另一个是半人间丶半天上的,在来生才能受益。但这两者都
属於世间法,可导致再生的,最适合大多数初级及中级的学佛人士。第三个法门是出世间的
,也是打破轮回的,是为了那些心灵意志极坚强者所设。这三个法门已界述清楚,我们很容
易明白,佛教并不勉强任何一个因缘没有成熟的人,采取这麽一项艰深的自我训练的课程,
而过离世出家的生活。
2.身与心:佛教既然是一种发展精神的修练法,因此其着重点多在心灵上,少在肉体
上。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完全不顾肉体,反之,肉体也须要有适当的照顾和注意;既不纵欲,
也不忽略其自然生理上的需要。如此方可期望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成长,这就是要保持一种
身心的平衡,以佛学术语说即「中道」。对肉体的随时注意,叫做念身法,念身法就是使肉
体不走上两种极端的方法。这两种极端,就是初转法轮时即提到的纵欲和禁欲,佛常常演说
这两种行为的许多坏处,中道就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体,体认肉体是因缘和合的,是许多器
官组成的,迟早必然要败坏的。佛教的传统,一向主张不要把肉体之老化丶死亡,离解等等
无可避免的事实,置若罔闻,而是要着意思念,以我们完全清楚的意识透视那种种现象。等
到对身体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厌离,慢慢地把「肉体」与「我」不再视为一体了。这时肉体便
可被认为是「修习佛法的工具」,而成为一种无上珍贵的东西,用以修练佛法,度已度人。
但在开始时,不应当这样做,否则将增长我们的我慢,及生起一种对身体的邪见。
3.生活的经济方面:当然佛教的目标是超越经济的,因为经济只不过使得财富增加,
欲望满足,而佛教所提倡的是过清心寡欲的生活。但在第一个方便法门里——纯粹人间的佛
法——佛教不仅提倡以勤劳获致财富,也强调守财要有道。这表示佛明白:在人间,钱是多
麽的不可缺,而理财又多麽重要。当然是对那些还不能离世出家的人而说的。同时这也说明
佛教并非忽视生活经济的一面。这我们可以从某些伟大佛教国帝王们的生活及所订法律上得
到证明,例如:印度古代的阿育王,以及近代的泰国的蒙谷(译音)王,他们不仅关心他们
子民的福利,更领导他们慈悲喜舍的生活。
4.鲜花及食品的供奉:传统的崇拜仪式,用以表达对佛的敬爱者,也被佛教所超越,
我们可以从佛所表现的态度,以及他临终所留的遗言中明白:他所期望於他的教徒对他的最
高崇拜,是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教诫。这并非说鲜花食品的供奉,可以被废除,而是
说要把每一种崇拜的方法予以适当的估价,以免佛教徒有所偏执。因此这种以鲜花食品供养
佛的方式可以被超越,但不必被废除。因为佛教徙可以利用这种传统供佛的时间来做些观想
或修定的工作。例如:点灯燃烛时,可以觉想佛陀的庄严慈悲;上香时可以观想佛法的芬芳
;供花时,可以观想圣僧们的美德和光明。除了供养以外,还有其他传统的崇拜方式,如合
掌,以身投地等,这不仅在佛教,在其他宗教也是一种表示恭敬的方式。佛教徒都知道,在
举行这种佛教仪式时,心中所作的观想可以促进我们的信心,虔诚及恭顺,因此,对佛教徒
的精神上是有好处的。也可以说,很多诗歌丶偈丶赞的作用也是如此。当然,这和偶然崇拜
毫无关系。诗歌丶偈丶赞大都是以巴利文写的,描写的都是三宝的功德。因此唱念偈文时,
教徒们心中便引起种种观想,以及对佛的忠诚和感激。
5.真谛与俗谛两种真理:佛教的真谛是超越世间一切的假设丶定义,及表现方法的。
但是佛教也不否认後者在其本身范围之内的价值和真理。佛陀所传授的「无我」教义,可说
是佛教独特之处,但在日常生活实际事务中,在不涉及哲学的时候,他和别人一样,仍然要
用「我」,这个字眼。佛把人分成五蕴,而没有「父」,「母」,「我」,「我的」这类称
谓,但他从不否认这类称谓在俗谛方面的相对正确性,因此佛教与其他各种唯心的断灭论的
教义,有重大而无法妥协的差异,因为唯心论者,断然否认相对境界内任何名词的相对性的
真理。而这裹不容怀疑的,佛教虽然超越俗谛,却并不否认世俗立场的相对真理,在另一方
面,它也不像唯物主义者一样,把相对的真理视为唯一真实。
两种功德
上面种种事实,足资说明佛教超越性,并不含有蔑视或忽略初步的发展之意。一个人若
想达到高度的发展或获得最终的目标,基本的阶梯是不容忽略的,因为任何一样东西在本身
的立场,自有其本身的价值,智者自然知道如何予以公正地评价,既不高估,亦不低估。梯
子的第一级自然比第一一级低,但它可助人登上第二级的价值决不可被忽略的,任何理智清
醒的人,即或已经登上第二级或更高级,也不会轻视第一级。因此佛教的功德有二种Viz
Vattagani和Vivattagni。有前者因为比较容易修积,能使人来生过更幸福的生活,故可名
之为世间功德。後者比较难修,可引导众生跳出轮回,故可称为出世间功德。前者的境界里
,不反对也不阻止个人或为己或为国,或为两者去寻求盛望及权势,只要他所用的方法合乎
佛法,或世俗正法的标准。
佛法说,一个人蓄意的行为,必然导致某一种结果。美术产生愉快的结果,而痛苦也必
然追随违反佛法及正法的行为。比丘或出家人自然可以避免,很多在家人所遭遇到的冲突。
尤其後者在这种情形下,采取行动时,必须牢记业果轮回的法则,而以佛的智慧和慈悲所立
的高度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当然一个深明恪遵佛的戒律的佛教徒,应该尽可能避免杀生
和战争。如果为了防卫国家以免敌人侵略,而决定参与武装作战,也可以行权开戒。
兹归纳下列几点事实,以提醒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之佛教的超越性,决不蓄意忽视或抹煞
只有到了最高境界才可被超越的东西。
1.佛教超越,但并不谴责在家人的生活。
2.佛教超越,但并不忽视对个人身体的适当照顾和注意。
3.佛教超越,但不忽视生活的经济面。
4.佛教超越,但并不禁止以香花供品供佛。
5.佛教超越,但并不否认一般习俗的真理。
6.佛教超越,但并不非难个人的尽忠爱国
补白:
先生:「昨夜我们家被小偷光顾了!」
太太:「真的吗?」
先生:「那有假,我口袋里的钞票都被偷走了。」
太太:「你床头不是有打狗棒吗?」
先生:「嗯!我本想狠狠的给他一棒,但恐怕你吃不消。」
第2期 公元1971年4月发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