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启发佛性的教育〈续〉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2日
来源:明伦期刊第4期   作者:王炯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题目:启发佛性的教育〈续〉                                          作者:王炯如
本文:
身 教
做孩子的模范
有句话说:「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这是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我们要求孩子
要诚实,要勤劳,要乐於助人,自己就不能欺骗,懒惰和自私;我们不许孩子赌博,酗酒,
自己先不要赌博,酗酒。我们要孩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己要先做为一个堂堂正
正的中国人!因为孩子的模仿性最强,可塑性最大,师长的一举一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
他们模仿的对象,父母怎麽样,子女就怎麽样。可以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是父
母亲的影子。」(或说是「镜子」)我们若要知道父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看了看他的儿女也
就可以了然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要求孩子作得正,为人父母的就必先作得正;反之,父母
不正,子女也自然不正了。
有一位林先生性情非常温和而直爽,人家呼叫他,立即回答:「是!来了。」或是说:
「好!」在家里无论太太或小孩儿呼叫他,也马上回答是或好,同时马上现出身来。有一天
他的儿子退役回来,一进家门,母亲高兴地说:「好极了!你平安的退伍回来,快洗洗手,
烧香拜拜佛,拜拜祖先,感谢保佑!」孩子听了母亲的吩咐,立即回答说:「是!」很快的
去洗洗手,礼拜佛菩萨及祖先。等到傍晚父亲回来了,也同样的说:「快去洗洗手,点上香
,礼拜佛菩萨及祖先之灵,好表示感谢之意!」孩子听了父亲的嘱咐,也立即说一声:「好
!」就动身去做同样的事,洗手焚香礼拜。这件事看来似很平常,没什麽稀奇,其实却太不
简单。本来退伍的孩子回家时已拜过佛了,但是父亲不知道孩子已经拜过,才叫他去礼佛。
孩子虽已拜过,因为平时已养成顺从的习惯,父母亲要他做什麽,就会立刻答应,说声「好
!」,所以当他听了父亲的嘱咐後,并不推托说:「早已拜过了!」,而立即说声「好!」
重复演做一番。这位孩子如此顺从,绝不抗命,便是做父亲的身教成功。
同样的,我们若要求孩子孝敬自己,你自己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不孝,孩子也
不会孝顺你了。
问题儿童出於问题家庭
一个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心的孩子,在幼小时会有夜尿及吮指甲的坏习惯。大一
些时会偷窃以及性的早熟,才十三丶四岁就会跟人谈恋爱。到了青年时期就会酗酒,吸菸,
嫖,赌,舞,只会游荡,不去做事。到後来不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就是自杀!因此许多问题
儿童或不良少年为非作歹,错不在他们本身,而在他们家庭!罪魁是家长,孩子是无辜的!
有的家庭,父亲的事业忙,一年到头在外奔波丶应酬,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业丶生活,更
没有跟孩子问长问短的,孩子也把父亲当作外人似的。而做母亲的也不安於家,整天在外打
麻将,孩子的事全托给佣人去负责。这种疏於管教,不关心孩子的家庭怎会有好子弟呢?
有的家庭,父亲过於严格,母亲也只会骂这不好,那不好的;婆媳之间勾心斗角,冷战
热战接连不断。在这种不和谐的丶冷酷的家庭里,怎能培育出优秀子弟来呢?
一个充满爱心,祥和,温暖而明朗的家庭,决不会有问题儿童产生的!
最近立法院修正通过的少年事件处理法,已经决定要公告触犯刑罚法令少年的家长(法
定代理人)的姓名。这对於疏忽管教的家长来说,是一记棒喝!
宗教生活化
身为佛教徒,都负有自度度他的使命。度他则应从度化家人做起。家庭佛化了,才能算
齐家,也才能谈治国平天下。一个佛化家庭里,绝不会有问题儿童或不良少年存在的。我们
要佛化家庭,必须把宗教生活化,不要与生活脱了节,也不要把宗教束之高阁,或成为自己
的「专利品」。你和家人原为一体,你已得到佛法的好处,就应该先把好处普施给家人。下
面几件事情,是宗教徒所应具备的条件,也是必须指导孩子的几个课目。
拜佛丶念佛与静坐
我们早晚作功课时,最好也指导孩子们作功课,并且能够养成习惯。拜佛,念佛与静坐
,除了加深与佛的一体感,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之外,由於心情平静丶镇定,容易获得精神
统一,这时候全身各器官的运行很顺利,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由於平时做集中精神的训练
,因此做起事来容易成就;读起书来,成绩进步的很快。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成。」
只要精神统一,专心一志的去做,没有做不到的事。
而且常念佛时,心里常存在着佛,心佛冥合,会切身感到佛光的庇佑与指引,心里有了
寄托与信心,毫无恐怖和不安,不但不会有越轨的行动,办起事来无往而不利。
静坐不但有精神统一的妙用,还可藉此作自我反省及自我暗示。反省的目的在求谏往修
来,改过自新;「自我暗示」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促使学业或事业的成功,厥
功甚伟。这是根据「万法唯心造」及「境由心造」的原理,并运用语言的不可思议的暗示力
。作法是这样的:每天早上醒来未起床前,或是上床将睡以前,端坐合掌,深呼吸及默念佛
号数分钟後,在心里清楚地描绘着所希望的事物,并把成功的景象强烈地烙印在心田里,同
时以坚定有力的口吻对自己说(要小声):「我必定会成功!」「我一定会达成这个希望!
」如此念上二十遍後才起床或就寝。如果不说具体的事物,可以说:「从现在起,我无论在
那一方面都会好转的!」因为心的底片(胶卷),清楚地印上了「成功」,那麽放映在现象
界的银幕上的,也必定是「成功」的景象,这也就是「境由心造」的道理。
爱和行善
爱心,是宗教徒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爱心就是慈悲心,也就是佛心。我们要指导孩
子从小培养「拔除众生苦恼,给予众生安乐」的慈悲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同体大悲心
。爱人类,也爱动物;爱家庭,也爱国家;爱工作,也爱器物。
爱心可消除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工作上的障碍。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
,这是天理循环。
行善,是爱心的具体表现,孩子应从小养成行善的美德。不要失去行小善的机会,因为
行为的价值,不在行为的大小,而在有无行善。由行为可以看出人的价值,由行为可以决定
人的命运,我们不应小善而不为。
爱心的表现,除了以行动去利益别人,语言去赞扬丶激励丶安慰别人之外,还有表情和
态度。我们应常带着微笑,愉快,温和,诚恳,一如春风般的表情和态度。
无限的可能性
有一个外出工作经年的商人,赚了不少钱後,满怀高兴地,朝自己的家乡走回去。他不
眠不休地赶着回家,快走到故乡时,已筋疲力尽,拖着笨重的步伐,缓慢如牛步。当他走到
离家约一百公尺的时候,抬起头来一看,不禁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自己的家在冒火。「火
灾!」他叫了一声,飞也似的奔进自己的家里,把保险库等贵重的东西,独自一人迅速地搬
出来。还好,消防人员发现的早,扑灭的快,只烧掉了屋顶,财物损失轻微。他轻松地吁了
一口气,准备把金库搬进去,但是怎麽出力也搬不动。他奇怪地自言自语说:「刚才是我一
个人搬出来的,但是现在连动都不动,难道金库会增加重量不成?!」他请了三丶四个人帮
忙才把金库搬进去。其他的东西也是一样,都要请几个人帮忙,才能好不容易地抬进去。
这个商人为什麽在连走都快走不动的情况下飞也似的跑起来呢?为什麽能够独自一人搬
运笨重的东西来呢?这就是因为他发挥了无限的能力的缘故。无限的能力,或称为潜能,或
说是无限的可能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它平时都潜伏着,当遇到了需要的时候,就会发挥出
惊人的能力来。如果孩子从小的时候就有「无限能力」的自觉,他将成为人生的胜利者。因
为他不会有「失望」,即使现在陷於失败的境地,勇气并没消失;困难越是遭遇的多,从内
部涌出来的力量也越多。即使现在尝到成功的滋味,他并不会就此满足,他会继续发挥出无
限的可能性来,他的前途是无量的。
无限能力的自觉,诚是教育上的一大要务。
光明与希望
盲人教育家海伦凯勒曾说过:「注视光明的一面,乃成就一切事物的基石。若无希望,
任何事都办不成!」
人人皆具光明的本性,因此追求光明是人的天性。虽然人生有时难免遇到黑暗,但是如
同邪不敌正一样,黑暗是敌不过光明的;因为黑暗是虚假不实的东西,光明才是真实的东西
。因此我们要从小指导孩子保持心地的光明,只看光明的事物,不要执着不实在的黑暗的一
面;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光明丶幸福的人生!
希望乃人生之光,虽然世界上有太阳光和电灯光,失去了希望的人,就是失去了心之光
,他的人生是黑暗的,所以世界上有许多明眼人却说世界太黑暗而自杀。我们应指导孩子永
远抱着希望,有了希望,不论在任何处境,前途是永远光明的。希望如汽车的灯,勇气如汽
车的引擎;以希望的灯光照亮前途,藉勇气的引擎每天向前推进,必能到达光明的世界去的
!〈完〉


                        第4期 公元1971年6月发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